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張千帆/蔣三平Nano Letters:單原子催化劑用於快速動力學、長...

2021-01-13 騰訊網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千帆副教授及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蔣三平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針對快速動力學、長壽命Li-S電池單原子催化劑的理論計算,並用計算結果指導鋰硫電池的體系設計。

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指導下,成功地合成大規模的單原子釩催化劑,該催化劑負載在石墨烯上,以實現高硫含量(硫含量為80 wt%)、快速動力學(3C倍率下比容量為645 mAh g–1)和長壽命的Li–S電池。單原子催化劑對正向反應(硫還原)和逆向反應(Li2S氧化)的動力學都有顯著的改善。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發現,其結果與理論計算相符。單個金屬原子有效地捕獲溶解的多硫化鋰(LiPSs),並在循環過程中催化轉化LiPSs/Li2S,顯著提高了硫利用率、速率能力和循環壽命。該工作證明了單原子催化劑的有效設計途徑,並為開發高能量/功率密度的Li-S電池提供解決方案。

研究背景

鋰硫(Li-S)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環境友好性,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儲能電池。然而,由於硫的電子/離子電導率低、與硫物種反應動力學遲緩以及多硫化物的溶解,導致鋰硫電池具有大的內阻、低的硫利用率和快速的容量衰減,這些問題阻礙了鋰硫電池的商業化進程。

為克服這些缺點,需要向硫正極引入活性吸附位點和催化中心,以提高硫的利用率,加速鋰多硫化物(LiPSs)與Li2S之間的可逆轉化。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開發高活性和高耐久性的催化劑,這些催化劑具有精心設計的活化中心,能夠吸附活性物種並加快所需的氧化還原反應。與硫化鋰電池常用的碳材料相比,金屬硫化物可以有效降低反應的過電位和Li2S分解能壘。其他幾種塊狀和納米級催化劑(包括TiO2–x納米片等)能促進硫、LiPSs和Li2S 的轉化,從而大大提高活性材料的使用並增強Li-S電池的反應動力學。但催化劑只能加快反應速率,不能提供容量,因此會犧牲Li-S電池的總能量密度。

由於催化性能與催化劑粒度相關,因此很自然地假設在單原子水平上實現最大的催化效率。單原子催化劑(SACS)由高度分散的單原子負載在不同的襯底上,最近被證明在各種能量、環境和化學相關器件中表現出高效率和獨特的選擇性,遠遠超過傳統的金屬納米粒子催化劑。SAC不僅使原子效率最大化,使每個原子都起作用,而且還提供一種替代策略,通過引入最低劑量的催化劑來調節催化過程的活性和選擇性。最近,通過研究SAC,並將其用作具有顯著改善的電化學性能的Li-S電池的電催化劑。然而,在那些研究中,通過浸漬方法(依賴於基質的吸收位點)隨機選擇和製造SAC,這限制了品種和產量。為有效滿足Li-S電池的要求,既需要增強選擇能力,又需要複雜的合成技術。理論建模是加速尋找有希望的催化劑候選物的有力工具,它可以提高試驗成功率。

文章解讀

首先使用理論模擬篩選用於催化分解Li2S的SAC(單原子催化劑)材料。考慮成本和金屬原子多樣性,穩定性等問題,選擇10種材料,包括石墨烯,NG, SAFe@NG, SAMn@NG, SARu@NG, SAZn@NG, SACo@NG, SAV@NG,SACu@NG和SAAg@NG。

計算出Li2S在這些穩定襯底上的分解勢壘,與Li2S在充電過程中氧化的動力學性質密切相關。降低Li2S的分解勢壘可以大大提高活性物質的利用率,減少死Li2S的形成,實現長周期循環。從一個完整的Li2S分子分解成一個LiS簇和一個單一的Li離子的過程,這對應於Li-S鍵的斷裂(圖1a)。結果表明,石墨烯具有最大的分解勢壘(2.12 eV),遠大於其它7種材料(SAV@NG, SACo@NG, SAFe@NG, SAMn@NG, SARu@NG, and SAZn@NG)。如圖1b所示,計算結果表明,鋰離子在所有襯底上的擴散勢壘約為0.23eV。這些襯底上的詳細鋰擴散路徑如圖1b(SAV@NG)。結合Li2S的分解能勢壘和鋰離子在這些襯底上的擴散勢壘,可以清楚地看出Li2S在充電過程中分解過程的主導步驟,是Li和S原子之間的鍵斷裂步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Li2S在這些底物上分解的不同催化作用,進行電子結構和熱力學構型分析。石墨烯上Li-S的鍵長最短,為2.15 ,NG上Li-S-Li的鍵角最小,為84.80°,而SAV@NG襯底在所有襯底上都具有最大鍵長(2.28 ,Li-S)和最大鍵角(145.83°,Li-S-Li)。此外,還考慮Li2S與基底之間的電子轉變行為。如圖1d所示,電荷密度差表明電子遷移主要聚集在Li原子與石墨烯和NG材料的基底之間。此外,還考慮了多硫化物與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如圖1e所示,計算結合能Eb,以測量Li2S6在這些襯底上的結合強度,結果表明SAV@NG 材料在減輕多硫化物溶解和抑制Li-S電池的穿梭效應方面顯示出最佳潛力。

