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2020-07-12 讀懂科學

【研究背景】

隨著納米催化的發展和表徵技術的進步,研究者發現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往往是催化的活性位點,基於此,研究者通過控制納米晶的尺寸、形貌、晶面去調控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分布和結構以提高催化性能。當催化劑尺寸降低到團簇、單原子時,其能級結構和電子結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結構特點,使得單原子催化劑往往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納米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因其具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活性中心,表現出極其優異的催化活性和最大的原子使用效率。自2011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提出單原子催化的概念以來,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已經迅速成為了催化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

【工作介紹】

自單原子催化劑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該類材料經歷第一個10年的快速發展。然而單原子催化劑本身並不是近十年才出現的。它一直存在於傳統催化劑中,科研工作者對它的關注可以追溯到1925年,在那一年,Taylor大膽推斷在異相催化劑中一定存在一種孤立的催化反應中心。然而受限於催化表徵技術的發展,當時並不能提出一個足以使大眾信服的證據。隨著透射電鏡的高速發展,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到孤立催化反應中心的存在。與此同此,同步輻射技術在表徵應用領域內的發展為我們探究孤立催化反應中心的配位構型提供了理論依據。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也由此迎來了它的春天。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樓雄文課題組等人總結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結構特點,並將其與異相催化劑,均相催化劑以及催化反應酶進行了比較。單原子催化劑被認為集合了各類催化劑的優異特性:高穩定性,高原子利用效率,高催化活性,高反應選擇性,均一的結構模型,並且易於分離。這些結構特點也註定了該類催化劑在催化領域內的廣泛應用。

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單原子催化劑的結構特點

【內容表述】

單原子催化劑在生物醫療領域內的應用

單原子催化劑與自然界中的反應酶具有非常相近的結構類型。這也使得科研工作者對單原子催化劑在生物醫療領域內的應用產生了諸多期待。近幾年,科研工作者的期待得到了驗證。該類催化劑不僅在生物識別領域實現了較好的應用,而且在生物治療方面也有著不俗的表現。高效、專一是該類催化劑的特徵與標籤。這無疑使人們對該類催化劑產生更多的遐想。該類催化劑在抗菌消炎方面的成績是否能為它在腫瘤治療方面佔據一席之地?但一切只是開始,時間會給予答案。在我們看到該類催化劑諸多成績的面前,我們也需要清晰地認識到瓶頸與障礙。目前來看,生物相容性差是該類材料的一個較大的短板。由於該類催化劑需要負載於尺寸較大的載體之上,它們往往被我們免疫系統識別為異物而被清理。通過優化載體特性,提高催化劑本身的生物相容性,會助力於該類催化劑在生物醫療領域內的廣泛應用。

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單原子催化劑與自然界酶的高度相似性

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單原子催化劑/酶在癌症治療方面的應用與嘗試

單原子催化劑在自然環境優化以及能源轉化領域內的應用

對於一個被廣泛應用的催化劑而言,成本永遠是要被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催化劑的反應活性以及單位原子使用效率無疑可以有效地降低催化劑的使用成本,尤其針對貴金屬催化劑而言。作者總結了單原子催化劑在水汙染治理,溫室氣體轉變,以及清潔燃料的再生等領域內的應用與表現。該類催化劑的高效性已經被證實。其穩定性也極大取決於載體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當我們選擇一個優異的載體時,它的穩定性時可以被保證的。那單原子催化劑從書架到貨架的路到底有多遠?然而,這並不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實驗室的研究參數和實際的應用參數有一定的差距,從催化反應的實驗室評估到規模測試有一些工程技術壁壘,催化劑的大規模合成與構築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目前可以實現KG級別製備)。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樂觀的看到,在文章發表的同時,我們的研究在與工業應用的契合度不斷地提高。部分催化劑應用於工業催化體系中已經不再遙遠。

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單原子催化劑在能源轉化領域的應用

單原子催化劑還能火多久?

