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宇傑&高鵬&陳萌Chem:一個,兩個,還是三個?鐵原子團簇所含的鐵原子數對氧還原反應有何影響?

2021-01-20 清新電源

燃料電池是新一代能源轉換器件,然而其廣泛應用受限於陰極的氧還原反應(ORR)。在商業化質子交換膜的推動下,酸性條件下的氧還原反應是燃料電池發展的突破方向。現階段廣泛使用的是鉑催化劑,其稀有的儲量和高昂的價格阻礙了燃料電池的廣泛應用。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於它們在酸性介質中的低ORR活性和結構穩定性, 因此發展高活性、高穩定性的過渡金屬催化劑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在與氮摻雜碳材料複合的Fe簇中,實現了Fe原子數的精確調控;

2、氮摻雜碳上的Fe2簇在酸性介質中表現出優異的氧還原性能;

3、通過調節Fe簇中的Fe原子數,可以調節氧吸附行為可以由特定數量的調控;

4、從Fe團簇入手,可以確定氮摻雜碳的氮種類和氮含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傑教授杭州師範大學高鵬教授復旦大學陳萌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合作在國際著名雜誌Chem發表題為「Precisely Tuning the Number of Fe Atoms in Clusters on N-Doped Carbon toward Acidic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的文章。他們通過精準調控Fe團簇所含的鐵原子數目,實現了含有不同鐵原子數的負載型鐵團簇催化劑,在酸性氧還原反應中展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

圖1. Fe-N-C催化劑的合成和表徵:(A)兩步合成Fe2-N-C;(B-E) Fe2-N-C的(B)SEM,(C)TEM和(D)HAADF-STEM圖像;(E)EDS元素分布圖。

Fe2-N-C的兩步合成:在ZIF-8的空腔中原位封裝Fe2(CO)9,形成Fe2(CO)9@ZIF-8核殼結構前驅體,經高溫熱解獲得錨定在氮摻雜碳上的Fe2簇(圖1A)。由SEM(圖1B)可以看出Fe2-N-C顆粒為菱形十二面體,大小約為200nm。TEM顯示在多面體中沒有明顯的Fe納米顆粒(圖1C)。HAADF-STEM(圖1D)顯示出隨機分布在N摻雜的碳表面的Fe2二聚體(如圖1D中的紅色圓圈所示)。當Fe2團簇與TEM中電子束的入射方向對齊時,它們可能在圖像上表現為單個亮點。EDS元素分布圖表明Fe、C、N元素在樣品中均勻分布(圖1E)。

圖2. 基於XAFS的精細結構表徵:(A)Fe1-N-C,Fe2-N-C和Fe3-N-C的歸一化Fe K-edge XANES光譜;(B)k3-weighted傅立葉變換Fe K-edge EXAFS光譜;( C ) Fe1-N-C,( D ) Fe2-N-C和 ( E ) Fe3-N-C的k3-weighted傅立葉變換實驗的Fe K-edge EXAFS光譜(黑線)和擬合曲線(紅線);(C-E)的插圖分別顯示了由理論計算得到的Fe1-N-C,Fe2-N-C和Fe3-N-C的優化結構模型(Fe:綠色,N:藍色,C:灰色和 O紅色);(F)Fe1-N-C,Fe2-N-C和Fe3-N-C的Fe L2,3- edge XANES光譜。

圖2A顯示了Fe1-N-C,Fe2-N-C和Fe3-N-C的歸一化Fe K-edge XANES光譜,與Fe箔和FePc相比,Fe1-N-C中不存在位於2.46 A 的Fe-Fe鍵,表明分離的Fe原子的性質(圖2B)。從EXAFS擬合曲線中提取鍵長和配位數(CN)來解析成鍵信息,Fe2-N-C和Fe3-N-C樣品的Fe-Fe鍵的CN分別為1.2和2.4,表明Fe物種主要以Fe2和Fe3簇的形式存在於Fe2-N-C和Fe3-N-C,而不是以Fe基納米顆粒的形式存在。隨後,該工作通過理論計算模擬了將Fex團簇結合到氮摻雜碳層的優化結構,通過在Fe1-N-C中形成四個Fe-N鍵,優先將單個Fe原子錨定在碳層上(圖2D);而在Fe2-N-C中每個Fe原子與三個N原子和一個Fe鍵合(圖2C);Fe3-N-C中的三角形Fe3簇與碳層不平行,其中每個Fe原子與兩個N原子和兩個Fe原子鍵合(圖2E)。Fe L2,3-edge XANES 光譜表明,Fe1團簇需要比Fe2和Fe3更高的激發能量,這表明Fe1團簇處於更高的氧化態(圖2F)。通常,Fe團簇的低氧化態表明Fe-N鍵合可以共享更多離域的d電子,從而增強樣品的電導率。圖3. 電催化ORR性能:(A)在O2飽和的0.5M H2SO4溶液中的ORR極化曲線,掃描速率為10mV/s,轉速為1600rpm;(B)不同催化劑在0.75V電位下的電流密度和半波電位;(C)Tafel斜率;(D)不同轉速下Fe2-N-C的LSV曲線;(E)Fe2-N-C的ORR穩定性測試,掃描速率為50 mV/s,電壓範圍為0.6-1.0 V;(F)Fe2-N-C在0.5M H2SO4含(紅色)和不含(黑色)1M甲醇的LSV曲線。