圖1Li2S分解、Li離子擴散和錨定效應的理論理解

在理論結果的指導下,提出一種播種方法來合成SACo@NG和SAV@NG樣品,如圖2a所示。簡單地說,播種方法包括三個步驟,即單原子金屬(種子-相同)製備的種子、石墨烯表面改性和最終種子落地。利用單原子在吸收、催化和擴散方面的優勢,同樣的 SAMe@NG基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在鋰電池中顯示出巨大的前景(圖2a)。一般來說,由於石墨烯和LiPSs之間的相互作用很弱,加上轉換過程緩慢,穿梭效應無法抑制,在循環過程中存在死Li2S團聚(圖2b),導致快速容量衰減和低硫利用率。相反,多功能SAC具有LiPSs強化學吸附的優勢,促進硫/多硫化鋰之間的轉化/Li2S和可控的Li2S沉積位點(圖2c),促進高容量,快速動力學和長壽命Li-S電池的實現。

圖2石墨烯上單個原子的播種方法及轉化過程

如圖3a所示,SAV@NG和SACO@NG被製備並放大,從而具有顯著的商業潛力。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SAV@NG和SACo@NG的圖像顯示出彎曲的石墨烯,表面沒有觀察到納米粒子(圖3a,b)。能量色散譜(EDS)元素映射圖像表明,C、N和V元素在整個結構中均勻分布(圖3c,d)。孤立的單個原子原子原子分散在襯底上,如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環形暗場(AC-STEM-ADF)圖像所示(圖3e,f)。為了解SAV@NG和SACo@NG的化學環境,採用低能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和高能x射線吸收光譜(XAS)對碳、氮和釩的氧化態進行了分析。氮K-邊緣光譜揭示了出現在約399.2、400.4、401.4和402.2 eV處的四個特徵共振(圖3g),分別對應於三嗪雜環(N1)、端C—N—H(N2)鍵、石墨化三重氮原子N-3C(N3)和sp3N-3C在三嗪分子(N4)中的芳族C-N-C配位。近緣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NEXAFS)表明種子-SAV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g-C3N4結構(圖3g)。在種子SAV中,V形式以V-N為主,V-O的略低部分可能是由於g-C3N4大量的N保護所致。與VO、V2O5和V金屬的嚴格反演對稱性不同,SAV@NG的前緣移向更高的能量,這表明配位對稱性更加失真。

圖3 SAV@NG的結構表徵

為了解LiPSs對這些材料的吸附能力,採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比較添加石墨烯、NG、SACO@NG和SAV@NG後Li2S6溶液的濃度變化(圖4a)。在260、280、300和340nm處的多硫化物溶液的特徵紫外-可見峰被分配給S62-物種。在1.5h後,可以明顯地觀察到石墨烯和NG的Li2S6的吸收特徵峰降低,SACo@NG和SAV@NG的吸收特徵峰幾乎消失(圖4a),這證實了S62-在SACO@NG和SAV@NG中具有更好的吸收能力。用氮氣吸附/解吸等溫線獲得石墨烯、NG、SACO@和SAV@NG樣品的多孔結構和比表面積的信息(圖4b),結果表明,SACO@NG(841.8 m2g-1)和SAV@NG(781.9 m2g-1)的比表面積與NG(863.5 m2g-1)相比有所減小,這可能是稀釋表面積的金屬值增加的原因之一(圖4b)。該複合材料具有較強的化學吸附能力和較大的比表面積,有利於在鋰電池中構建高性能的硫電極。因此,採用硫滲透法製備四種電極。硫在SAV@NG(圖4c)和 SACo@NG表面均勻分散,無明顯的硫顆粒團聚體,與S-G和S-NG不同。HRTEM也證實了沒有明顯的硫團簇(圖4d,e)。2.30和4.95keV的EDS信號表示 S-SAV@NG中存在S和V(圖4f)。C、N、V和S的均勻元素分布表明,在SAV@NG上硫分散性好(圖4g)。此外,還對S-SAV@NG和V2S3的XANES和EXAFS(圖4h)進行了硫滲透後的V態分析(圖4h)。在V2S3中,V-S的第一個殼層非常接近V-O,在1.53 左右,第二個殼層約為2.02 。它證明在S-SAV@NG中形成的靠近V-S的右旋鍵合。S-G, S-NG, S-SACo@NG, S-SAV@NG和原始硫的XRD圖譜表現出相似的特徵衍射峰(圖4i),可作為正交硫的典型晶體結構索引 (JCPDS No. 08-0247)。用TGA測定了複合材料中的硫含量,結果表明,上述樣品中的硫含量高達80wt%(圖4j)。所有這些特性都顯示出在鋰電池中,應用單原子種子石墨烯以獲得理想的電化學性能的巨大潛力。