目前來看,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確實挺火的,科研工作者努力地將有關單原子催化研究的觸角伸向不同應用領域,從殺菌到腫瘤治療,從水汙染治理到溫室氣體的淨化,從清潔能源的再生到新型儲能電池的研發。「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類材料究竟還能火多久?這個問題對於該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來說,應該屬於靈魂拷問。在筆者看來,單原子催化劑本身並不是簡單的一種材料,它更代表著一種研究思路和研究尺度。它清晰的提醒著大家,我們的研究對象已經進入了一個絕對的原子尺度。該研究方法不僅適用於單原子催化劑,而且適用於納米催化劑,亞團簇催化劑。這是單原子催化劑不同於任何其他催化劑的獨特之處。原子通常被認為是我們研究對象的極限,在新的極限出現之前,該類材料所代表的研究方法是適合的,有效的。

歷史不幸記載著我們在「極左」或者「極右」的道路上不斷地徘徊著,對於科學研究來說,亦是。單原子催化劑不是萬能的,一味強調單原子催化劑優於傳統催化劑是不合理的。我們對於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不應該脫離於傳統催化劑。諸多結果將證實,單原子催化劑是傳統催化劑的一部分。我們對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將助力於我們對於傳統催化劑的優化。在此之前,我們不曾想過,單原子催化位點共存於傳統的納米催化劑中。在我們商用鉑碳中,有無數孤立存在的催化位點。這些位點在催化反應過程中貢獻著自己,卻不曾被覺察。我們需要做的是發現它的存在,評估它的貢獻,優化它的表現,最終實現對傳統催化劑的性能提升,這是單原子催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

另一方面,我們對孤立催化反應中心研究地同時,往往忽略了單原子的引入對載體結構產生的影響。孤立反應位點的引入不可避免會產生新的缺陷。而針對於這些缺陷是否貢獻催化活性的問題,目前來看,尚沒有一個系統的研究。但這種研究是必要的,在正確理解這個問題以後,我們對單原子催化的認知也會更為清晰。

Huabin Zhang, Xue Feng Lu, Zhi-Peng Wu, and Xiong Wen David Lou*, Emerging Multifunctional Single-Atom Catalysts/Nanozymes, ACS Cent. Sci. 2020, DOI: 10.1021/acscentsci.0c00512

源於能源學人!