LSV曲線顯示,當Fex簇所含Fe原子數不同時,ORR活性依次為:Pt / C> Fe2-N-C> Fe3-N-C> Fe1-N-C> N-C。從半波電位和起始電位看,Fe2-N-C表現出更高的ORR活性(圖3A)。Fe2-N-C的半波電位(E1/2)為0.78V,在0.75V (vs RHE)下的比活性為16.4 mA cm-2(圖3B),Tafel斜率為83mV/dec(圖3C),由不同轉速下的LSV曲線(圖3D)得到電子轉移數為3.9。Fe2-N-C在酸性ORR中表現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經20000次循環後E1/2僅負移20mV(圖3E)。此外,甲醇耐受測試表明,甲醇對Fe2-N-C在酸性條件下的ORR極化曲線幾乎沒有影響,這表明Fe2-N-C對甲醇具有優異的耐受性(圖3F)。

圖4. O2吸附構型的表徵和理論模擬:(A)在140 K下,在Fe1-N-C,Fe2-N-C和Fe3-N-C上吸附O2後的LT-FTIR光譜;Fe1-N-C,Fe2-N-C和Fe3-N-C上O2分子的最佳吸附構型,吸附能(EO2)和O-O鍵長(LO-O);(B)Fe1-N-C處的超氧吸附;(C)在Fe2-N-C下的過氧吸附;(D)在Fe3-N-C下的過氧吸附;(E)O K-edge NEXAFS光譜。

在LT-FTIR光譜上,位於1200-1350 cm-1和800-1000 cm-1的峰歸因於超氧態和過氧態的O2物種的振動(圖4A)。其中,Fe1-N-C主要表現出超氧態的振動,而Fe2-N-C和Fe3-N-C主要表現為過氧態的吸附,這表明Fe簇中的Fe原子數可以改變O2吸附構型。理論計算結果表明(圖3B-D),Fe1-N-C優先通過超氧態吸附O2分子,而Fe2-N-C和Fe3-N-C促進O2分子的過氧態吸附。Fe2和Fe3位點有利於過氧態O2吸附,這很可能是因為Fe2和Fe3簇的原子距離比原子分散的Fe原子短。O K-edge NEXAFS顯示(圖4E),532 eV的峰歸因於與Fe 3d帶相互作用的O 2p躍遷,這表明Fe2-N-C提供比Fe1-N-C和Fe3-N-C更高的躍遷強度。

圖5. 氮摻雜類型的表徵:(A和B)N 1s XPS光譜(A)和吡啶N(深紅色),吡咯N(深青色),石墨N(橄欖綠色)(B)的相應N含量;(C) N K-edge NEXAFS 光譜。

N物種(即吡啶N和石墨N)是決定ORR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解析度N 1s XPS光譜可分為三個峰,位於398.6,400.7和403.8 eV 的峰分別歸因於吡啶N,吡咯N和石墨N(圖5A)。隨著團簇中Fe原子數的增加,吡咯N和石墨N的含量減少,而吡啶N含量增加(圖5B)。N物種的這種變化可能由兩個因素引起,首先,在熱解過程中Fe團簇可以催化碳的石墨化,這決定了最終N物種的形成。其次,與Fe簇形成的Fe-N也會影響吡啶N的形成。如N K-edge NEXAFS光譜所示(圖5C),位於397.5-398.5 eV的峰對應於Fe1和Fe2促進吡啶N的躍遷,富含吡啶N的物質會增強ORR活性。儘管Fe2-N-C和Fe3-N-C催化劑顯示出類似的氧吸附模式,但Fe2-N-C可以在相同的Fe含量下為反應提供更多的催化位點。其中,石墨N和吡啶N促進了過氧態O2吸附,使得Fe2-N-C成為ORR最佳候選催化劑。

該工作在有機金屬框架(MOF)孔道內負載了含有不同鐵原子數目的Fe簇,在高溫煅燒下實現了精準調控負載型Fe團簇原子數目,可以實現單原子Fe1、雙原子Fe2以及三原子Fe3團簇結構。隨著團簇中原子數目的增加,可以實現氧氣分子在催化中心的吸附方式由超氧態吸附向過氧態吸附方式轉變;同時,含有不同數目的鐵團簇在高溫煅燒過程中可以調控氮的種類和含量。該工作通過調控Fe團簇中的原子數目,進而調控氧氣的吸附方式和襯底結構,最終實現了高活性、高穩定性的過渡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為酸性氧還原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Precisely Tuning the Number of Fe Atoms in Clusters on N-Doped Carbon toward Acidic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hem 2019,DOI: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19.07.020)

文章連結: 

https://www.cell.com/chem/fulltext/S2451-9294(19)30329-8?rss=yes.

