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2021-01-21 X-MOL資訊



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有助於識別催化中的活性位點以及建立構效關係。為了提高納米糰簇的催化活性,常見策略是通過煅燒去除表面保護配體。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為了在預組織空位點的同時確保團簇的穩定性,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泉明教授課題組提出了「表面幾何錯配」的策略:當大位阻的Ph3P和平面的dpa (Hdpa = 2,2'-二吡啶胺) 同時作為團簇的外圍保護配體時,由於配體幾何空間的不匹配,會降低團簇表面的配體覆蓋率,從而形成配位不飽和的表面金屬位點。如圖1所示,在Au{111}面上配位平面的dpa時,由於位阻效應,再配位的Ph3P在空間上無法進行緊密排布,從而實現金原子開放位點的預組織 (綠色圓圈)。而帶負電荷的多齒dpa配體能夠和金有更牢固的結合,增強了團簇的穩定性。

圖1. 「表面幾何錯配」策略。Ph3P和dpa配體在Au{111}面上同時出現,無法進行緊密排布,從而留下金開放位點(以綠圈標出)。運用該策略,王泉明課題組設計合成了穩定的具有表面開放位點的金納米糰簇:[Au23(Ph3P)10(dpa)2Cl](SO3CF3)2 (Au23),並對其進行結構解析和催化性能研究。該團簇的Au23核心由傳統的Au10單元和加帽Au12密堆積層而形成的Au13兩部分組成。其中八個未配位的金原子形成變形的雙加帽三稜柱Au8核心。這八個位點的可接觸性通過2-萘硫醇 (NT)的螢光滴定進行確認 (圖2)。Au23正好可以猝滅8當量的NT的螢光,過量NT則使螢光強度線性增強。Au23在均相和多相(負載於HAP)情況下,對苯甲醇的選擇性氧化成苯甲醛都具有優異的性能。Au23/HAP催化劑具有很好的活性,其TOF和TON分別可達到329 h-1和52420。而完全由配體保護的金納米糰簇則幾乎沒有活性,充分表明表面預組織的空位在催化中至關重要。

圖2. Au23螢光滴定。(a) NT在Au23表面螢光猝滅示意圖;(b)滴定中的螢光光譜變化;(c) 358 nm處螢光強度與NT當量的關係圖。該研究利用「表面幾何錯配」策略實現了金納米糰簇表面金屬開放位點的預組織,並賦予Au23氧氣下選擇性氧化苯甲醇的優異催化性能。此配體工程策略將在合成具有優良活性和穩定性的金屬團簇催化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該研究近期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 雜誌,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清華大學博士後袁尚富。Atomically precise preorganization of open metal sites on gold nanocluster with high catalytic performanceShang-Fu Yuan, Zhen Lei, Zong-Jie Guan, Quan-Ming Wang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2499


王泉明,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無機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金屬團簇化學研究,特別是金、銀團簇的結構修飾與性質調控。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等。在Acc. Chem. Res.、Sci. Adv.、J. Am. Chem. Soc. 和Angew. Chem. Int. Ed. 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5910


A:為了提高納米糰簇的催化活性,目前常見策略是通過煅燒去除表面保護配體。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我們設想通過預組織表面開放位點的策略實現納米糰簇的高催化活性。


