中國科大研製納米尺度「富集效應」增強二氧化碳電還原性能的高效...

2020-12-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逐年升高。CO2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CO2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在目前現有的各種CO2轉化技術中,電催化CO2還原技術具有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能夠實現人為閉合碳循環等優點,為當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化學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方法。當前,通過更高效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可控合成,並結合催化機制理解,從而實現CO2電還原技術走向工業化應用成為研究重點與難點。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結合流動電解池的合理設計,成功實現了CO2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相關工作在線發表在近期《德國應用化學》和《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

研究人員提出納米針尖的「近鄰效應」促進CO2電還原過程,通過智能微波反應器的高通量篩選,製備了硫化鎘納米針陣列結構。流動電解池測試表明這種結構可實現95.5%的一氧化碳法拉第效率和212 mA cm-2的部分電流密度。該成果以「High-Curvature 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 Nanostructures with a Pronounced Proximity Effect Enable Fast and Selective CO2 Electroreduction」為題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DOI: 10.1002/ange.201912348),並被選為「卷首插畫」論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大博士生高飛躍和胡少進。

研究人員使用簡單的微波熱合成,通過反應參數調節,成功製備了三種具有不同尖端曲率半徑的硫化鎘納米結構。有限元模擬表明這種半導體材料尖端曲率半徑減小會引起尖端附近的電場強度增大,從而增強鉀離子在電極附近的富集。有趣的是,對於多針尖結構的硫化鎘,研究人員發現隨著針尖之間距離的逐漸減小,鉀離子富集會不斷增強(圖1)。密度泛函理論 (DFT)表明鉀離子的存在能夠明顯縮短C-Cd鍵的長度(從2.37 Å 2.25 Å),同時巴德電荷分析也表明鉀離子存在時COOH*周圍的電子密度會增大, 從而穩定COOH*中間體,使得CO2還原的能壘得到顯著降低,實現CO2CO的高效率轉化。流動電解池測試表明,這種多納米針尖硫化鎘催化劑由於「近鄰富集效應」,最終實現了95.5%CO法拉第效率和212 mA cm-2CO電流密度,其性能大大優於其它過渡金屬硫屬化物電催化劑。

1.a)硫化鎘尖端電場及鉀離子分布模擬;(b-f)納米針尖硫化鎘催化劑在流動電解池中的CO2電還原性能

除了利用納米多針尖的「近鄰效應」實現對目標離子的富集外,高敏銳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進一步提出利用納米空腔的「限域效應」來富集反應中間體,實現CO2到多碳燃料的高效率轉化。該研究成果以「Protecting Copper Oxidation State via Intermediate Confinement for Selectiv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C2+ Fuels」為題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 Soc. 2020, 142(13), 6400-6408)。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大碩士生楊朋朋和博士生張曉隆、高飛躍。

研究人員首先合成了多孔、實心和破碎形貌的三種氧化亞銅納米結構。有限元模擬分析結果表明多孔氧化亞銅生成C2+ 產物與C1產物法拉第效率之比為6.4,分別為實心氧化亞銅和破碎氧化亞銅的8倍和7。另外,在一定範圍內,多孔氧化亞銅生成C2+ 產物與C1產物法拉第效率之比隨著孔腔數量的增加而增加,說明多孔腔結構能夠通過限域效應來富集電催化CO2至多碳產物的反應中間體(如吸附CO),從而高效促進多碳產物的生成(圖2)。

2. 多孔腔氧化亞銅限域反應中間體促進C2+選擇性生成

流動電解池測試結果表明,多孔氧化亞銅在-0.61V vs. RHE下電催化CO2多碳產物法拉第效高達75.2 %C2+ 部分電流密度達到267 mA cm2C2+ 產物與C1 產物法拉第效率之比為7.2,性能明顯優於另外兩種結構的氧化亞銅催化劑。穩定性測試表明,多孔腔結構氧化亞銅在2 M KOH中表現出了較為優異的穩定性,測試3h仍能保持70%左右的C2+ 產物法拉第效率。原位拉曼和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表徵進一步表明在CO2還原過程中被限域的反應中間體(吸附的CO等)能夠在反應過程中抑制一價銅活性位的還原,從而實現CO2C2+ 產物的高效率轉化(圖3)。

