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李亞棟/王定勝Chem.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2020-12-05 學研天地

在原子尺度下精準調控催化劑的活性中心可謂是化學合成催化劑的聖杯。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SASC)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一獨特的結構,為研究者在原子分子尺度設計催化劑的合成創造了機遇,成為未來催化劑重要的發展方向。

最近,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與王定勝副教授等人對近年來化學方法合成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ASC)的研究工作進行了總結,主要歸納了10餘種合成策略,著重討論合成策略中如何實現金屬前驅體的原子級分散,如何防止在製備過程中的遷移團聚,如何最終實現單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同時也比較了各種合成策略的優勢與不足。

最後作者指出了化學法合成SASC目前仍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同時指出SASC在工業化發展中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與研究投入,包括探索非均相SASC催化劑取代傳統均相催化劑的可能性、探究高載量高穩定性的SASC以滿足工業需求、解決催化劑積碳和金屬活性中心中毒等問題、篩選出可以適合大規模生產單原子催化劑的體系等。

本研究在線發表於Chem. Rev.

Chemical Synthesis of 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

Shufang Ji, Yuanjun Chen, Xiaolu Wang, Zedong Zhang, Dingsheng Wang*, Yadong Li*

Chem. Rev.,2020, DOI: 10.1021/acs.chemrev.9b00818

導師介紹

王定勝,1982年出生。2004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2009至2012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7月加入清華大學化學系,被聘為講師,2012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2015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2012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3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8年獲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無機納米材料化學研究領域,以無機納米合成化學為基礎,主要從事金屬納米晶、團簇及單原子為主的無機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調控與催化性能研究。已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包括Chem. Rev.1篇、Nature Chem.1篇、Nature Nanotech.1篇、Nature Commun.6篇、J. Am. Chem. Soc.11篇、Angew. Chem. Int. Ed. 10篇、Adv. Mater.9篇等國際知名期刊。

相關焦點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清華大學王定勝&李亞棟:單原子位催化劑的化學合成以可控的方式操縱金屬原子以合成具有所需結構和性能的材料是化學合成的聖杯。單原子中心催化劑(SASC)的最新出現表明我們正在朝這一目標邁進。由於原子利用的最大效率以及獨特的結構和性質,SASC引起了廣泛的研究關注和興趣。SASC的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前提是在適當的載體上製備高反應性和穩定的金屬單原子。
  • 化學系李亞棟課題組發表覆蓋元素周期表的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
    清華新聞網6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院士和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發表題為「一種通用的主客體合成策略製備銥碳氮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用於甲酸氧化反應」(Iridium single-atom catalyst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 覆蓋元素周期表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並發現新型甲酸電氧化催化劑
    近日,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和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發表題為「一種通用的主客體合成策略製備銥碳氮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用於甲酸氧化反應」(Iridium金屬單原子催化劑作為一類新穎的催化材料,不僅可以最大化金屬原子利用效率,更因為其獨特的電子和空間結構,有潛力表現出與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質。這種性質差異性蘊含著發現新物質及其新性質的巨大機會。新材料的通用合成方法是挖掘其新性質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有90%以上的化學品是通過催化工藝合成製備的,催化所創造的產值佔全球GDP的近30%。發展新的催化劑合成技術、研究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解決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
  • 北理工在金屬銻單原子催化劑構築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與陳文星副研究員在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方面,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在主族金屬單原子銻(Sb)催化劑構築及高效電催化CO2RR應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iscovery of Main Group Single Sb-N4 Active Sites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Rev. 2018,DOI: 10.1021/acs.chemrev.7b00776若要工業化,就要解決單原子催化劑的三個關鍵問題:(1)製備成本問題,製備工藝簡潔化,降低成本;(2)宏量製備問題,開發適合大批量製備的方法;(3)催化劑穩定問題,在使用過程中不易團聚
  • 徐強/鄒如強Chem. Rev.:MOFs如何構建單位點催化劑?
    此外,可控的熱轉變可以使MOFs升級為使用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功能化的納米材料。有鑑於此,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京都大學徐強教授與北京大學鄒如強等人綜述了近年來MOF基單金屬位點催化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其在熱催化、電催化和光催化等方面的結構和應用。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 李亞棟院士、餘濟美、鄧德會、胡喜樂、盧思宇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
    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Nat. Nanotech.:單原子Rh/N摻雜碳電催化劑用於甲酸氧化 直接甲酸燃料電池(DFAFCs)被認為是未來可攜式電子器件最有前景的電源之一,以鈀和鉑為代表的高效甲酸氧化反應(FOR)催化劑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原標題: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隨著納米催化的發展和表徵技術的進步,科研工作者發現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往往是催化的活性位點,所以通過控制納米晶的尺寸、形貌、晶面去調控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分布和結構以提高催化性能。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謝毅院士&孫永福教授團隊Chem. Soc. Rev.綜述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在...
    對於二氧化碳光還原如何通過優化光吸收效率、載流子分離效率和氧化還原效率這三個關鍵參數來提高光轉換效率和產物選擇性,目前關於此方面還沒有一個全面的綜述。因此,本文對該方向進行了系統地綜述。因此,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可以作為理想的結構模型,用於深入探究光還原CO2性能和催化劑結構之間的構效關係。成果簡介基於以上討論中國科技大學謝毅院士和孫永福教授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著名期刊Chem. Soc. Rev.
  • 單原子材料近期研究進展 這三個課題組值得關注
    單原子催化劑是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理想狀態,實現了金屬以單原子的形式均勻分布在載體上。均一分散的單原子作為催化活性中心與均相催化類似,實現了催化反應的高活性和高選擇性,同時也為催化劑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本文總結了科研界學術大牛在單原子材料領域的最新成果,希望對從事單原子材料相關領域的你有所啟發。
  • 化學大咖:「土博士」李亞棟院士
    現今的化學院士或多或少有過留洋經歷,但本文的主角李亞棟院士則並沒有過類似的經歷,他的求學經歷都發生在中國,也就是人們所謂的「土博士」。他是安徽人,1986年從安徽師範大學本科畢業後,他來到了中國科技大學,師從錢逸泰院士,並於1998年在中科大化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從1999年至今,他一直就職于于清華大學化學系,並在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化學系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課題組在甲酸電氧化取得突破進展
    化學系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課題組在甲酸電氧化取得突破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5日電  近日,化學系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領導的課題組在甲酸電氧化領域取得突破,相關工作以「負載在氮摻雜碳上的單原子Rh:一種甲酸氧化的電催化劑」(Single-atom Rh/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
  • 李亞棟: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介孔材料的製備
    (節選)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撰寫「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其介孔材料的製備」一文,從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單分散納米晶的組裝、介孔材料的製備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在文末對納米多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介紹了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
  • 石墨烯以外的二維材料上負載的單原子作為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二維(2D)層狀材料已證明是錨定單個和孤立金屬原子以充當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關鍵平臺。這篇綜述重點介紹了SAC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方面的最新進展,重點關注了錨定在石墨烯以外二維層狀材料上的單原子。這些2D材料包括過渡金屬二滷化物、層狀雙氫氧化物和MXenes。重要討論了雜質這一主題,因為這些雜質存在的比例甚至比二維層狀材料中的單原子更高。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這篇文章涵蓋了從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合成,表徵到電催化機理的各個方面,可謂是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工具書。該文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武剛教授,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陳少偉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邵敏華教授等人聯合發表。
  • 熊宇傑Chem. Rev.:多相單原子光催化劑
    原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hemrev.9b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