供稿丨深圳市清新電源研究院

部門丨媒體信息中心科技情報部

撰稿人 | 慕顏

主編丨張哲旭

相關焦點

  • 【解讀】祝豔課題組:Au25團簇一個價電子的得失對其催化性能的影響
    /anie.202009278 and 10.1002/ange.202009278Au25團簇的催化性能主要受其價電子變化的影響,還是結構形變的影響?Au25(SR)18團簇是研究團簇催化性能的先行者,Au25團簇有三種價態(Au25−,Au250,Au25+),類似超原子的價電子構型(1S21P6, 1S21P5,1S21P4),為研究Au 6s軌道的價電子如何影響其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機會。圖1.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Douglas, Giannis Mpourmpakis 通訊單位: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論文DOI:10.1021/acscatal.0c02266 全文速覽通過對金納米糰簇的精確合成控制,將中心的一個金原子替換為鈀原子,實現了高電壓下二氧化碳還原選擇性的顯著提升
  • 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合金的原位轉變、Cu團簇、ReS2/CC...
    通過以Pt為基準,概述了一些調節策略,包括含氧物種的本徵結合強度,中間擴散路徑以及實現從4e-總還原路徑實現2e-ORR路徑。該策略已成功地應用於其他過渡金屬系統,並進一步發現了活性和選擇性都得到有效改善的合金催化劑。此外,還對碳基材料的介觀結構設計和雜原子摻雜策略進行了綜述,與完整的碳位點相比,它們顯著提高了H2O2的生產效率。
  • 小小的Fe-Cu金屬團簇點亮電化學氮還原道路
    電化學氮還原(NRR)以H2O作為氫源,具有反應條件溫和、能量轉換效率高等優勢,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用於電催化還原N2的電催化劑有金屬(Ru、Pd、Au等)、金屬氧化物(Fe2O3、W18O19、BiOBr等)、金屬硫化物(FeMoS等)、黑磷、氮化物(C3N4、MoN等)、碳化物(MoC等)和單原子(Mo、B、W、Ru等)。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本文總結了SMCs催化劑的經典合成策略和重要表徵方法,結合五類重要的催化反應討論了團簇尺寸效應及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對其催化性質影響的重要機制。SMCs催化劑一般具有1)具有相鄰的金屬-金屬位點;2)較小的團簇尺寸(一般尺寸小於2 nm);3)團簇的原子數目有限這三個主要特徵。與配體或者大分子保護的單分散的均相金屬團簇相比,SMCs催化劑不僅可以應用於高溫高壓的催化反應,還便於在反應結束後實現分離回收,因此,無論是從基礎研究還是工業應用的角度出發,SMCs都備受青睞。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Pd二聚體等活性位點在這兩個限制因素之間實現平衡,並獲得最高的CO2還原活性。 研究背景 太陽能或風能驅動的CO2電還原,為開發化學品和燃料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方法。CO既可以直接用作化學工業的原料,也可以進一步電化學還原成烴類燃料。
  • 中南劉敏課題組:配位誘導鐵酞菁分子電荷局域化促進氧還原反應
    ,提高鐵酞菁催化劑對氧氣的吸附和活化,從而加快氧還原反應速率。背景介紹氧還原反應(ORR)直接決定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的能源效率,因此氧氣(O2)催化活化以加快ORR動力學對於這些設備至關重要。Pt基催化劑在ORR中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活化能力,但其價格昂貴、儲量低,嚴重製約了其大規模應用。開發高效的非Pt的ORR催化劑是進一步發展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的當務之急。
  •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我們以酸性介質中高錳酸根與亞硫酸根反應生成錳離子和硫酸根為例來說明。配平步驟:(1)寫出未配平的離子方程式。(2)將該反應分解成兩個半反應方程式;每一個半反應方程式兩邊,相同元素的原子數目相等。對於半反應方程式:左邊比右邊多4個氧原子,若加8個氫離子,則右邊要加4個水分子,得到:對於另一個半反應方程式:左邊比右邊少1個氧原子,若加1個水分子,則右邊要加2個氫原子,得到:(3)用加、減電子數的方法使兩邊電荷數相等。
  • 《氧化還原反應》說課稿
    六、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環節二:新課講授1.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當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之後,我會請學生舉出幾個其他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學生目前對於氧化還原反應僅僅是停留在得失氧的層次上,那麼我會請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思考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學生就會發現發生氧化反應的元素化合價升高;發生還原反應的元素化合價降低。
