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2020-11-24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Single-Atom Platinum Catalyst for Efficient Selective Hydrogenation為題,發表在Research上(Research, 2020, 9140841, DOI: 10.34133/2020/9140841)。

催化科學發展的前沿在於新型高效催化材料的開發,通過在原子尺度上定向構築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結構單元、在分子尺度上實現催化反應過程的高效化。具有優良催化性能的貴金屬催化劑已廣泛用於重要的工業催化過程,但受限於催化劑的高成本。提升貴金屬的分散度、提高貴金屬原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科研人員追求的目標。(亞)納米糰簇比納米粒子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而單原子分散的金屬具有更佳催化能力。單原子催化體系提供了從原子層次認識複雜多相催化反應的平臺,其優越的催化性能在工業催化中已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負載型單原子催化劑是近幾年出現的一類新型催化材料,其體現出的特殊催化性質,如表面活性組分高度分散、金屬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在資源利用上有著普通催化劑不具備的優勢等,引發科學家對催化科學的新一輪思考。單原子催化劑的原子尺度分布決定其電子態密度分布的高度局域化,導致催化反應的單一性和副產物的最小化,有助於更清晰地推斷反應機理。然而,挑戰在於如何提高單原子催化劑的實際穩定性。此外,現有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主要採用浸漬法、共沉澱法、原子層沉積法、光化學還原法等多步合成技術,造成更多資源的浪費和製備過程的不易控制。

單分散金屬原子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在反應條件或者強熱下,易發生遷移而團聚,破壞原有的單原子分散狀態,影響穩定性。多年來,科研人員在追求和探索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有效製備技術,推動催化科學的快速發展。近日,研究團隊的副研究員畢慶員、博士袁曉濤、研究員黃富強,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隋曼齡、博士盧嶽,上海應物所研究員司銳合作研究,在高穩定性單原子鉑催化劑的製備和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通過極端條件下的電弧放電法(瞬間溫度可達4000oC)一步原位合成碳化鉬負載的單原子鉑催化劑Pt1/MoC,該高溫穩定的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喹啉及喹啉類化合物選擇加氫性能和良好的熱穩定性。相較於多步合成過程,一步法縮減了製備時間,僅需數十分鐘即可完成。這種一步高溫合成策略為更廣泛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可控制備提供了新機會。該工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ZL 201711108307.3、ZL 201711098864.1)。

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實驗(KIEs)和近原位透射紅外研究發現,氫氣分子中H-H的斷裂和吡啶分子中C-C鍵及C-N鍵的生成均為動力學相關步驟,而涉及吡啶環中的加氫反應過程為速率控制步驟。基於活性測試結果、KIEs數據和近原位紅外分析,研究人員提出四步反應機理,其中步驟3為決速步。基於極端條件下的電弧放電法一步原位合成單原子鉑催化劑的方法,亦可拓展到其他金屬催化劑領域,如鈀、金、釕、銠等。同時,相較於多步過程,一步法更可控並可節約更多的資源和製備時間。此外,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單原子催化劑亦可拓展到涉及C=C、C=O、C=N等不飽和基團的反應過程,如α,β-不飽和醛酮選擇加氫、酯加氫等應用領域。一步高溫合成策略可為納米材料和單原子金屬材料的製備提供一種通用方法,有望為化學、材料科學以及相關交叉學科研究提供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的資助。

(a)電弧放電法一步高溫合成單原子催化劑Pt1/MoC的示意圖,單晶MoC的(b) HRTEM圖像和(c)晶體結構圖,Pt1/MoC的(d) HAADF-STEM圖像、(e) EDS數據、(f) 球差校正STEM-HAADF圖像和(g) FT-EXAFS光譜圖