相關焦點

  •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好的邏輯是能夠讓研究它的人看到他本身無法看到的結果,甚至能幫助人理解,人本來無法想像的原因。爬到本來無法爬到的高度看這個世界。通過上述兩段尋找絕對物理邏輯起點的文字中我可以認識到如下幾點;1、我們人類目前所有的認識都只停留在相對認識的觀點中。2、尋找絕對認識起點的想法只能在確定了相對認識層次後才能獲得該範圍內的準確相對認識。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單原子概念的提出,離不開研究人員對提高貴金屬催化劑(Pt, Pd, Rh等)原子利用率(Atomic utilization ratio)的追求。減小納米催化劑的粒徑,一直是提高貴金屬催化劑原子利用率的經典策略,將納米粒子的粒徑縮小到極限,理論上會得到100%的原子利用率,實現這種性能的材料,就是本文的主角-單原子催化劑。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因此,構建有效的配位位點去錨定金屬鹽前驅體,同時捕獲形成的金屬單原子防止其遷移團聚是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關鍵。氧化剝離的石墨烯量子點(GQD)具有豐富的含氧基團,同時大量暴露的邊緣缺陷可以為氮原子的摻雜提供豐富的位點。此外,GQD的π共軛結構,允許GQD通過π-π相互作用牢固地錨定在各種碳載體上。因此,利用GQD束縛策略就可以實現不同單原子在不同碳載體上的負載。
  •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這個哲學問題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所不同的看法,小編也有小編不同的看法。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好理解。往小了說是我們本身的起源。往大了說可以認為是世間萬物的起源。我們來源於我們的父母,父母往上說來源於人類。而人類的起源,就開始複雜了,可能是猴子,也可能是其它。再往上我們還要研究物質的起源。所以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 如何定義單原子催化劑?
    為方便學術討論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現參考劉景月教授文章,特別對單原子催化劑有關的各個學術術語進行解釋。
  • 南大夏興華課題組:定點欠電位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目前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研究核心問題:發展在常溫常壓下、簡單高效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的新方法。研究盲點:普遍採用的基底材料由相同金屬原子構成,功函均一,無法實現原子級分散金屬結構的電化學沉積。研究的出發點我們設想如果欠電位沉積位點在基底上零星分布,或許就可以實現「由面到點」的單原子電化學沉積。我們採用化學剝離的方法製備過渡金屬硫化物材料。
  • 高效單原子Fe基催化劑用於鋅-空氣電池研究獲進展
    單原子催化劑具有高的本徵活性、最大化的原子利用效率以及特定的催化劑結構。近年來,基於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研究成為能源、材料和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特別是Fe基單原子催化劑在鹼性條件下的ORR反應中具有優於Pt基催化劑的性能,表現出更高的半波電位、更大的極限電流密度和擴散電流密度。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原子利用效率高,在某些反應中,表現出非常優異的性能以及特殊的選擇性,從而備受廣大研究者的青睞。然而,很多人認為單原子催化劑離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Rev. 2018,DOI: 10.1021/acs.chemrev.7b00776若要工業化,就要解決單原子催化劑的三個關鍵問題:(1)製備成本問題,製備工藝簡潔化,降低成本;(2)宏量製備問題,開發適合大批量製備的方法;(3)催化劑穩定問題,在使用過程中不易團聚
  • 氮化鈦負載的鉑單原子催化劑用於選擇性電化學反應
    ,大幅提高鉑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成為許多研究的焦點。研究發現,鉑納米結構與其催化性能高度相關,因此,許多研究試圖控制鉑納米顆粒的大小及暴露面來提高鉑的催化性能。最近,韓國科學家Hyunjoo Lee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製備出了鉑的單原子催化劑(single-atom catalyst),為鉑提供一種理想的最小化結構,並顯示出優異的催化活性。
  • 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中國科大電化學沉積法製備鉬鈷等34種單原子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傑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鉬、鈷、錳等多種過渡金屬和襯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 通訊》上。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普羅米修斯》
    漸漸的,祖先流露出對宇宙的極度好奇和無上崇敬,最終,竟養成了「仰望」的姿態,奈何無法觸摸到太空,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的洗禮,祖先們又開始確信「造物主」像人一樣隱藏在天底下某一個角落。於是,祖先們逐日、渡海,歷盡千難萬險,只為在天的盡頭,海的盡頭找到我們的造物主。很可惜的是,他們卻不肯低下頭,仔細看看手中的木棒、利器,和那圈中馴養的野狼、鹿羊,承認自己就是神。
  • 基於不同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
    (SACs)受到了廣泛關注並開展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 我們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人類在進化中,首先是幹掉了與之爭食的巨大的肉食動物,後來又幹掉了與之爭食又爭空間的其它人種,直到現在,這個殘酷的進化仍沒停止,那就產生了兩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兒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永遠無解。不管怎麼樣,在大概二百萬年前,這些原始人不得不離開了舒適的東非家園,踏上了陌生的土地,去爭取新的命運和生存。 這些人穿過西亞,朝著所有可能的方向走去。走向白雪覆蓋的茫茫叢林,走向一望無邊南亞的熱帶叢林,也有一些人來到了中國,他們定居於相對溫暖,有山有水有洞的地方。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黃延強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教授合作,首次將氮摻雜石墨烯錨定的Co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中相關研究結果以當期封面文章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近年來,以催化過硫酸鹽(PMS)產生自由基來實現有機汙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類芬頓反應受到廣泛的關注,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實現有機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類芬頓反應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