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劉敏課題組:配位誘導鐵酞菁分子電荷局域化促進氧還原反應

2020-09-03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陳克軍, 劉康;通訊作者:劉敏
通訊單位:中南大學

論文DOI:10.1038/s41467-020-18062-y

全文速覽

通過Fe-O配位誘導電荷局域化的策略,打破活性中心鐵的電荷對稱性,提高鐵酞菁催化劑對氧氣的吸附和活化,從而加快氧還原反應速率。這種氧配位的催化劑具有超低的Tafel斜率(27.5 mV dec-1)和0.90 V(相對於RHE)的半波電勢,比簡單負載在乙炔黑(AB)上的沒有軸向O配位FePc催化劑和Pt/C催化劑分別高出30和50 mV。

背景介紹

氧還原反應(ORR)直接決定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的能源效率,因此氧氣(O2)催化活化以加快ORR動力學對於這些設備至關重要。Pt基催化劑在ORR中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活化能力,但其價格昂貴、儲量低,嚴重製約了其大規模應用。開發高效的非Pt的ORR催化劑是進一步發展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的當務之急。

研究出發點

在已報導的非Pt-ORR催化劑中,酞菁鐵(FePc)是用於ORR有希望的非貴金屬催化劑。然而,具有平面對稱的FeN4位點的FePc通常表現出不令人滿意的ORR活性,這是由於其對O2的吸附和活化較差。因此,打破電子結構的對稱性將是提高FePc催化劑對O2的吸附/活化,從而大大提高其ORR活性的有效策略。

圖文解析

▲圖1. 理論計算:(a)FeAB-O和FePc/AB的分子結構模型;(b)電荷局域化函數;(c)Bader電荷轉移和O2吸附能;(d)ORR自由能圖


通過對鐵酞菁軸向O配位(FeAB-O)和無O配位的FePc/AB兩種分子結構進行電荷分析,FePc/AB在FeN4處顯示出對稱的電荷分布,而在FeAB-O中可以觀察到在軸向O原子上的電荷局域化、打破了FeN4位點的對稱電荷分布。通過Bader電荷分析、O2吸附能研究催化劑與吸附的O2的相互作用,軸向O配位誘導FeN4的電子重新排布,增強了O2的吸附和活化。通過計算ORR自由能圖,FeAB-O的ORR性能優於FePc/AB。因此,軸向Fe-O配位誘導的電子定域,可以改善FePc的O2的吸附和活化進而提高ORR性能。

▲圖2. 結構表徵:a. FeAB-O,FePc/AB,AB,AB-O和FePc的XRD圖譜。b. FeAB-O和FePc/AB的XPS Fe2p譜。c. FeAB-O,FePc/AB,Fe和Fe2O3的Fe K-edge X射線近邊吸收譜。d. FeAB–O、FePc/AB和Fe2O3中Fe K edge的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光譜。


XRD表徵確定了成功製備了FePc和碳的複合催化劑,X射線光譜表明Fe-O配位的構建。XANES的邊前峰說明這種軸向配位可以打破鐵酞菁的平面對稱性,在Fe K edge的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光譜發現製備的催化劑中Fe的配位數高於完美四配位Fe-N4的FePc低於六配位的Fe-O6的Fe2O3。

▲圖3. a. 57Fe穆斯堡爾譜。b. 氧氣吸附-脫附試驗。c. 大氣中的TGA曲線。d. FeAB-O和FePc/AB的O2-TPD曲線。


Fe的穆斯堡爾譜再次證明了Fe-O配位的構建,並且這種配位可以提高催化劑對氧氣的吸附。氧氣吸附-脫附試驗和O2-TPD結果表明這種簡單的軸向配位可以增強氧氣的吸附。

▲圖4. ORR活性測試:(a) FeAB-O在N2飽和和少量O2溶解的0.1 M KOH中的CV曲線;(b)FeAB-O、FePc/AB和Pt/C在O2飽和的0.1 M KOH中的極化曲線;(c)在0.88 V時的半波電位和JK;(d) Tafel曲線;(e)FeAB-O和Pt/C的電子轉移數和H2O2產率;(f)I-t計時電流曲線。


在0.1M KOH溶液中測試催化劑的ORR性能。FeAB-O的CV曲線顯示,在N2飽和的電解液中進行,只有簡單的Fe氧化還原產生的峰,而在~0.9 V附近出現了明顯的新還原峰,歸為氧還原峰。LSV曲線表明,FeAB-O的半波電位高達0.90 V,在0.88 V時動態電流密度高達24 mA cm-2,遠優於FePc/AB和Pt/C催化劑。此外,通過擬合LSV曲線得到FeAB-O的Tafel斜率僅為27.5 mV dec-1,遠低於FePc/AB和Pt/C,證實了FeAB-O對O2吸附/活化和ORR的動力學過程的增強作用。RRDE測試表明,與Pt/C相比,FeAB-O有著更高的電子轉移數和更低的H2O2產率,為典型的4e-反應途徑。長期催化穩定性測試表明,在0.4V下,FeAB-O的ORR電流密度在工作10000 s後仍保持了原始電流的99.2%,超過了Pt/C催化劑。