Pt1/MoC及其他納米催化劑催化喹啉選擇加氫反應

(a) Pt1/MoC催化喹啉選擇加氫反應過程的KIEs效應,(b) D2氣氛下不同溫度時的近原位FTIR光譜圖,(c) Pt1/MoC催化喹啉選擇加氫合成1,2,3,4-四氫喹啉的反應路線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第一作者:金松博士後;通訊作者: 陳軍教授 通訊單位:南開大學 論文DOI:10.1002/anie.202008422全文速覽在論文工作中,提出一種墨烯量子點束縛策略來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方法目前大多數碳基負載單原子催化劑是通過將碳源、氮源、金屬前驅體直接混合後碳化,包括小分子(吡咯、海藻酸鈉和多巴胺),聚合物(聚苯胺、聚酞菁),碳材料(氧化石墨烯、異質原子摻雜碳和C3N4)。另外一種常用的製備策略是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分子孔道封裝和錨定單核金屬前驅體,然後在高溫退火條件下利用載體衍生的氮摻雜碳穩定形成的單原子,從而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單原子概念的提出,離不開研究人員對提高貴金屬催化劑(Pt, Pd, Rh等)原子利用率(Atomic utilization ratio)的追求。減小納米催化劑的粒徑,一直是提高貴金屬催化劑原子利用率的經典策略,將納米粒子的粒徑縮小到極限,理論上會得到100%的原子利用率,實現這種性能的材料,就是本文的主角-單原子催化劑。
  • 2020年7月17日 五月廿七 星期五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4、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中獲進展5、聲學所提出一種基於卷積循環神經網絡的單通道漸進語音增強方法6、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7、上海矽酸鹽所等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原子利用效率高,在某些反應中,表現出非常優異的性能以及特殊的選擇性,從而備受廣大研究者的青睞。然而,很多人認為單原子催化劑離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高金屬負載量的單原子催化劑3、大連化物所喬波濤研究員、李為臻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簡單的物理混合方法,經高溫焙燒即可製備得到高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研究表明,強共價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可促進單原子的生成。該方法操作簡單、易放大,已實現千克規模製備,為單原子催化劑的大規模製備奠定了基礎。(Nat.
  •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在原子尺度下精準調控催化劑的活性中心可謂是化學合成催化劑的聖杯。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SASC)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一獨特的結構,為研究者在原子分子尺度設計催化劑的合成創造了機遇,成為未來催化劑重要的發展方向。
  • ...單原子催化劑、植物、兒童新冠肺炎診治、納米黃金粒子、塑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傑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多種過渡金屬和多種襯底。
  • 今日科技話題:「尖峰水玉杯」、單原子催化劑、植物、兒童新冠肺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傑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了
  • 【中安在線】中國科大成功製備釕單原子合金催化劑 廉價高效電解水...
    可惜的是,在強酸、強氧化性環境中,二氧化釕在高的工作電位下極易被氧化為四氧化釕,從而失去催化活性。最主要原因是二氧化釕中的晶格氧參與了產物氧氣的析出。因此,開發出一種高活性和高穩定的釕單原子催化劑,是解決上述問題最有潛力的途徑。《自然﹒催化》四月刊封面:酸性電解液的環境中,在外加電位作用下,水分子吸附到活性位點單原子Ru上,在單原子Ru的催化下,電解水產生氧氣。
  • 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當催化劑尺寸降低到團簇、單原子時,其能級結構和電子結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結構特點,使得單原子催化劑往往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納米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因其具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活性中心,表現出極其優異的催化活性和最大的原子使用效率。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結果表明,將葡萄糖與Fe離子螯合、大量的含氧功能族及大的比表面積的支撐以及含N功能族等皆是合成高載量Fe單原子複合物的關鍵條件。得益於高載量的Fe-N單原子所暴露的活性位點,這種Fe-N單原子催化劑表現出優於Pt-C電極的ORR催化性能,如圖3所示 [5]。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ChemSusChem:納米碳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
    清華大學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躍鋼教授團隊在ChemSusChem期刊發文對高活性單原子催化劑在鋰硫電池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文章重點探討了金屬單原子及其碳載體對多硫化物轉化反應的催化作用機制,並對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化學儲能中的應用前景和面臨的挑戰做出了展望。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合成兼具高活性、高穩定性的納米金催化劑...
  • 生物質轉化合成Fe單原子-Fe2O3團簇及其ORR性能
    然而,ORR緩慢的動力學導致了高的陰極過電位,迫切需要發展高效電催化劑來加速反應速率。金屬-氮-碳(M-N-C)單原子催化劑如Fe-N-C等,金屬位點處於原子級分散,具有極高的原子利用效率。然而,在ORR過程中,由於O2在單原子位點上的吸附模式(側面或末端模式)限制了O-O鍵解離,不利於其直接的四電子轉移過程。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利用他們前期發展的過渡金屬催化碳化有機小分子的方法(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6, 7992;Science Advances 2018,4, eaat0788),合成了硫摻雜介孔碳(S-C)載體材料,並採用傳統的浸漬法使用該S-C載體材料製備出兩種不同的Pt催化劑材料
  • 南大夏興華課題組:定點欠電位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背景A.單原子催化劑製備的瓶頸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配位環境和最大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異相催化研究熱點。熱力學上,單原子表面能高,容易發生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等問題。目前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研究核心問題:發展在常溫常壓下、簡單高效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的新方法。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四川大學等團隊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鈀(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以及在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因此,獲得高穩定、高密度單原子選擇加氫催化劑,特別是較高反應溫度下仍然保持原子級分散的催化劑極具挑戰。
  • 吳宇恩Nature子刊:氣體遷移策略將銅氧化物變成單原子催化劑
    最近,納米顆粒直接轉化為ISASC被認為是一種有前景的策略,但從廉價易得的大塊金屬材料中直接製備ISASC很少有人報導。【工作介紹】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宇恩教授課題組報告了一種簡便的多功能氣體遷移策略,用於在「克」級水平合成分離的單原子銅位點(Cu ISAS / NC)催化劑。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在這篇綜述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宋禮課題組從局域結構調節以及金屬物種和載體之間協同偶聯作用的角度,總結了SACs在非均相催化應用上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