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硼和石墨烯片夾心的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非強非弱極化電場用於...

2020-11-26 科學網

氮化硼和石墨烯片夾心的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非強非弱極化電場用於高效固氮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33:0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Jun Jiang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研究使用氮化硼/過渡金屬原子/石墨烯薄片夾層結構的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固氮。 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27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小組報告一個單個過渡金屬原子(TM)夾在六角氮化硼(h-BN)和石墨烯薄片(即BN / TM / G)作為一個高效的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電化學氮還原反應(NRR)。這樣的夾層結構實現了穩定且可控的界面極化場,使得過渡金屬原子向鄰近B原子提供電子而成為活性位點。因此,B原子的部分被佔據的pz軌道可以與N2的反鍵形成B-N 反饋π鍵, 從而削弱N≡N鍵。這個h-BN表面不強不弱的電場進一步促進N2吸附和活化。BN/TM/G體系的NRR催化活性與TM原子正極化電荷的程度具有很高關聯性。

特別的是,BN/Ti/G和BN/V/G被認為是有希望的NRR催化劑,具有高穩定性、提供優異能量效率以及抑制競爭產氫反應的性質。

研究人員表示,開發具有高效固氮作用的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缺乏一個有效的策略來控制單原子催化劑的極化電場限制了他們的活性和和選擇性。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alizing a Not-Strong-Not-Weak Polarization Electric Field in Single-Atom Catalysts Sandwiched by Boron Nitride and Graphene Sheets for Efficient Nitrogen Fixation

Author: Shaobin Tang, Qian Dang, Tianyong Liu, Shiyong Zhang, Zhonggao Zhou, Xiaokang Li, Xijun Wang, Edward Sharman, Yi Luo, Jun Jiang

Issue&Volume: October 27, 2020

Abstract: Developing efficient single-atom catalysts (SACs) for nitrogen fix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hile remaining a great challenge. The lack of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polarization electric field of SACs limits their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Here, us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we report that a single transition metal (TM) atom sandwiched betwee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h-BN) and graphene sheets (namely, BN/TM/G) acts as an efficient SAC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NRR). These sandwich structures realize stable and tunable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fields that enable the TM atom to donate electrons to a neighboring B atom as the active site. As a result, the partially occupied pz orbital of a B atom can form B-to-N π-back bonding with the antibonding state of N2, thus weakening the N≡N bond. The not-strong-not-weak electric field on the h-BN surface further promotes N2 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The NRR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BN/TM/G system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positively polarized charges on the TM atom. In particular, BN/Ti/G and BN/V/G are identified as promising NRR catalysts with high stability, offering excellent energy efficiency and suppression of the compet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DOI: 10.1021/jacs.0c09527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527

 

