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合金的原位轉變、Cu團簇、ReS2/CC...

2020-12-06 騰訊網

01

電化學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

在環境條件下實現精確的電化學合成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機會。在許多潛在的系統中,由於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及陰極氧氣還原反應(ORR)在電催化領域中的重要作用,過去數十年來,在ORR生產過氧化氫(H2O2)方面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在這篇綜述中,美國萊斯大學汪淏田(Haotian Wang)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蔣昆課題組合作,描述了正極材料從2e-ORR合成H2O2的最新進展。通過以Pt為基準,概述了一些調節策略,包括含氧物種的本徵結合強度,中間擴散路徑以及實現從4e-總還原路徑實現2e-ORR路徑。該策略已成功地應用於其他過渡金屬系統,並進一步發現了活性和選擇性都得到有效改善的合金催化劑。此外,還對碳基材料的介觀結構設計和雜原子摻雜策略進行了綜述,與完整的碳位點相比,它們顯著提高了H2O2的生產效率。最後,簡要展望了將已開發催化劑從實驗室規模測試轉移到試點工廠運營的未來方向和相關挑戰。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003321

02

間隙合金的原位轉變用於CO電還原

用電化學方法將CO還原為附加值產品對於存儲可再生能源極具前景。銅可以在CO電還原過程中將CO轉化為多碳(C2+)產品。然而,開發對CO還原具有高選擇性和對C2+產物具有所需產率的Cu電催化劑仍然存在一定挑戰。在本文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宇恩課題組聯合南京師範大學李亞飛課題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姚濤課題組,分析了具有豐富孿晶結構的高度晶格-無序的Cu3N作為前體電催化劑的CO還原量。通過在CO還原反應(CORR)中原位活化和氮的伴隨釋放,所獲得的金屬Cu°催化劑顆粒繼承了母體Cu3N晶格中存在的晶格位錯。在液流電池系統中,電流密度為727 mA cm-2時,脫硝的催化劑可提供前所未有的90%以上的C2+法拉第效率。使用具有固態電解質(SSE)的膜電極組件(MEA)電解槽,在正極和含SSE層的出口處有17.4 vol%的乙烯流量和濃度為1.45 M的液態流量和230×10-3M C2+產物。

03

Cu團簇選擇性地將CO2還原為CH4

先前的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亞納米級的Cu團簇(如13個原子)有利於從CO2還原反應(CO2RR)中生成CH4,但缺乏實驗證據。在此,深圳大學何傳新課題組通過對碳缺陷和微孔的雙重限制,開發了一種輕鬆的浸漬-煅燒途徑以實現Cu團簇,其直徑約為1.0 nm,具有約10個原子。這些Cu團簇對CO2RR具有高的選擇性,對CH4的最大法拉第效率為81.7%。計算和實驗結果表明,Cu團簇增強了*H和*CO中間體的吸附,從而促進了CH4的生成,而不是H2和CO。Cu團簇和缺陷碳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優化了Cu團簇的電子結構,以提高生成CH4的選擇性和穩定性。這裡提供了第一個實驗證據——亞納米級的Cu團簇促進了CO2RR生成CH4。

04

ReS2/CC電催化劑用於高效HER和OER

在環境和能源相關主題中,合成堅固、低成本、清潔且可持續的電催化劑,以及實現高性能、低過電位和良好耐久性的設計非常重要。在本文中,鄭州大學嶽新政/劉仲毅/Sha‐Sha Yi課題組首次通過簡單的水熱法和隨後的熱處理(H2/N2流),在碳布上生長了由金屬Re和ReS2納米片組成的硫(S)缺陷設計自支撐陣列電極(稱為Re/ReS2/CC)。在酸性介質下,所製備的Re/ReS2-7H/CC對於電催化氫氣析出反應(HER),可提供42 mV的相當低的過電位,以實現10 mA cm-2的電流密度以及非常小的Tafel斜率(36 mV decade-1),可與某些潛在的HER催化劑相媲美。此外,在兩-電極系統中,在鹼性條件下記錄的電池電壓為1.30 V。表徵和密度泛函理論結果表明,Re/ReS2-7H/ CC中引入的S缺陷可以提供豐富的活性位點,從而有利地捕獲電子,增強電子傳輸能力,並削弱H*在活性位點的吸附自由能,從而有助於其卓越的電催化性能。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ll.202003007

