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以金屬空氣電池和燃料電池為主的可持續能源技術在發展上很大程度依賴於氧還原反應(ORR)電催化劑,它們是此類能源器件的核心。到目前為止,含有金屬/氮配位活性中心的碳材料(M-N-C,M = Fe,Co,Ni,Mn,Cu等)日益成為貴金屬基ORR催化劑最有希望的替代品。最近的研究表明,通過引入額外的金屬或雜原子可以形成新的配位結構,進一步增強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性能。然而,開發一種通用的方法來製備該類活性位點仍然是一個挑戰,並且缺乏先進的技術來表徵其結構。
【文章簡介】
近日,南昌大學陳義旺教授課題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莊小東教授和華中師範大學Ming Qiu 教授開發出一種氮和磷雙配位單原子鐵複合碳納米片(Fe-N/P-C)。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表明,N、P雙配位的鐵位點有利於氧中間體的吸附/解吸過程,可以加快氧還原反應動力學,並實現高催化活性。這項工作不僅為製備單原子活性位點以提高催化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徑,而且還為確認雙配位的單金屬原子位點鋪平了道路。
【文章詳情】
Fe-N/P-C催化劑的合成過程如圖1a所示。首先,在植酸和FeCl3存在下,通過吡咯的聚合反應形成聚吡咯(PPy)水凝膠。隨後將PPy水凝膠在氮氣中熱解,並使用硫酸刻蝕得到氮、磷雙配位鐵活性位點複合碳納米片。HAADF-STEM以及相應的元素映射(圖1b)可證明Fe元素的存在及均勻分布。圖1c和d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均勻分布在Fe-N/P-C-700中的高密度Fe單原子。此外,黃色圓圈中原子的EELS圖譜也證實了Fe、N和P元素的存在,並可以清晰的看到Fe,N和P元素的特定吸收邊(圖1e)。
圖1. Fe-N/P-C催化劑的合成及表徵。
圖2a表明Fe-N/P-C-700中Fe的配位構型與FePc中的Fe-H4(H: 雜原子)相似,為方形平面結構。圖2b表明Fe-N/P-C-700的化合價在+2和+3之間。圖2c表明Fe-N/P-C-700中存在原子級分散的Fe-H構型。圖2d證實了Fe-N/P-C-700中的Fe在類FePc配位環境中以原子形式分布。圖2e,f以及相應的計算表明,Fe-N/PC-700中的Fe原子與三個氮原子和一個磷原子配位,形成方形平面構型(如圖2f插圖所示)。
圖2 催化劑的化學配位環境表徵。
從圖3a中可以看出,Fe-N/P-C-700表現出最大的極限電流密度以及最正的起始電位和半波電位,高於商業Pt/C。如圖3b所示,除了Fe-N/P-C-600外,ORR活性隨比表面積的增加而提高。圖3c表明在相同電勢範圍內,Fe-N/P-C-700的電子轉移數接近4,過氧化物(HO2-)產率低於5%,與Pt/C接近。圖3d表明Fe-N/P-C-700優異的穩定性和甲醇耐受性。
圖3 催化劑的ORR性能表徵。
圖4a以Fe-N/P-C-700為空氣陰極組裝出鋅空氣電池的示意圖。該電池在電流密度為219.6 mA cm-2時,開路電壓為1.42 V,最大功率密度為133.2 mW cm-2(圖4b)。兩個串聯的Fe-N/P-C-700電池可以為LED供電(圖4c)。恆電流放電曲線顯示在100 mA cm-2時的放電電壓穩定在0.93 V,並且沒有明顯的下降,比容量高達723.6 mA h g-1,優於Pt/C。圖4d的恆電流放電曲線顯示該器件在1至100mA cm-2的電流密度下均顯示出優異的穩定性。
圖4 所製得催化劑組裝出的鋅空氣電池性能。
隨後,作者將N和P雙配位的Fe原子確定為Fe-N3P,並和傳統的Fe-N4活性位點進行比較。如圖5a中所示Fe-N4和Fe-N3P的自由能分布表明,O2分子可以容易地吸附並且牢固地結合在Fe-N3P活性位點上,因此Fe-N3P的ORR催化活性比Fe-N4更高。圖5b研究了Fe-N4-和Fe-N3P-摻雜石墨烯的兩側反應過程。在*O2離解為*OOH的過程中,Fe-N3P吸熱為1.22 eV,比Fe-N4少。圖5c模擬了碳基質中的P摻雜,結果表明Fe-N3P-P5的勢壘為1.22 eV,低於Fe-N4-P1。
圖5 DFT計算和催化機理。
【總結】
在該工作中,作者設計了N和P雙配位的Fe活性位點作為能量轉換中新的原子級分散金屬中心。通過XANES和EXAFS確定了Fe-N3P中心的化學配位結構,由於組成和結構上優點以及原子級活性中心的最佳電子結構,這種具有豐富Fe-N3P活性位點的新型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催化ORR性能、出色的耐久性和甲醇耐受性,並優於Pt/C。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表明,高催化活性來源於Fe-N3P活性位點。這項工作不僅為高效的ORR和鋅空電池提供了可行的途徑,而且為製備原子級分散的金屬催化劑進行能量轉換提供了一種通用並可靠的方法。
Kai Yuan, Dirk Ferdinand Lützenkirchen-Hecht, Longbin Li,Ling Shuai, Yizhe Li, Rui Cao, Ming Qiu, Xiaodong Zhuang, Yiwang Chen, MichaelK.H. Leung, and Ullrich Scherf. Boosting Oxygen Reduction of Single Iron ActiveSites via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ual-Coordination.J. Am. Chem. Soc. 2020. DOI:10.1021/jacs.9b1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