3. 原位譜學表徵以及中間體「富集」機理

以上研究表明CO2電還原反應中催化劑納米結構設計對催化性能的重要影響,納米尺度「富集效應」可有效增強關鍵中間體的吸附,從而推動反應高效率運行。這種新的設計理念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和高附加值碳基燃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納米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ge.201912348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0c01699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研製出高效二氧化碳還原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4月15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日消息: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納米尺度「富集效應」的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在目前現有的各種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中,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技術具有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能夠實現人為閉合碳循環等優點,為當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化學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方法。
  • 中科大研製出二氧化碳還原高效催化劑
    記者4月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日,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結合流動電解池的合理設計,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在目前現有的各種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中,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技術具有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能夠實現人為閉合碳循環等優點,為當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化學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方法。
  • 我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轉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4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
  • 中國製備出效率達93%電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
    據科技日報8月20日報導,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傑教授課題組,利用不同鎳含量摻雜的二硫化錫納米片作為催化劑,實現高效電還原二氧化碳到甲酸和一氧化碳。這種鎳摻雜的二硫化錫納米片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電還原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Douglas, Giannis Mpourmpakis 通訊單位: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論文DOI:10.1021/acscatal.0c02266 全文速覽通過對金納米糰簇的精確合成控制,將中心的一個金原子替換為鈀原子,實現了高電壓下二氧化碳還原選擇性的顯著提升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
  • 揭示二氧化碳電還原催化劑變化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李春忠團隊利用多尺度的原位表徵技術,系統揭示了二氧化碳電還原過程中催化劑的結構演變和真實催化活性相。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將二氧化碳還原為有價值的化學品或燃料被認為是一種合理利用碳資源,實現碳循環並緩解溫室氣體問題的有效方法,因而,二氧化碳電還原被認為是利用可再生電力的一種有前景的途徑,設計合理高效的催化劑成為其中的關鍵。
  • 壓電效應首次在納米尺度上產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在一種名為「硒化鎘量子點」的納米半導體中人為控制壓電效應,制出小到難以置信的高效能產品,比如納米級血壓計、納米電池等。 通過壓縮或擴張固體材料而產生電場,這稱為壓電效應。壓電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比如手錶、運動傳感器、精密定位系統等。
  • 山東大學發現COFs材料的孔富集效應增強CO2捕獲和轉換
    近日,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鄧偉僑教授團隊在利用多孔材料進行CO2催化轉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孔富集效應,即合適尺寸的孔道會大幅增強材料催化性能,並利用該效應設計出性能優異的常溫常壓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材料。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文獻中廣泛引用的模型即多核唯象模型,是由Tanaka等於2005年提出的(IEEE Trans. Dielectr. Electr. Insul. 12, 669 (2005))。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該綜述論文首先介紹了CO2電還原的相關測試裝置和評價指標,以及有機、無機及其複合納米材料在ECR中的反應路徑等(圖2)。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CBG在線商店防疫專區現已上線 限時優惠進行中詳情點擊「閱讀原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可控的條件下電催化還原轉化二氧化碳為有用燃料和化學品是能源化學的重要前沿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
  • 合成具有富集表面結構和增強CO2還原催化活性的Pd-Cu Janus納米晶
    合成具有富集表面結構和增強CO2還原催化活性的Pd-Cu Janus納米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20:53 香港科技大學邵敏華團隊通過動力學控制合成具有富集表面結構和增強CO2還原催化活性的Pd
  • 南洋理工樓雄文Angew:FeCoS2–CoS2雙層納米管增強還原CO2性能
    通過光催化將二氧化碳固定在能量豐富的低碳產品中,是一種有前途的策略,可通過降低溫室氣體濃度來緩解全球變暖,同時通過將太陽能存儲為化學鍵來尋求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品。近年來,研究人員在探索催化材料和一氧化碳構建反應體系的研究。然而,光催化一氧化碳的效率低且不符合實際應用的標準。這主要受到一氧化碳巨大的能源壁壘的限制在兩個熱力學和動力學方面,和多個物理化學過程的光催化過程中的低效率。
  • 深耕納米功能化,引領後塑料時代——俞書宏院士課題組2020年研究...
    近年來,在面向應用的重要納米結構單元的宏量製備、宏觀尺度納米組裝體的製備與功能化、新型納米材料的合成設計及能源轉換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10年、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項,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8-06-20 08:00
  • 中國科大研製出新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國科大研製出新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2018-12-04 15:38: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大研製出直徑1納米的納米線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曾傑課題組與湖南大學教授黃宏文合作,研製出一種兼具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 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