05

雙金屬MOF實現出色的雙功能氧電催化性能

近年來,科學家們越來越關注金屬-有機框架(MOFs)在電催化領域中的應用。在此,揚州大學龐歡課題組使用水熱法製備了可以直接用作高效電催化劑的超薄Ni/Co雙金屬MOF納米帶。優化的Ni/Co超薄納米帶可以達到0.939 V的起始電位(非常接近Pt/C的0.940 V),並且對氧氣還原反應(ORR)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相對於Pt/C)。此外,在電流密度為10 mA cm-2的情況下,Ni/Co超薄納米帶顯示出1.478 V的氧氣析出反應(OER)電位,這比IrO2的電位要好得多,表明MOF作為金屬-空氣電池中的雙功能氧電催化劑具有很大潛力。此外,經過OER和ORR處理後,Ni/Co超薄納米帶樣品的顏色略淺,可以看出通道變得模糊但仍然存在。Ni/Co超薄納米帶在催化前後的X射線衍射、紅外光譜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結果基本相同。研究結果表明,超薄的帶狀結構以及鎳和鈷之間的協同作用對於調節電催化活性至關重要。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td.201800240

(本期作者:毛毛的維)

點擊「分享,點讚,在看」,讓好內容被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通過SOSI調控表面氧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脫氫催化劑
    SOSI),有效調節了催化劑表面氧物種的催化活性,成功將MnOx-CeO2從燃燒催化劑轉變為了針對丙烷氧化脫氫(ODHP)具有優異性能的選擇性催化劑。我們以錳氧化物為模型進行研究,因為它是眾所周知的燃燒催化劑,本研究中將錳氧化物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氧化脫氫催化劑的關鍵技術是將非晶態薄層氧化錳錨定在氧化鈰載體上,通過構築氧化物(MnOx)與載體(CeO2)之間的強相互作用,使得在MnOx與CeO2界面位形成的氧物種(Mn-O-Ce)用於丙烷的高效活化,而在反應條件下催化劑表面豐富的缺氧/低價錳物種可以有效吸附和穩定丙烯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該工作對雙金屬Pd-Au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進行了研究。用一定劑量的Pd修飾Au納米粒子,製備了一系列Pd@Au電催化劑,得到了不同尺寸Pd團簇的雙金屬表面。研究發現,隨著Pd含量的變化,Pd@Au電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呈現出非線性變化的規律,這歸因於Pd團簇尺寸和吸附能的變化。
  • 鐵原子團簇所含的鐵原子數對氧還原反應有何影響?
    燃料電池是新一代能源轉換器件,然而其廣泛應用受限於陰極的氧還原反應(ORR)。在商業化質子交換膜的推動下,酸性條件下的氧還原反應是燃料電池發展的突破方向。1、在與氮摻雜碳材料複合的Fe簇中,實現了Fe原子數的精確調控;2、氮摻雜碳上的Fe2簇在酸性介質中表現出優異的氧還原性能;3、通過調節Fe簇中的Fe原子數,可以調節氧吸附行為可以由特定數量的調控;4、從Fe團簇入手,可以確定氮摻雜碳的氮種類和氮含量。
  • 耦合氧化還原的原子層沉積實現Pt/CeCuOx界面原子級調控
    本文亮點高比表面微納顆粒的表面均勻修飾一直是原子層沉積技術的難點,本研究利用自主設計的流化床式粉末原子層沉積裝備(AngstromBlock Scale-F015)耦合原位氧化還原工藝,實現了CeO2載體表面Pt單原子和亞納米糰簇的可控制備,並通過在CeO2載體中引入微量Cu元素,形成的Cu-O-Ce位點活化了表面
  • 小小的Fe-Cu金屬團簇點亮電化學氮還原道路
    電化學氮還原(NRR)以H2O作為氫源,具有反應條件溫和、能量轉換效率高等優勢,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用於電催化還原N2的電催化劑有金屬(Ru、Pd、Au等)、金屬氧化物(Fe2O3、W18O19、BiOBr等)、金屬硫化物(FeMoS等)、黑磷、氮化物(C3N4、MoN等)、碳化物(MoC等)和單原子(Mo、B、W、Ru等)。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SMCs催化劑一般具有1)具有相鄰的金屬-金屬位點;2)較小的團簇尺寸(一般尺寸小於2 nm);3)團簇的原子數目有限這三個主要特徵。與配體或者大分子保護的單分散的均相金屬團簇相比,SMCs催化劑不僅可以應用於高溫高壓的催化反應,還便於在反應結束後實現分離回收,因此,無論是從基礎研究還是工業應用的角度出發,SMCs都備受青睞。
  • 康振輝JMCA:一石二鳥,無金屬光催化劑選擇性生產氫氣和過氧化氫
    在光催化體系中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將太陽能在水基反應中直接轉化為可儲存的化學能(H2和H2O2),產生H2和H2O2隻需要陽光,水和氧氣。然而,水裂解產生氫氣的機制和自由能不同於氧氣反應產生的H2O2。一般來說,在幾乎所有的光催化研究中,將重點放在了單功能的催化反應上,也就是說光催化劑僅能實現單一反應,例如僅僅水裂解產生H2或者O2還原得到H2O2。
  • 【催化】負載錳鈷尖晶石的缺陷活性炭作為一種高效的氧還原電催化劑
