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貴金屬的有效利用和催化選擇性,基於貴金屬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SACs)受到了廣泛關注並開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在通用載體(金屬、金屬氧化物、碳等)上原子分散的金屬熱力學不穩定,容易聚集形成團簇或納米顆粒。石墨相氮化碳(GCN)具有富氮微雜環,能夠很好地錨定金屬原子,因此是製備SACs的優異載體。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Zupeng Chen(陳祖鵬,第一作者)、Sharon Mitchell和Javier Pérez-Ramírez(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題為「Single-atom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based on distinct carbon nitride scaffolds」(https://doi.org/10.1093/nsr/nwy048)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具有不同結構的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首先製備了不同結構的氮化碳並深入表徵了其結構與性質,然後研究了不同結構氮化碳對Pd原子的穩定作用,並通過DFT計算進行了驗證,最後考察了不同氮化碳負載Pd原子非均相催化劑對炔烴加氫的催化性能。結果顯示,Pd原子可以有效地分散在不同結構的氮化碳(LMO、GCN、PTI、PHI)載體上,載體結構的改變對金屬催化劑的平均氧化態有顯著影響。對2-甲基-3-丁炔-2-醇的加氫催化,Pd原子的活性與其氧化態成反相關,其中寡聚體結構氮化碳負載的Pd具有最高活性。本文製備了不同結構氮化碳負載的Pd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系統研究了氮化碳結構對催化劑分散、氧化態及催化性能的影響,為氮化碳結構與金屬單原子穩定之間「構效關係」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機理。(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