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元素周期表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並發現新型甲酸電氧化催化劑

2020-09-05 小材科研

近日,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和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發表題為「一種通用的主客體合成策略製備銥碳氮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用於甲酸氧化反應」(Iridium single-atom catalyst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 synthesized using a general host–guest strategy)的重要成果,該團隊發展了一種覆蓋周期表不同族金屬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策略,從中發現了首例具有高效甲酸氧化性能的銥基單原子催化劑,並揭示了其表現出異常高效甲酸氧化性能的原因

金屬單原子催化劑作為一類新穎的催化材料,不僅可以最大化金屬原子利用效率,更因為其獨特的電子和空間結構,有潛力表現出與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質。這種性質差異性蘊含著發現新物質及其新性質的巨大機會。

新材料的通用合成方法是挖掘其新性質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研究者發展了一種通用的主客體化學合成策略,用於合成多種氮摻雜碳負載的金屬單原子位點催化劑(M1 / CN,M = Pt,Ir,Pd,Ru,Mo,Ga,Cu,Ni,Mn)。該方法基於主客體化學,在原位晶體生長的條件下,將金屬前驅體封裝在籠狀的金屬有機框架孔洞中,形成了金屬前驅體在金屬有機框架(ZIF)中的均勻分散的主客體結構,在隨後的高溫煅燒中,金屬前驅體分解並被固載在ZIF衍生的碳氮基底上

主客體策略合成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示意圖和銥單原子位點結構表徵

該方法具有相當的普適性,能夠實現覆蓋元素周期表中位於3d、4p、4p、5d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各種金屬單原子位點材料的合成。在這些材料中,研究者發現單原子材料對於甲酸電催化氧化反應(FAOR)表現出了不同於體相材料的性質。傳統的Pd、Pt納米顆粒是高效的FAOR催化劑,其單原子Pd1/CN和Pt1/CN卻並不展示出可檢測的甲酸氧化電流。而體相情況下幾乎惰性的Ir顆粒,在其尺寸下降到單原子水平卻表現出了極高的甲酸電氧化性能。

主客體策略用於3d、4p、4p、5d 區(Pt,Ir,Pd,Ru,Mo,Ga,Cu,Ni,Mn)單原子位點材料的合成

循環伏安測量顯示Ir1/CN的峰電流密度達到了12.9 A/mgIr,這個數值比Ir/C高了三個數量級(?4.8×10-3 A / mgIr),同時也達到16倍於商業Pd/C和19倍於商業Pt/C的水平。此外,Ir1/CN還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對CO抗中毒性。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論揭示了Ir1/CN的性質源於Ir位點的空間隔離及其獨特的電子結構。本研究發現將金屬納米粒子縮小為單個原子可以帶來傳統上不具備的優異催化性能,開發了一類全新的FAOR催化體系,並為發現其他新型單原子材料的新性質奠定了基礎。

銥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的甲酸氧化性能表徵和機理研究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院士和王定勝副教授,第一作者是化學系博士後李治、博士生陳遠均和博士後冀淑方。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科委項目的支持。課題組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清華大學理論化學中心、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的計算和技術支持。