相關焦點

  • 整合Co單原子和BN電場用於脫氯催化
    標題:受生物啟發,整合鈷單原子和氮化硼電場用於脫氯電催化劑第一作者:Yuan Min通訊作者: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基於不同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
    為了實現貴金屬的有效利用和催化選擇性,基於貴金屬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SACs)受到了廣泛關注並開展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該工作有望為合成用於多種電催化應用的單原子催化劑開闢新的途徑。背景介紹單原子催化劑具有100%的原子分散性、高度不飽和的配位環境和均勻的反應中心等特點,因而表現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目前大多數碳基負載單原子催化劑是通過將碳源、氮源、金屬前驅體直接混合後碳化,包括小分子(吡咯、海藻酸鈉和多巴胺),聚合物(聚苯胺、聚酞菁),碳材料(氧化石墨烯、異質原子摻雜碳和C3N4)。另外一種常用的製備策略是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分子孔道封裝和錨定單核金屬前驅體,然後在高溫退火條件下利用載體衍生的氮摻雜碳穩定形成的單原子,從而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
  • 崔屹/張千帆/蔣三平Nano Letters:單原子催化劑用於快速動力學、長...
    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指導下,成功地合成大規模的單原子釩催化劑,該催化劑負載在石墨烯上,以實現高硫含量(硫含量為80 wt%)、快速動力學(3C倍率下比容量為645 mAh g–1)和長壽命的Li–S電池。單原子催化劑對正向反應(硫還原)和逆向反應(Li2S氧化)的動力學都有顯著的改善。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發現,其結果與理論計算相符。
  • 雷射輔助液相合成高性能石墨烯負載催化劑納米顆粒
    Zhu Liu)與Ian Kinloch教授等, 以具有弱氧化、低缺陷特性的電化學氧化石墨烯(EGO)為原料,採用光電化學手段,通過深紫外準分子雷射(248 nm)輻照前驅體溶液,一步實現EGO的深度還原與Pt和RuO2催化劑納米顆粒的高效負載(圖1)。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高金屬負載量的單原子催化劑3、大連化物所喬波濤研究員、李為臻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簡單的物理混合方法,經高溫焙燒即可製備得到高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研究表明,強共價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可促進單原子的生成。該方法操作簡單、易放大,已實現千克規模製備,為單原子催化劑的大規模製備奠定了基礎。(Nat.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原子級石墨烯實現可控摺疊,科學家怎樣獲取石墨烯?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這一成果今天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石墨烯是現代材料科學熱潮的鼻祖,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具顛覆性的單一發明之一,石墨烯是如何被研究出來的?
  • ACS Nano|非貴金屬燃料電池催化劑製備及表徵【附儀器清單】
    儀器信息網訊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楊喜昆課題組在非貴金屬燃料電池催化劑製備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ottom-Up Construction of Active Sites in a Cu-N4-C Catalyst
  • 石墨烯以外的二維材料上負載的單原子作為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二維(2D)層狀材料已證明是錨定單個和孤立金屬原子以充當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關鍵平臺。因此,單個原子的準確位置對於理解錨定在2D層狀材料上SACs的反應機理和設計至關重要。但是,製備具有精確位置的SAC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篇綜述重點介紹了SAC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方面的最新進展,重點關注了錨定在石墨烯以外二維層狀材料上的單原子。
  • 碳載非貴金屬、原子級分散催化劑、晶格應變、鈷硫化物/氮化物
    具有可變金屬尺寸(單原子、團簇和納米顆粒)的碳負載非貴金屬(C@NPMs)引起了人們對催化這些反應的極大興趣。因此,有必要對該領域的最新進展進行系統總結。但是,很少有關C@NPMs的全面綜述。在此,韓國首爾國立大學Jongwoo Lim/Jian Wang團隊綜述了C@NPMs催化ORR/OER/HER/CO2RR/的最新進展(2015-2020)。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員謝曉明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出單原子層高質量石墨烯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有機金屬配合物)和單原子催化劑(SACs),可最大限度地暴露金屬位點,來進行高效催化水氧化。碳質材料表面豐富的−COOH基團, 易被額外基團修飾,以及強的π-π堆積交互作用,都能促進SMMCs的錨定鍵合。其中,CNT可通過四種方式錨定鈷咔咯,並表現出不同的水氧化性能:i)短共軛連接體的共價鍵結合(H1); ii)長鏈烷烴鍵合(H2); iii) π-π交互非共價鍵合(H3); iv)吸附(H4)。短共軛連接體賦予了最有效的電子轉移,H1表現出了最佳催化性能。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新的電晶體
    石墨烯(Graphene)自十幾年前誕生以來就一直讓科學家們著迷。這種僅僅一個原子厚度的碳元素材料擁有出色的電子特性、強度、超輕重量,用途也不斷拓寬,但是如何為其植入能隙(band gap/半導體或是絕緣體的價帶頂端至傳導帶底端的能量差距),從而製造電晶體和其它電子設備,卻始終讓科研人員束手無策。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Co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中。   近年來,以催化過硫酸鹽(PMS)產生自由基來實現有機汙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類芬頓反應受到廣泛的關注,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實現有機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類芬頓反應研究的重點。然而,作為自由基主導的反應,自由基的半衰期通常極短,因此,縮短自由基從PMS催化位點到有機物分子吸附位點的遷移距離是高效類芬頓反應催化劑開發的關鍵。
  • 普渡大學開發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北京時間05月03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普渡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聲稱,已解決阻礙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的發展問題,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可用於成像、顯示、傳感器和高速通信。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
  • 普渡大學開發出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普渡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聲稱,已解決阻礙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的發展問題,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可用於成像、顯示、傳感器和高速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