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李為臻&喬波濤Nature子刊: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製備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

2021-02-24 微算雲平臺

單原子催化劑(SAC)具有固定在載體上的均勻分布的金屬原子,隨著負載金屬尺寸的減小,SAC達到了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此外,由於獨特的配位環境,金屬原子和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和量子尺寸效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物種通常表現出獨特的電子態。

單原子催化劑在許多異相反應中均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然而,SAC不太容易製備獲得,要以簡單且可大量的生產的方式製備熱穩定的SAC仍然是艱巨的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濤院士、李為臻研究員和喬波濤研究員報導了一種從商業RuO2粉末合成Ru SAC的方法。通過將亞微米RuO2聚集體與MgAl1.2Fe0.8O4尖晶石進行物理混合,在氧化和惰性氣氛下進行高溫處理,兩者強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CMSI)促進了RuO2粉末向孤立的Ru原子轉化,獲得Ru/MAFO催化劑,並在N2O分解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

通過像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和X射線吸收光譜確認了原子級分散的Ru。研究表明,原子分散過程不是由氣體原子的捕獲機制引起的,而是由強的共價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導致的。這種合成策略簡單易行,適合大規模生產用於工業應用的熱穩定SAC。

該研究成果以「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promoted scalable production of thermally stable single-atom catalysts」為題於2020年3月9日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圖1 Ru/MAFO材料的HAADF-STEM表徵

圖2 Ru/MAFO材料精細結構表徵

圖3 Ru/MAFO催化劑在N2O分解反應的催化性能表徵

圖4  RuO2分散的原位表徵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promoted scalable production of thermally stable single-atom catalysts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DOI: 10.1038/s41467-020-14984-9)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984-9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及其計算服務資質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Rev. 2018,DOI: 10.1021/acs.chemrev.7b00776若要工業化,就要解決單原子催化劑的三個關鍵問題:(1)製備成本問題,製備工藝簡潔化,降低成本;(2)宏量製備問題,開發適合大批量製備的方法;(3)催化劑穩定問題,在使用過程中不易團聚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鉑族金屬(Pt、Pd)與羥基磷灰石之間的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1978年Tauster等發現二氧化鈦等可還原性載體負載的鉑族金屬在高溫還原後會失去對小分子(CO,H2)的吸附性能,並將該現象命名為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SMSI能夠改變金屬納米粒子的形貌和電子性質,因此可以改變反應活性與選擇性,對催化劑的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響。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利用他們前期發展的過渡金屬催化碳化有機小分子的方法(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6, 7992;Science Advances 2018,4, eaat0788),合成了硫摻雜介孔碳(S-C)載體材料,並採用傳統的浸漬法使用該S-C載體材料製備出兩種不同的Pt催化劑材料
  • 大連化物所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日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喬波濤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顏寧教授、日本京都大學Hiroyuki Asakura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Min Gao教授合作,發現離子液體可增加單原子團聚的活化能、可調節金屬單原子的氧化價態,從而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
  • 中科大Nature子刊:Pt 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催化HER中的近乎自由變化的...
    目前,已報導的SACs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高度依賴於金屬中心的局部配位環境,即單原子與載體之間的電子和幾何相互作用。當金屬與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弱時,中心金屬原子的電子結構可能類似於自由原子的電子結構,使得與反應物的結合在電化學還原反應中更受影響。然而,這種自由的單原子在以前製備的SACs中很少報導。在工作時,單原子活性位點將經歷原子構型的重建,並伴隨著化合價態的變化。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界面位點是決定其催化性能的關鍵。單原子催化劑(SACs)通過使每個原子均與載體接觸,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界面活性位點。然而,單原子位點是否具有與納米催化劑界面位點相似的催化性能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 「吃幹榨盡」貴金屬!單原子催化初顯身手
    由於貴金屬資源稀缺、價格昂貴,提高貴金屬原子利用效率,便成為催化劑製備科學的核心問題之一。 針對這個問題,前述香山科學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在報告中指出:「實現活性金屬以單原子的形式分散,達到金屬分散的極限,即單原子催化劑(SAC),則是催化領域長期追求的目標之一。」
  • 科學家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杲團隊合作,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 【科研進展】大連化物所開發高水熱穩定性Pd基催化劑用於甲烷燃燒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李為臻、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馬丁合作,在高穩定Pd基甲烷燃燒催化劑製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吳宇恩Nature子刊:氣體遷移策略將銅氧化物變成單原子催化劑
    同時,傳統化學方法則通常涉及繁瑣的合成步驟,包括吸附和還原金屬前體,並使其穩定在富含缺陷的載體上。此外,由於單個原子和載體之間缺乏強相互作用,在實際的催化條件中,特別是高溫時,單個原子容易聚集成納米簇或納米粒子,妨礙了ISASC的實際工業應用。因此,為了滿足大規模生產和優異的重複性等工業要求,迫切需要開發先進的合成方法。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中國科學院
    ,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杲團隊合作,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
  • 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目前大多數碳基負載單原子催化劑是通過將碳源、氮源、金屬前驅體直接混合後碳化,包括小分子(吡咯、海藻酸鈉和多巴胺),聚合物(聚苯胺、聚酞菁),碳材料(氧化石墨烯、異質原子摻雜碳和C3N4)。另外一種常用的製備策略是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分子孔道封裝和錨定單核金屬前驅體,然後在高溫退火條件下利用載體衍生的氮摻雜碳穩定形成的單原子,從而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
  • Nature子刊:法拉第效率高達92.28%的「零損失」HER催化劑
    研究背景 開發高效穩定的電催化劑對於電化學製備純淨和清潔的氫氣是技術關鍵。為了替代貴金屬鉑基催化劑,對於地球儲量豐富的元素用於HER的催化劑,例如磷酸鹽,碳化物,氧化物和過渡金屬硫化物等得到廣泛研究。然而,它們的電化學活性仍有待提高,同時易受到電解質的侵蝕,導致穩定性較差。 將電化學活性過渡金屬摻入到一維或二維碳納米結構中,包括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納米片等,可以製造出各種性能優異的電催化劑。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