圖4S-SAV@NG的多硫化物吸附能力及結構表徵

為證實單原子在提高鋰電池性能方面有效的S/LiPSs/Li2S催化轉化,對S-G, S-NG, S-SACo@NG和S-SAV@NG電極進行了一系列電化學測試。從S-SAV@NG電極的充放電剖面,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即使在3C的高倍率下,兩個放電/充電平臺也得到很好的保持,表明了良好的反應動力學(圖5a)。SAV的高效催化轉化使電池在0.2C速率下提供1230mAh g–1的最高容量,在3C速率的高電流密度下,可逆放電容量可達645mAh g–1(圖5b)。與不同電流密度下的S-G和S-NG電極相比,S-SAV@NG和S-SACo@NG電極的極化率要低得,表明氧化還原反應更好,單個硫原子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圖5c)。當比較不同電流密度下高、低平臺容量的容量貢獻時,值得注意的是,S-SAV@NG與S-NG和S-SACo@NG電極相比,高、低平臺範圍的容量貢獻更大,特別是在高電流密度下(圖5d,e)。用0.5mol L-1Li2S6和1mol L-1LIT FSI溶於DOL/DME(v/v=1/1)的電解質,對稱電池中進行了循環伏安(CV)試驗,研究了G, NG, SACo@NG和SAV@NG 電極在-0.8~0.8V電位窗口內的催化活性(圖5f)。在100次循環後, S-SACo@NG和S-SAV@NG電極表現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庫侖效率近100%,可逆比容量分別為675和770 mAh g–1,遠高於388和560 mAh g–1的S-G和S-NG,表明單原子結構設計通過物理和化學相互作用有效地限制硫物種(圖5g)。此外,對S-SACo@NG和S-SAV@NG電極進行0.5C率的長期循環試驗,初始比容量分別為780和749 mAh g–1,分別在400次循環後穩定在-551和513 mAh g–1(圖5h)。為深入了解S-SACo@NG和S-SAV@NG陰極放電反應動力學改善的原因,考慮S8和Li體可逆形成Li2S的整體反應(圖5i)。計算所有反應步驟的吉布斯自由能,並在所有底物上顯示了從S8到Li2S物種的演化曲線。

圖5S-SAV@NG的多硫化物吸附能力及結構表徵

總結展望

本研究展示一種可定製的方法,通過一種具有可擴展量、可控負載和可調的播種策略來合成石墨烯上支撐的SAC。在理論模擬指導的基礎上,選擇釩原子催化劑,製備了高性能鋰電池。電池容量、動力學和循環壽命的極大改善證實SACs的優點。單一的釩活性催化位點促進了固體Li2S在放電和充電過程中的形成和分解,保證了硫物種的高利用率。在理論計算和種子製造方法的指導下,精確合成商業級大規模SACs,為開發高能量/功率密度和長壽命可充電電池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文獻信息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Guided Design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toward Fast Kinetic and Long-Life Li–S Batteries.( Nano Letters . 2019, DOI:10.1021/acs.nanolett.9b0471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4719