總結與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種配位誘導的電荷重分布策略,來優化FePc中FeN4位點對O2吸附和活化能力以提高ORR性能。理論計算結果表明,軸向O配位打破了FeN4的對稱電荷分布,並促使Fe位點的電荷局域化。X射線光譜、穆斯堡爾光譜和O2吸附-解吸過程表明Fe-O配位的形成有利於氧氣的吸附,ORR催化活性的提高源於催化劑對O2吸附能力以及Fe與O2分子間的電荷轉移能力的增強。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這種具有軸向O配位的FeAB-O表現出超低的Tafel斜率,為27.5 mV dec-1,半波電位高達0.90 V,遠優於傳統的商業化Pt/C。本文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用於調節催化活性位點的電荷分布,從而影響反應中間體的吸附和活化並加速催化反應。

作者介紹

劉敏 中南大學 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入選國家引進海外傑出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項目首席科學家,湖南省傑出青年,湖南省「青年百人計劃」,湖南省科技創新平臺與人才計劃,長沙市國家級領軍人才,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化學電源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成員。湖南師範大學理學學士、碩士,中科院電工所工學博士。2010-2013年日本東京大學Kazuhito Hashimoto(橋本和仁,現NIMS理事長)研究室特聘研究員、2013-2015,東京大學Kazunari Domen(堂免一成)研究室主任研究員,2015-2017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Ted Sargent組博士後,之後加入中南大學。
近年來在能源轉化、催化材料及器件領域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le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10餘篇,論文他引>7000次,H-因子為38, 相關研究成果多次被 Science Daily, Science News, Phys.org, 福布斯等新聞媒體報導。擔任20餘個國際主要學術期刊審稿人。申請中國、加拿大日本發明專利20餘項,其中13項已經授權。博士畢業論文被評為2011年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