來源:清華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473-9

相關焦點

  • 化學系李亞棟課題組發表覆蓋元素周期表的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 synthesized using a general host–guest strategy)的重要成果該團隊發展了一種覆蓋周期表不同族金屬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策略,從中發現了首例具有高效甲酸氧化性能的銥基單原子催化劑,並揭示了其表現出異常高效甲酸氧化性能的原因。
  • 清華大學在甲酸電氧化取得突破進展
    化學系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領導的課題組在甲酸電氧化領域取得突破,相關工作以「負載在氮摻雜碳上的單原子Rh:一種甲酸氧化的電催化劑」(Single-atom Rh/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為題在《自然·納米技術
  • 化學系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課題組在甲酸電氧化取得突破進展
    化學系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課題組在甲酸電氧化取得突破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5日電  近日,化學系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領導的課題組在甲酸電氧化領域取得突破,相關工作以「負載在氮摻雜碳上的單原子Rh:一種甲酸氧化的電催化劑」(Single-atom Rh/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
  • 科學網—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
  • 合成甲醇催化劑改性研究
    王進等[52]研究了新型的多壁碳納米管負載的ZnO助催化的銠基甲醇合成催化劑,表徵結果顯示,碳納米管能增加Rh在催化劑表面的分散度,提高催化劑的還原溫度並能增加氫物種的吸附量。Andras等[53]考察了壓力和Pd的分散度對負載型Pd催化劑上CO2加氫合成甲醇性能的影響,發現在實驗考察的溫度範圍內,當壓力大於0.95 MPa時能生成甲醇;常壓時,低分散度的Pd主要發生逆水煤氣反應。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單位 合成新型氧化鈷催化劑
    原標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單位合成新型氧化鈷催化劑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張建團隊與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張志東團隊等合作,利用碳包覆鈷磁性納米膠囊結構中缺陷石墨殼層的束縛作用,合成了富含高指數晶面的氧化鈷催化劑,在甲烷催化燃燒反應中體現出可替代貴金屬鈀、鉑的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 新型光催化劑可高效合成過氧化氫
    新型光催化劑可高效合成過氧化氫 2019-08-02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驚奇元素鈾:除了核燃料,還能做催化劑
    但對我而言它只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個元素。問題在於你用它做什麼。」Liddle 和團隊已經花費數年時間來研究鈾的基本特性,希望在化學工業為這個被誤解的金屬元素正名。鈾屬於錒系元素。鑭系元素與錒系元素位於元素周期表的低端,被單獨列出來。這些重金屬元素在化學工業中被用作催化劑,但它們化學性質相似,所以化學家在尋找新催化劑時對它們興趣索然。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連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
    其中,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非金屬聚合物半導體光催化劑,因其具有元素來源豐富、可見光響應高、光N2化學吸附測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證明:B原子位點的引入成為了N  近年來,光催化氮還原反應(NRR)被認為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可持續合成氨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其中,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非金屬聚合物半導體光催化劑,因其具有元素來源豐富、可見光響應高、光/化學穩定性強、製備方法廉價等優勢,在合成氨光催化反應中展現出巨大潛力。
  • 揮發性有機物催化氧化技術及催化劑研究進展
    還可以通過通入水蒸氣來恢復催化劑的活性,Marécot 等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催化氧化反應過程中,在催化劑表面生成的不穩定氯化物可以被水汽帶走。他們發現,在水蒸氣存在的條件下,在5個循環周期的催化氧化後,鉑/氧化鋁催化劑的活性穩定,氯化物含量從0. 47%降低到0. 11%。
  • 新型芬頓催化劑技術
    雖然現有的芬頓催化劑已經具備工程應用的條件和案例,但為了實現更高降解率、降低工程用酸量,特開發出新型多相芬頓催化技術。在經典均相芬頓體系中,H2O2主要與溶液中金屬離子發生一系列鏈反應,而在多相芬頓催化體系中,H2O2除了與釋放到溶液中的少量金屬離子發生鏈反應外,主要與催化劑發生界面反應。
  • 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合成吡啶新型催化劑技術開發成功
    近日,採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徐龍伢研究團隊與南京第一農藥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乙醛-甲醛-氨合成吡啶高性能新型催化劑」技術,於
  • Nature Chemistry:史上最簡方法合成單位點催化劑,不服來戰!
    作者將貴金屬前驅體溶解在低沸點、低極性的溶劑中(如丙酮),然後將前驅體溶液逐滴加入到活化後的碳中,並攪拌使其均勻,之後,在高於溶劑沸點5-10度下,在氮氣的保護下乾燥16個小時,即可得到單位點的催化劑(是不是超級簡單!!!),該方法具有普適性,避免了強氧化性酸的使用,可用於合成Au/C, Ru/C, Pt/C, Pd/C等多種貴金屬單位點催化劑。
  • 通過SOSI調控表面氧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脫氫催化劑
    雖然硼基催化劑已經被發現在ODHP中有著優異的催化性能,但對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在ODHP 中的應用,以及催化劑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仍有待加深。 對此,我們提出一種通過結構優化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氧化脫氫催化劑的策略。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有90%以上的化學品是通過催化工藝合成製備的,催化所創造的產值佔全球GDP的近30%。發展新的催化劑合成技術、研究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解決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
  • Nano Letters:「金屬邊緣驅動」超薄二維PdPtCu三金屬乙醇電氧化
    二維(2D)納米材料邊緣位置的原子具有驚人的催化性能,然而,關於2D金屬納米催化劑邊緣位點的調控仍然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挑戰。有鑑於此,華僑大學謝水奮教授報導了通過一鍋法合成超薄的二維PdPtCu三金屬納米片和納米環。在保留組分均一性的前提下,其低配位邊緣位點的面積比例從11.74%逐步提高到23.11%,45.85%,為研究邊緣不飽和配位原子位點的乙醇氧化反應(EOR)催化活性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催化劑體系。
  •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鑑於此,團隊在構建具備豐富鈦空位的單層二氧化鈦納米片的基礎上,通過靜電吸附-錨定的策略實現了鉑在陽離子缺陷二氧化鈦納米片(Ti1-xO2)上的原子級嵌入分散(Pt1O1/Ti1-xO2),憑藉PtO4原子暈內部的電荷轉移,實現了高活性且結構穩定的Pt-OPt雙催化位點的一類新型電荷催化劑。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端炔與CO2的羧基化反應不僅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重要化學原料不飽和羧酸。對於羧酸類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種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為親電試劑與碳親核試劑反應。然而,該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機金屬試劑,例如強親核試劑有機鋰和格氏試劑,這給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活化C-H鍵,使末端炔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羧酸。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在溫和條件下催化製備不飽和羧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構築醯胺鍵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了端炔類化合物與二氧化碳反應高效生成羧酸,設計的催化劑表現出了優越的循環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atter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