深圳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一篇ACS Nano,全面了解單原子催化劑在電池領域的應用!
    單原子催化劑(SACs)具有最大的原子效率和明確的活性位點。它們已被用作電極組分,以增強氧化還原動力學並調節反應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器件性能。有鑑於此,中南大學吳飛翔教授和雷永鵬教授等人,綜述了用於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電池的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進展。
  • ACS Nano | 單原子/單層二維材料:等離子體法製備二維模型電催化劑
    然而,過高的電能消耗和高昂的貴金屬催化劑材料(如鉑、銥、釕等)嚴重阻礙了電解水技術的發展。因此,開發具有高本徵電催化活性的電催化劑並理解它們的工作機理成為該領域的核心挑戰。近年來,單原子作為一種高效催化劑,具有比納米顆粒催化劑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好的穩定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 ACS Nano:單原子,雙功能:構效關係與反應途徑
    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催化研究中理想的模型體系。近日,瑞士蘇黎世大學Greta R.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基於金屬酞菁(MPcs,M=Ni,Co,Fe)的特定SACs在氧化石墨烯(GO)層上軟錨定的分子策略,以生成結構精準的模型靶,用於機理研究。 要點2. MPc通過與石墨烯片層的π-π共軛形成電子通道,提高了MPc-GO在析氧和還原反應中的性能。
  • 崔屹《ACS Nano》綜述:教你玩轉「冷凍電鏡」
    崔屹教授認為冷凍電鏡技術與四維高分辨和EELS相結合可以在聚合物領域有更廣泛的應用。如導電聚合物分子鏈在多尺度上的排列和組裝,聚合物晶區和非晶區界面處的局部化學特性,聚合物薄膜中晶體之間是如何連接的,如果是長聚合物鏈連接,會降低不同晶體之間電荷傳輸的能壘,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將其可視化後,可以為導電聚合物電荷傳輸模擬提供基礎。
  • ...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有鑑於此,史丹福大學崔屹團隊攜手諾獎得主朱棣文教授,北京化工大學譚天偉教授等人,報導了一種高選擇性高穩定性的催化界面設計策略,用於非均相催化CO2製備C2高價值化學品。通過將電催化氫氣負極與過渡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正極耦合,研究人員成功設計了一種用於電網規模儲能的新電池化學。利用氫氣逸出,快速動力學和高穩定性的優勢,氫負極受制氫和氧化反應(HER和HOR)控制。演示的錳氫和鎳氫電池顯示出合理的能量密度,快速充電/放電率高,循環壽命長。
  • 氮化鈦負載的鉑單原子催化劑用於選擇性電化學反應
    最近,韓國科學家Hyunjoo Lee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製備出了鉑的單原子催化劑(single-atom catalyst),為鉑提供一種理想的最小化結構,並顯示出優異的催化活性。研究人員使用氯配體成功製備出氮化鈦納米粒子負載的鉑單原子催化劑。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單原子催化,用於生物分析也出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自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濤院士課題組於2011年首次提出單原子催化的概念 [1] 後,該類催化劑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單原子催化劑是一種特殊的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專指載體上的所有金屬組分都以單原子分散的形式存在,不存在同原子金屬-金屬鍵。該類催化劑的原子利用率高,反應活性強。
  • 南大夏興華課題組:定點欠電位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背景A.單原子催化劑製備的瓶頸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配位環境和最大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異相催化研究熱點。熱力學上,單原子表面能高,容易發生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等問題。目前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研究核心問題:發展在常溫常壓下、簡單高效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的新方法。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狀態下,受到溫度、電場、光照等外界環境激發,會發生結構演變的響應,因此,原位實時在線表徵這種特殊的結構響應行為對於理解單原子催化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催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狀態下,受到溫度、電場、光照等外界環境激發,會發生結構演變的響應,因此,原位實時在線表徵這種特殊的結構響應行為對於理解單原子催化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催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單原子概念的提出,離不開研究人員對提高貴金屬催化劑(Pt, Pd, Rh等)原子利用率(Atomic utilization ratio)的追求。減小納米催化劑的粒徑,一直是提高貴金屬催化劑原子利用率的經典策略,將納米粒子的粒徑縮小到極限,理論上會得到100%的原子利用率,實現這種性能的材料,就是本文的主角-單原子催化劑。
  • ChemSusChem:納米碳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
    清華大學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躍鋼教授團隊在ChemSusChem期刊發文對高活性單原子催化劑在鋰硫電池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文章重點探討了金屬單原子及其碳載體對多硫化物轉化反應的催化作用機制,並對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化學儲能中的應用前景和面臨的挑戰做出了展望。
  • 調控活性位密度和載體孔結構增強單原子Fe催化劑ORR性能
    從動力學上看,4e-氧還原反應是多步反應,其遲緩的動力學過程嚴重製約著電池的輸出電壓和功率密度。通常選用Pt催化劑來加速4e-氧還原反應,但是Pt屬於貴金屬,儲量稀少、價格昂貴且容易失活。因此,開發非貴金屬基催化劑對於降低催化劑成本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已報導的低成本ORR催化劑主要包括:不含金屬元素的碳基催化劑(Sci.
  • 如何定義單原子催化劑?
    為方便學術討論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現參考劉景月教授文章,特別對單原子催化劑有關的各個學術術語進行解釋。
  • 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原子利用效率高,在某些反應中,表現出非常優異的性能以及特殊的選擇性,從而備受廣大研究者的青睞。然而,很多人認為單原子催化劑離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公斤級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2、中科院理化所張鐵銳研究員報導了可以大規模(> 1 kg)生產高金屬負載量的單原子催化劑的方法,並成功合成了一波M-SACs催化劑(M = Ni,Mn,Fe,Co,Cr,Cu,Zn,Ru,Pt及其組合)催化劑。(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