受仿生策略:大環配體在小金屬核心表面配位有助於生成可接觸位點的啟發,我們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為了在預組織空位點的同時提高其穩定性,我們提出了「表面幾何錯配」的策略:當大位阻的Ph3P和平面的dpa同時作為團簇的外圍保護配體時,由於配體幾何空間的不匹配,會降低團簇表面的配體覆蓋率,從而形成配位不飽和的表面金屬位點。而帶負電荷的多齒dpa配體能夠和金有更牢固的結合,增強了團簇的穩定性。此配體工程策略將在合成具有優良活性和穩定性的金屬團簇催化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A:本文的指導老師王泉明教授一直致力於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的結構及構效關係研究。本論文涉及到含表面開放位點團簇的設計合成,我們引入胺基類配體,成功實現其單晶結構的測定、金空位點的螢光滴定以及催化性質的探究。同時,我們發現這一配體工程策略將是一個普適的方法,有望在應用到更多的含本徵空位點納米糰簇的合成。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該工作對雙金屬Pd-Au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進行了研究。用一定劑量的Pd修飾Au納米粒子,製備了一系列Pd@Au電催化劑,得到了不同尺寸Pd團簇的雙金屬表面。研究發現,隨著Pd含量的變化,Pd@Au電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呈現出非線性變化的規律,這歸因於Pd團簇尺寸和吸附能的變化。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a)TiO2(110)-(1x1)晶面上的Au團簇隨著尺寸變化對應的CO氧化活性趨勢。(b)費託合成反應中催化劑的TOF隨Co NPs尺寸變化趨勢。(c)尺寸為2.9 nm的Ru NPs上的B5位點(紅色的step位點)。(d)基於Wulff模型的Ru NPs上B5活性位點密度隨粒徑變化的趨勢。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基於真實結構的DFT計算表明鈀原子的加入可以提升團簇表面配體的穩定性,從而抑制析氫反應活性位點的生成。這種原子尺度的精確調控與DFT計算的結合為深入理解催化劑的結構與性能關係提供了範例,對於未來高性能催化劑的設計也提供了思路及啟發。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異質結界面調節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發展新的催化劑合成技術、研究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解決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
  • 碳載非貴金屬、原子級分散催化劑、晶格應變、鈷硫化物/氮化物
    具有可變金屬尺寸(單原子、團簇和納米顆粒)的碳負載非貴金屬(C@NPMs)引起了人們對催化這些反應的極大興趣。因此,有必要對該領域的最新進展進行系統總結。但是,很少有關C@NPMs的全面綜述。在此,韓國首爾國立大學Jongwoo Lim/Jian Wang團隊綜述了C@NPMs催化ORR/OER/HER/CO2RR/的最新進展(2015-2020)。
  • 清華大學王定勝Nature Communications:氮化碳負載的Fe2團簇催化劑具有優異的烯烴環氧化性能
    當沉積在基底上時,催化劑中的少量原子可以為橋接非均相和均相催化提供引人注目的平臺。由於亞納米系統的性質可以通過添加或去除一個原子而顯著改變,因此對結構-性質關聯關係的深入了解對於設計具有非凡活性和選擇性的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儘管亞納米糰簇的結構和組成可以用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和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很好地表徵,合成原子精度的單分散金屬催化劑是主要的先決條件,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耦合氧化還原的原子層沉積實現Pt/CeCuOx界面原子級調控
    -氧化物界面結構的催化劑原子級製備新方法,製備的Cu摻雜CeO2載體負載的Pt亞納米糰簇表現出低溫區段極其優異的CO氧化活性,其催化活性甚至高於等量負載的Pt單原子催化劑。界面精細結構表徵表明Pt催化劑形貌的控制和低價態元素的引入精確調控了界面Pt-O的配位數以及界面電子相互作用。Cu摻雜的CeO2載體負載的Pt亞納米糰簇催化劑表現出室溫以下的CO氧化活性,而且單位Pt原子的催化活性達到當前Pt催化劑的最好水平。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 金屬納米糰簇強螢光研究獲進展
    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 原子級分散Ni–Ru–P界面位點用於高效全pH電催化產氫
    為解決上述問題,他們將單原子位點引入TMPs中,並結合原位同步輻射表徵技術,為在原子級水平上揭示催化活性來源和機理研究提供了可能。他們以乙醯丙酮釕、乙醯丙酮鎳為金屬源,三辛基膦為磷源,發展了一種液相一鍋法原位將單原子釕位點引入磷化鎳(Ru SAs–Ni2P)納米晶中,並成功構建了原子級分散Ni–Ru–P界面位點(Figure 1)。普通電鏡照片顯示,所製備的材料為均勻的納米顆粒,尺寸大約在9–13納米。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等合作,在金納米糰簇合成以及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Fcc versus Non-fcc Structural Isomerism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Kernel
  • 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合金的原位轉變、Cu團簇、ReS2/CC...
    在環境條件下實現精確的電化學合成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機會。通過在CO還原反應(CORR)中原位活化和氮的伴隨釋放,所獲得的金屬Cu°催化劑顆粒繼承了母體Cu3N晶格中存在的晶格位錯。在液流電池系統中,電流密度為727 mA cm-2時,脫硝的催化劑可提供前所未有的90%以上的C2+法拉第效率。
  • 大位阻效應激活硫醇保護銀納米顆粒的表面化學活性
    然而,由於金屬納米顆粒的結構不確定性,加之電鏡表徵技術難以在原子水平上精確表徵其表面結構,這就直接導致我們難以理解這類材料獨特化學性能的背後本質。近年來,配體保護金屬納米糰簇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越來越多原子精確金屬團簇單晶結構的解析,為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金屬納米材料的表界面化學過程提供了重要結構模型。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小小的Fe-Cu金屬團簇點亮電化學氮還原道路
    其中,非貴金屬的過渡金屬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不飽和配位特性,可以作為活性位點來吸附氮氣分子,從而進行電催化氮還原。但是,單原子催化中心之間的距離(約幾納米)太長,如果可以減少至N≡N的鍵長(0.1~0.2 nm),則可以發揮各個單原子催化中心的協同作用。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馬良博士利用可控水熱法製備了一種新型的金納米結構,稱之為「納米金元寶「,具體結構為直徑20 nm的金納米球精確地置於開口大小可調的半金殼層中,金納米球和金納米殼層之間有著約厚度為4 nm納米間隙。基底,利用多次循環置換反應和二次生長手段製備出具有納米間隙數目可調的Au/AgAu雙金屬納米結構,其內部納米間隙數最大可達4個。
  • 生物質轉化合成Fe單原子-Fe2O3團簇及其ORR性能
    背景介紹ORR是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涉及的重要反應。然而,ORR緩慢的動力學導致了高的陰極過電位,迫切需要發展高效電催化劑來加速反應速率。金屬-氮-碳(M-N-C)單原子催化劑如Fe-N-C等,金屬位點處於原子級分散,具有極高的原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