相關焦點

  • 「JACS」一種具有高氧還原反應活性的邊緣官能化聚酞菁網絡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院王峰教授、張正平副教授課題組在J. Am. Chem. Soc.上發表題為「Edge-Functionalized Polyphthalocyanine Networks with High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的研究工作報導了一種具有高氧還原反應活性的邊緣官能化聚酞菁
  • 陳義旺JACS:氮磷雙配位單原子鐵催化劑高效促進ORR反應
    【研究背景】 以金屬空氣電池和燃料電池為主的可持續能源技術在發展上很大程度依賴於氧還原反應(ORR)電催化劑,它們是此類能源器件的核心。到目前為止,含有金屬/氮配位活性中心的碳材料(M-N-C,M = Fe,Co,Ni,Mn,Cu等)日益成為貴金屬基ORR催化劑最有希望的替代品。
  • 酞菁鐵活性和穩定性的協同提升
    通過XAFS和DFT計算揭示了異質結構的設計能夠誘導產生延長的Fe-N鍵,增加Fe活性位點周圍的電子密度,以及減小HOMO-LUMO分子軌道能隙,使其展現出優異的ORR性能。來源:齊嶽生物圖1 a) FePc/CoPc HS示意圖。
  • 吳仁兵AEM:原子分散的Co-Pyridinic N-C催化劑用於促進氧還原反應
    過渡金屬-氮-碳(TM-N-C)催化劑具有高密度的活性中心和優化的電子結構,在電化學氧還原反應(ORR)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使用溶菌酶(Lys)輔助的富含官能團的ZIF-8作為分子爪與金屬前驅體Co-離子進行強化學鍵合(Co-ZIF-8@Lys),而不是物理吸附在ZIF-8的空腔中。通過Co2+和Zn2+結點(Co/Zn=1:9)與2-甲基咪唑和0.25 mg mL-1 Lys在水溶液中配位,合成了10%-Co-ZIF-8@Lys前驅體。
  •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2018-06-0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錳(Mn)基催化劑通常對電催化氧還原反應
  • TpyCo2+基高分子水凝膠引發高效析氧反應
    基於創新性的「有機金屬配體設計」策略,科學家合成一系列單分子三維金屬多面體、籠和基於配位驅動組裝的複雜分子結構;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光學性能和氧化還原性能。然而,傳統的自組裝結構在先進能源化學領域的功能應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
  • 首個單分子電荷分布圖詳解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IBM公司位於蘇黎世的研究人員展示了首批單個分子裡的「電荷分布」圖片
  • 鐵(III)配合物的配位催化串聯合成及其在乳腺癌光動力療法中的應用
    有機配體位於與Cl原子相對的一側,沒有任何位阻,這使得Cl位點的容易反應。通過使用SHAPE軟體,Fe(III)離子採取球狀正方金字塔形的五配位模式。HL3的晶體結構顯示出與其配位形式不同的構象-兩個環部分(吡啶和喹啉)彼此旋轉180°,然而π系統保持其平面性,這可能是由於分子間相互作用導致的。
  • Small:導電Ni-酞菁COF用於電化學CO2還原
    將CO2電還原為增值化學品(例如CO)是實現碳中性能量循環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戰,包括低電流密度。具有豐富可及活性單位點的共價有機骨架(COF)可以在均相和異相電催化之間建立橋梁,但低電導率限制了它們在CO2還原反應(CO2RR)中的應用。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本文系統綜述了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在ECR中的研究進展,涉及到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MOFs、以及基於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並且從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詳細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的反應機理和構效關係。
  • 電催化還原CPET分子介體
    因此,要想實現CPET,氧化還原介體必須要能夠促進質子和電子的快速共定位,如此具有足夠的反應性以形成目標X-H鍵,同時在動力學上抑制H2的形成。還原CPET反應策略。圖片來源:Science2015年,R. A. Flowers II課題組通過配位誘導的O–H鍵弱化(即將SmI2與極性質子溶劑配對),生成了具有足夠活性來還原不飽和底物的CPET供體(圖1B,J. Am. Chem. Soc.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本文從均相單核分子催化到異相單原子催化總結了單個過渡金屬位點應用於不同催化水氧化反應體系中的研究進展。(化學、電催化、光催化和光電催化)中,產氧催化劑(WOCs)的共同特點是吸附反應物(H2O或OH-)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穩定中間體,減小動力學勢壘,促進多步氧化還原過程中的電荷轉移。
  • 簡單的自頂向下直接金屬霧化和配位策略在二氧化碳光還原中實現高...
    簡單的自頂向下直接金屬霧化和配位策略在二氧化碳光還原中實現高周轉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 16:33:13 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所Jinhua Ye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多金屬氧酸修飾與橋聯的有機鈷配合物用於光助類芬頓反應
    傳統的芬頓反應以亞鐵離子作為雙氧水分解產生•OH的主要催化劑,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工作pH範圍窄(pH 3–5)、難以處理鹼性汙染物、容易產生鐵泥沉積物、FeIII→FeII轉化速率慢、以及在酸性反應條件下易產生新的有毒汙染物等問題。除了基於鐵的傳統的芬頓反應,文獻中還報導了一些基於其他金屬離子的類芬頓反應,冀望克服傳統芬頓反應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其過程和機制往往比傳統的芬頓反應更加複雜和多樣化。
  • 英科學家:或與鐵氧還原蛋白有關
    英科學家:或與一種古老的鐵氧還原蛋白有關科技日報北京7月2日電 (記者劉霞)生命通過新陳代謝過程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為運動和生長提供動力。科學界最持久的奧秘之一就是:新陳代謝是如何開始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日報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英國科學家對一種原始鐵氧還原蛋白進行了逆向工程,並將其插入一個活細菌體內,結果這種蛋白成功促成了細胞的新陳代謝、生長和繁殖。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梁永曄團隊與耶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王海梁團隊合作,首次利用固定在碳納米管(CNT)管壁上的分子催化劑酞菁鈷(CoPc),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甲醇的高效轉化,甲醇轉化的法拉第效率(電極傳輸一定數量的電荷所能得到的實際生成物與理論生成物的百分比
  • 孫世剛團隊:一種新型高效酸性氧還原M/MN4複合活性位的構建
    (ORR)催化劑中形成金屬(Fe或CO)納米粒子(M-NPs)和FeN4或CoN4單原子協同作用的活性位點,並揭示了M-NPs與MN4位點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活化氧氣,使O-O鍵解離能壘降低,從而促進直接4電子反應途徑。
  • 畢錫和課題組Chem:銀催化簡單烷烴的區域選擇性官能化
    卡賓誘導的C(sp3)−H鍵插入反應能在無導向基團參與條件下實現高選擇性的C(sp3)−H鍵官能化,是新近快速發展的重要策略,Davies、Pérez、Arnold等課題組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他們的策略僅限於吸電子基團(EWG)穩定的重氮化合物所生成的高親電acceptor型金屬卡賓(圖1A)。
  •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2019-11-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發現極性誘導的表面電場有效促進了光生電荷的空間分離,並大幅提升光催化全分解水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