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2020-09-25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Site Li ;

通訊作者:Rongchao Jin, Kauffman R. Douglas, Giannis Mpourmpakis
通訊單位: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論文DOI:10.1021/acscatal.0c02266

全文速覽

通過對金納米糰簇的精確合成控制,將中心的一個金原子替換為鈀原子,實現了高電壓下二氧化碳還原選擇性的顯著提升。基於真實結構的DFT計算表明鈀原子的加入可以提升團簇表面配體的穩定性,從而抑制析氫反應活性位點的生成。這種原子尺度的精確調控與DFT計算的結合為深入理解催化劑的結構與性能關係提供了範例,對於未來高性能催化劑的設計也提供了思路及啟發。

背景介紹

金納米顆粒(直徑3-100 nm)由於其較弱的*CO(中間體)結合強度,被廣泛應用於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其主要產物為一氧化碳以及競爭反應(HER)產生的氫氣。先前關於金納米顆粒電催化的研究已探索了一系列與催化性能相關的因素,例如尺寸,形貌以及摻雜。儘管這些工作揭示了一些結構—性能之間的聯繫,但是常規納米顆粒在原子尺度上的多分散特性及未知的表面原子結構阻礙了科研工作者對於其催化性質更深一步的了解。例如對於摻雜的納米顆粒而言,常規的納米顆粒常常表現出摻雜的隨機性,其摻雜位置與比例難以做到精確。這種不精確會模糊科研工作者對其結構與催化性質之間聯繫的理解。而金納米糰簇擁有超小的尺寸(直徑小於3 nm)以及原子尺度的精確結構,因此在電催化領域具有極大的前景。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對金納米糰簇的尺寸,摻雜以及配體交換的精確控制。這種特性為研究電催化中催化劑結構與其催化性質的關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本文亮點

原子尺度的精確摻雜顯著提升了催化劑在高電壓下的CO選擇性;基於真實結構而非假設模型的DFT計算將摻雜效應的理解細化到了原子尺度。

圖文解析

A. 合成與結構

我們課題組於2008年報導了Au25(SR)18 (SR = 2-Phenylethanethiol) 納米糰簇的合成以及結構(J. Am. Chem. Soc. 2008, 130, 18, 5883–5885), 而後又發現可以通過調控合成步驟將最中心的一個金原子替換為鈀原子(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2011,27,3, pp.513-519.)。摻雜前後的金團簇結構一致,即由二十面體的M13 kernel以及6個-S(R)-Au-S(R)-Au-S(R)-二元配體組合而成。摻雜與未摻雜團簇的UV-vis光譜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峰,表明鈀原子的摻雜改變了團簇的電子結構(雖然幾何結構不變)。質譜表徵顯示兩個團簇的質量相差91 Da,恰好對應金原子與鈀原子的質量差(197-106.4 = 90.6)。儘管我們早已成功合成了Pd1Au24,但是要得到高純度的Pd1Au24並非易事。

B. 電催化活性

在比較兩種催化劑的電催化活性中,我們發現Au25以及Pd1Au24在低壓範圍內(-0.6 V 到 -0.9 V)之間都具有接近100%的CO高選擇性。然而當電壓繼續增大時,Au25開始出現明顯的析氫反應,從而選擇性降低。而Pd1Au24一直到高於-1.2V的電壓才出現明顯的析氫反應,所以選擇性更高。就催化活性而言,Pd1Au24也表現出更高的電流密度。值得注意的是在-1.2 V電壓下,Pd1Au24催化劑表現出1800 mACO / mg的高電流密度,在金基催化材料中名列前茅。在6小時穩定性測試中,Pd1Au24表現出穩定的電流密度以及恆定(接近100%)的CO選擇性。這種高選擇性以及催化活性一方面是由於金納米糰簇表面具有良好的活性位點,另一方面也是得益於其超小的尺寸帶來的高比表面。Pd1Au24在高電壓下更好的CO選擇性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因此我們結合理論計算對納米糰簇的催化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


C. DFT計算

我們首先對完整的團簇進行模擬,結果表明需要極高的電壓才能確保反應順利進行。因此,我們提出了ligand removal反應路徑,即表面硫醇配體在電壓作用下離去並暴露催化活性位點。在活性位點的探索中,我們提出了S以及Au這兩種可能存在的位點。若離去整個硫醇配體,將得到金位點;若離去硫醇的碳尾部分,則得到S位點。在計算ligand removal的能量後,我們發現S位點的形成在兩種催化劑中都相對更容易。對於Au位點的形成,Pd1Au24比Au25需要更大的能量。因此,我們認為在低電壓下,兩種催化劑都傾向於形成S活性位點;而在高壓下,相比較於Pd1Au24團簇, Au25將會有更大比例的Au位點出現。