    燃料電池因其高的能量轉化效率和無汙染的特點而被認為是目前最有發展前景的高效清潔發電技術,然而燃料電池遲緩的陰極氧還原反應極大地降低了其整體性能。目前來說,鉑(Pt)及其合金仍然是目前最為有效的催化劑。但是由於Pt資源稀缺、價格昂貴, 在直接甲醇燃料電池中,Pt還會受到甲醇的毒化作用而失去催化活性,並且其穩定性較差,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商業化應用,因此設計與開發廉價高效穩定的ORR電催化劑對實現燃料電池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 Mater:合金元素「梯度濃度」設計核殼結構氧還原...
    研究背景氧還原反應(ORR)是質子交換膜電池(PEMFC)和金屬空氣電池等新能源存儲與轉化器件的關鍵半反應,其中以碳為載體的鉑納米粒子(Pt/C)因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氧還原性能,被廣泛用於商業催化劑。然而,由於Pt/C催化劑成本過高,同時,鉑納米顆粒在酸性體系下易發生脫落、遷移與聚集,穩定性差,限制了其在PEMFC的應用。
  • CCS Chemistry | 金屬陽離子缺陷原位構築新方法
    南開大學程方益和嚴振華等人報導了一種電化學還原-刻蝕法實現了室溫條件下鐵基氧化物中鐵缺陷的可控原位構築,揭示了鐵缺陷的存在增強Ni-O共價性,促進H2O吸附和H-O鍵活化,通過調節表面電子結構優化氧中間體吸附能,從而提升氧析出電催化性能。
  • 清華陸奇課題組:CO2與O2共電解提升CO2電化學還原活性
    該工作將電化學測試與原位光譜、理論計算相結合,證實了氧還原反應引入了電極表面羥基(surface hydroxyl group),並闡明了表面羥基對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促進作用的機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乙烯、乙醇等化學品也作為一種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儲存能量的方法成為了研究的熱點。銅作為唯一一種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多碳產物的金屬而被廣泛研究,但是對於銅催化劑表面的物種與催化活性的關係研究地較少,而這對於反應機理的研究與催化劑的設計十分重要。
  • 生物質轉化合成Fe單原子-Fe2O3團簇及其ORR性能
    研究表明,均勻分布的Fe-N-C位點與Fe2O3團簇的耦合作用使催化劑具有優異的ORR活性(E1/2=0.86 V vs RHE;Jk, 0.8V =32.15 mA cm-2)以及良好的抗甲醇性和穩定性。組裝的鋅-空氣電池功率密度為179.0 mW cm-2,能量密度為837.4 Wh kg-1,可與商用Pt/C催化劑媲美。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AEnM:原位氧空位——助力氮氣光固定
    氨是重要的無機化工產品之一,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約有80%氨用來生產化學肥料,20%為其它化工產品的原料。目前,地球上超過一半的N2固定都是通過傳統的Haber-B sch過程,使用鐵基催化劑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將N2和氫氣(H2)轉化為氨(NH3)。該過程的能耗極高,應用於Haber-B sch過程的能耗佔全球人類生產生活總能耗的約1.4%。
  • 燃料電池陰極高效氧還原催化劑研究取得突破
    為避免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氣候轉變危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勢在必行。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報導了一種一步電沉積法構建的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該工作通過金屬離子(Ni2+,Fe3+)和氮摻雜碳量子點的一步電沉積法,在石墨片上構建了具有高度耦合的NiFeOx納米糰簇/氮摻雜炭複合電極(NiFeOx©NC)。
  •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2018-06-0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該工作為研究人員通過向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學習來設計其他電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基本科研業務費等的支持。
  • 高活性高穩定性酸性析氧催化劑設計出爐
    &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姚濤教授課題組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精確探測到釕基單原子催化劑在酸性電化學析氧反應過程中的催化活性位點的動態變化過程,並依此設計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的酸性析氧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