  • 【後鋰電池】(二)鈉電池:利用鐵的氧化還原反應
    【新聞連結】 【後鋰電池】(一)鈉電池:從正極到固體電解質 【後鋰電池】(序):鈉電池及有機電池開發如火如荼 未來數年鋰電池和部材市場中中國企業份額有望大增 NTT開發出可嵌入內衣隨時獲取心律及心電圖信息的電極材料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可見光光氧化還原催化的自由基介導的C鍵斷裂反應已成為克服各種分子骨架中C鍵斷裂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障礙的有力替代方法。近年來,已經發明了許多優雅而有用的反應,並且有時經典的熱反應無法獲得產品。考慮到這些反應的巨大影響和合成潛力,中南大學肖文精&陳家榮對可見光碟機動的自由基介導的C-C鍵裂解/功能化策略進行了總結,並特別強調了工作模型。
  • 氧化還原反應 | 我們互相改變,最後終成陌路
    口訣:升失氧氧還原劑,降得還還氧化劑(化合價上升,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被氧化得到氧化產物,在反應中做還原劑;化合價下降,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被還原得到還原產物,在反應中做氧化劑)。如我們熟悉的 Fe + CuSO4 == FeSO4 + Cu, 鐵失2個電子生成亞鐵離子,同時,銅離子得兩個電子生成銅單質。
  • Chem.大合集
    然而,對影響FeN4位點催化性能的內在和形貌因素的認識仍然缺乏。使用從ZIF-8衍生的Fe-N-C模型催化劑,我們消除了FeN4位點的三個關鍵形貌和結構元素,包括催化劑的顆粒大小、Fe含量和Fe-N鍵結構。全面闡述了它們對CO2RR的單一影響。設計顆粒尺寸和鐵摻雜對於控制FeN4位點的外部形貌因素是至關重要的,以獲得最佳孔隙率、電化學活性表面積和碳載體的石墨化。
  • CCS Chemistry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李丹、寧國宏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逐步合成的策略,通過環三核金屬團簇和氨基有機連接體的亞胺縮合反應製備了基於動態共價鍵的銅(I)基框架材料,該材料在無鈀的Sonogashira交叉偶聯反應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穩定性、催化活性和廣泛的底物範圍。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英科學家:或與鐵氧還原蛋白有關
    英科學家:或與一種古老的鐵氧還原蛋白有關科技日報北京7月2日電 (記者劉霞)生命通過新陳代謝過程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為運動和生長提供動力。科學界最持久的奧秘之一就是:新陳代謝是如何開始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日報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英國科學家對一種原始鐵氧還原蛋白進行了逆向工程,並將其插入一個活細菌體內,結果這種蛋白成功促成了細胞的新陳代謝、生長和繁殖。
  •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動態共價鍵構建...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李丹、寧國宏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逐步合成的策略,通過環三核金屬團簇和氨基有機連接體的亞胺縮合反應製備了基於動態共價鍵的銅(I)基框架材料,該材料在無鈀的Sonogashira交叉偶聯反應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穩定性、催化活性和廣泛的底物範圍。
  • 高性能鍶鐵氧體獲取途徑——Sr2+離子取代
    鍶鐵氧體具有亞鐵磁性,其磁性來源於結構內部的不等量反向旋轉電子。我們可以通過改善材料的晶體結構來提高它的矯頑力和剩磁。研究表明,單純通過改善製備方法和成型條件雖然可以提高其性能指標,但距離鍶鐵氧體的各項理論值還有較大差距。因此,人們探求新的方法進一步提高鍶鐵氧體的性能。
  • Chan炔還原反應
    紅鋁,二氫雙(2-甲氧基乙氧基)鋁酸鈉,其英文商品名稱為Red-Al,Red應該是還原的簡稱,不過翻譯是誤將 Red 翻為紅,因此中文譯名誤譯為「紅鋁」,若依其原來英文商品名稱的意義來看,應譯為「還原鋁」。紅鋁和氫化鋁鋰都是含鋁的還原劑,不過氫化鋁鋰在芳香族溶劑中的溶解度不高,而紅鋁可溶於芳香族溶劑中。紅鋁溶液是含有70%紅鋁的甲苯溶液,是已經商品化的化學品。
  • 吳仁兵AEM:原子分散的Co-Pyridinic N-C催化劑用於促進氧還原反應
    過渡金屬-氮-碳(TM-N-C)催化劑具有高密度的活性中心和優化的電子結構,在電化學氧還原反應(ORR)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日,復旦大學吳仁兵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傅茂森副教授報導了一種新的溶菌酶修飾的沸石咪唑骨架,其中孤立的Co原子錨定在以吡啶氮摻雜為主的碳上(Co-pyridinic 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