我們分別對兩種材料的Au,S兩種位點進行了二氧化碳還原以及析氫反應電催化計算,Free energy diagram結果表明Pd1Au24的S位點最適合生成CO,同時具有最高的析氫反應能量勢壘。這與我們的實驗結果高度一致。另外我們發現Au位點相較於S位點普遍擁有更佳的析氫反應能力。結合ligand removal的能量需求,我們認為Pd1Au24更高的CO選擇性是由於鈀的摻入提高了硫醇與金原子的結合力,從而抑制了Au活性位點的生成,進而增強了CO的選擇性。反之,Au25團簇在高電壓範圍由於Au位點的增加而導致析氫反應增強,而CO選擇性變低。這一結論很好地解釋了實驗結果。

總結與展望

兩種團簇的電催化性能差異表明摻雜效應在團簇電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一個鈀原子的摻雜我們實現了高電壓範圍下CO的選擇性提升到近100%。 而基於真實團簇結構的DFT分析揭示了摻雜原子的作用機理及其對電化學催化性能的影響,為後續高性能催化劑的設計與優化提供了思路。這個工作是我在團簇電化學的第一次嘗試,未來我們還有更多相關的工作,包括精確控制不同摻雜位點,配體效應的研究以及尺寸效應等等。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變量的精確控制來研究影響電化學性能的因素,建立一套結構—催化特性的資料庫,最終延伸到傳統材料,並為將來高性能催化劑提供設計新思路。

相關焦點

  • 【解讀】祝豔課題組:Au25團簇一個價電子的得失對其催化性能的影響
    原子團簇是起始原子數確定的原子集合體,內部原子之間的排列介於晶體和非晶體之間,表面原子的排列取決於與底層原子的金屬鍵以及表層配體的共價鍵,因而出現了電子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可變性,為調控催化性能提供了材料基礎,並為解決常規催化劑所未能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新的研究體系。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該工作對雙金屬Pd-Au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進行了研究。用一定劑量的Pd修飾Au納米粒子,製備了一系列Pd@Au電催化劑,得到了不同尺寸Pd團簇的雙金屬表面。研究發現,隨著Pd含量的變化,Pd@Au電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呈現出非線性變化的規律,這歸因於Pd團簇尺寸和吸附能的變化。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蘇州納米所在金屬合金晶體結構調控電催化性能方面取得進展
    金屬合金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吸引了研究者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催化領域表現出了突出的催化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策略已經被用來改進合金納米材料的催化性能,例如調控尺寸、形貌或組分。然而,由於合成上的巨大挑戰,對金屬合金晶體結構的調控卻相對少見。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王峰教授、張正平副教授課題組在Nano Energy (影響因子:16.602) 上發表題為「One-step electrodeposition of carbon quantum dots and transition metal ions for N-doped carbon coupled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電催化基於多層結構和雜原子摻雜的非貴金屬氧化材料對於高效低成本電化學分解水系統具有重要影響。又通過溶熱反應轉化為中空Co3O4多層超薄納米片,使被摻雜金屬物質進入Co3O4的八面體的位置。文章發現,摻雜少量鐵原子的Co3O4材料可以大大增強對析氧反應的電催化活性。獲得的摻雜鐵的Co3O4多層納米片顯示出極好的電化學催化表現對於析氧反應,且在高電流密度下表現出極佳穩定性。
  • 【催化】Angew. Chem.:精確原子數氧化鈦納米顆粒氧化一氧化碳
    凝聚相催化科學研究在控制納米顆粒的尺寸精度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特定尺度的納米顆粒通常具有結構多樣性的特點,實驗表徵獲得的催化性能和結構性質來源於統計平均,較難準確建立催化劑的構-效關係。如何在原子精度上獲得納米顆粒的反應性能隨元素組成、配比以及尺度「連續變化」的衍變規律,是納米催化領域極具挑戰性的前沿課題之一,尤其是二元或多元納米顆粒體系。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本文總結了SMCs催化劑的經典合成策略和重要表徵方法,結合五類重要的催化反應討論了團簇尺寸效應及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對其催化性質影響的重要機制。近幾年來,隨著表徵技術和理論研究方法的不斷進步,研究者們愈發地關注尺寸在2 nm以下的金屬物種在催化反應中表現出的結構敏感性。隨著載體上金屬物種的結構從較大的金屬顆粒轉變至較小的二維層狀團簇,原子級分散的團簇甚至是孤立的金屬原子(圖2. a),這一過程無疑極大地改變了金屬的催化性質,驅動催化劑的結構敏感性研究這一熱門話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層面。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有助於識別催化中的活性位點以及建立構效關係。為了提高納米糰簇的催化活性,常見策略是通過煅燒去除表面保護配體。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JACS: 電催化MOF設計新策略
    然而,MOF結構和化學的穩定性以及在諸多報導中MOF內離散的催化位點都是制約MOF電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出發點本文設計並製備了新型鋯卟啉MOF PCN-226。本文團隊運用了三維電子衍射技術,揭示了PCN-226納米晶體的新型原子和拓撲結構,並且通過進一步結構-性質的分析,提出了一種MOF電催化劑的設計新理念。
  • 納米催化「高穩定性」新星誕生—新聞—科學網
    因此,理解銅催化劑的作用機制,研製新型銅催化劑,提高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是該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納米催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 近二十年來,眾多研究發現,銅-氧化鈰催化劑體系在合成氣反應化學中表現出優異而獨特的性能,但對其催化作用機理以及活性位的原子結構卻知之甚少。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清華大學李亞棟、牛志強研究團隊近期發表於Chem. Rev.期刊的綜述文章系統地闡述了納米催化和單原子位點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研究者從上個世紀以來在納米催化領域所取得的諸多成就和近幾年在單原子位點催化領域的新進展。綜述討論了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的合成策略、構效關係以及新型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在基礎化學工業、精細有機化工、能源轉化催化以及環境催化中的應用。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前期,伍志鯤課題組已從三個方面對金屬納米糰簇進行結構調控:團簇整體結構、團簇局部結構、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見圖1)。著眼於團簇的組成不變而改變結構,第一次獲得了金屬納米糰簇的構造同分異構體(見圖1a);著眼於團簇的電子結構調控,首次得到金納米糰簇的18電子超原子結構;著眼於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調控,近來一種新的最密排列方式6HLH排列被發現(見圖1b)。
  • 熊宇傑&高鵬&陳萌Chem:一個,兩個,還是三個?鐵原子團簇所含的鐵原子數對氧還原反應有何影響?
    1、在與氮摻雜碳材料複合的Fe簇中,實現了Fe原子數的精確調控;2、氮摻雜碳上的Fe2簇在酸性介質中表現出優異的氧還原性能;3、通過調節Fe簇中的Fe原子數,可以調節氧吸附行為可以由特定數量的調控;4、從Fe團簇入手,可以確定氮摻雜碳的氮種類和氮含量。
  • 清華大學王定勝Nature Communications:氮化碳負載的Fe2團簇催化劑具有優異的烯烴環氧化性能
    【引言】亞納米尺度的金屬團簇催化劑通常具有獨特和出乎意料的催化性能
  • 華僑大學駱耿耿課題組「綜述」團簇研究進展
    原子精度的金屬納米糰簇可看作是在配體的保護下由數個到幾百個金屬原子聚集而成的超小金屬納米粒子該超小尺寸與電子費米波長相當,在該尺寸範圍內,物質經歷著從微觀原子/分子向宏觀凝聚態材料的轉變,因此金屬納米糰簇往往呈現出許多和宏觀、微觀截然不同的獨特性質,成為當前納米新材料的明星成員。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分子篩材料由於其規則的微孔孔道結構以及超好的熱穩定性,被認為是理想的限域製備超小金屬團簇(原子)的載體。近年來,作者團隊利用分子篩的限域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分子篩包覆亞納米金屬團簇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催化劑展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及催化性能。最近,我們製備的分子篩限域亞納米鈀基催化劑,在甲酸分解反應中展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及產氫選擇性。
  • npj: 基於結構描述符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的氫吸附能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納米糰簇表面析氫反應的催化活性取決於氫吸附位點的結構,預測團簇的催化活性需要對各種可能的吸附結構開展模擬,計算量龐大。來自芬蘭阿爾託大學的Adam Foster教授等分析了目前最先進的結構描述符,即原子位置平滑重疊(SOAP)、多體張量表示(MBTR)和原子中心對稱函數(ACSF)用於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自由能的可靠性。他們以2D的MoS2和AuxCuy合金作為測試體系,掃描了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的勢能面,比較了不同描述符用於核嶺回歸的預測性能。
  • PNAS:富含缺陷BN納米片負載超小鎳納米糰簇促進甲醇高效脫氫
    因此,就LOHC脫氫的活性和穩定性而言,開發有效的策略以優化廉價的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一項關鍵挑戰。有鑑於此,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Jeffrey J. Urban, Gabor A.Somorjai, David Prendergast等人,報導了沉積在富含缺陷的BN納米片(Ni/BN)催化劑上的超微小鎳納米糰簇(~1.5 nm)的設計和合成,該催化劑具有優異的甲醇脫氫活性和選擇性,並且比其他一些過渡金屬基催化劑具有更高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