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2020-07-09 研之成理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第一作者:陸飛,伊丁;通訊作者:王熙教授、姚建年院士
通訊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論文DOI:10.1002/anie.202008117

全文速覽

根據姚建年院士與王熙教授提出的原子暈效應(Atom-Realm Effect)理論新認知,團隊通過針對電荷催化的精準調控進行了探索,同時也通過針對模型催化劑的電荷層次的精準調控研究進而完善電荷催化的這一新催化路徑。鑑於此,團隊在構建具備豐富鈦空位的單層二氧化鈦納米片的基礎上,通過靜電吸附-錨定的策略實現了鉑在陽離子缺陷二氧化鈦納米片(Ti1-xO2)上的原子級嵌入分散(Pt1O1/Ti1-xO2),憑藉PtO4原子暈內部的電荷轉移,實現了高活性且結構穩定的Pt-OPt雙催化位點的一類新型電荷催化劑。

背景介紹

催化活性位點的概念由Taylor於1925年提出,迄今為止,對於活性位的深層次識別與調控一直是精準催化調控的重中之重。釐清催化位點的本徵特性及其作用機制一直是深入理解催化反應及構建新反應體系的必由之路。基於對催化劑固有特性的識別(晶格,電荷,軌道,自旋),通過對活性位電子結構的精準調控,是實現高效催化的一條重要的途徑。

研究出發點

在對原子暈效應的充分理解上,針對活性位的電荷層次的電子結構進行調控,實現了雙催化位點的精準構造。在此基礎上實現了高效且穩定的析氫性能。

圖文解析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圖1.雙位點催化劑合成策略路徑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圖2.雙位點催化劑的精細結構表徵(AFM,實驗及理論模擬STEM,實驗及理論模擬XAFS譜).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圖3。HER催化性能及穩定性;原位XAFS及原位紅外譜;理論計算示意圖


總結與展望

催化劑的精準調控,尤其是構建原子暈催化劑以將其拓展至電荷催化劑(charge catalysts)、軌道催化劑(orbital catalysts)以及自旋催化劑(spin catalysts),將是實現高效催化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電荷催化(charge catalysis)、軌道催化(orbital catalysis)以及自旋催化(spin catalysis)的更深層次的催化機制將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實現精準催化

作者介紹

王熙教授:現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導,兼任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副主任。2004年7月本科畢業於內蒙古大學材料化學專業;2007年7月碩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化學工程專業;2010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物理化學專業。2010年10月至至2015年9月,在日本國立物質材料所作JSPS博士後,後任ICYS研究員。研究領域王熙教授以能源催化為研究主線,從活性位解析出發,通過對催化模型的薛丁格方程求解,形成了指導活性位精準調控的「原子暈效應」理論新認知,將對「活性位」的認知從幾何結構層次推進到電子結構層次,並將其應用於能源催化。實現了矽碳鋰電負極50噸/年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合作1500噸/年的重整催化劑工業級試生產。發表了Chem. Soc. Rev.、Angew. Chem.、Adv. Mater.、Joule等SCI論文120篇;論文被引用8500餘次、H因子51. 應邀擔任iScience(Cell子刊)編委和《纖維素科學與技術》副主編,南方光源指導委員會委員等。憑藉原子暈效應(Atom-Realm Effect,AR)的提出,王熙教授入選「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青年化學家,代言「氬 Ar」元素。

課題組主頁:www.atomrealm.com

相關焦點

  • Ni/NiO雙組分界面上的高效鹼性析氫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電催化反應常為多步反應,中間物種在催化劑活性位點上的吸附-脫附平衡對反應的整體性能至關重要,而鹼性HER(鹼性條件下電催化析氫反應,指出雙組分活性位點的平衡設計是實現高效鹼性析氫的關鍵。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理論計算發現,催化吸附位點(S)與相連接的過渡金屬組成區域活性中心,首次提出區域電負性概念進行催化劑設計,選擇不同過渡金屬原子摻雜MoS2面形成不同局域結構,通過不同TM—S化學鍵特徵調控MoS2基面電荷轉移能力,實現析氫催化活性優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並得到國際審稿人積極評價。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方面獲進展
    設計低成本、高活性析氫催化劑高效制氫是建立氫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維層狀硫屬化合物MoS2具有製備簡單、結構穩定、催化活性可調的優勢,因此被視為非常有潛力的酸性電解水制氫催化劑。然而其高活性位點大部分限定在有限的邊界處(edge),如何實現MoS2面內(Basal Plane)位點活化是推動其實際應用的關鍵。
  • 化學所開發出新型高效電解水催化劑
    電催化析氧性能與其結晶度密切相關,並通過調控其結晶度,首次獲得了OER性能優異的新型硼酸鎳(II)析氧電催化劑(圖1)。其關鍵是如何有效降低電極上析氧反應(OER)和析氫反應(HER)的過電位,實現在低槽壓下的大電流產氫。因此,發展廉價、易製備的高效電解水催化劑備受關注。
  • 金屬型2H-TaS2的高效析氫
    二維金屬型2H-TaS2的規模製備及其高效氫析出效率
  • 華中科技大學夏寶玉教授團隊:基於微生物腐蝕構築高效析氧催化劑
    由化學腐蝕產生的鎳鐵產物和微生物代謝生成的鐵硫物種之間的協同作用解釋了增強的析氧活性。該方法將傳統的腐蝕工程與電化學能源有效地結合起來,為大規模的開發環境友好、性能更加優異的電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背景介紹氧析出反應(OER)在可再生能源如電解水和金屬-空氣電池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OER涉及多步質子/電子過程,其緩慢的動力學反應需要高效的電催化劑來促進
  • ...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2020-07-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氫
  • 電解水有了低成本高活性雙功能催化劑
    該研究工作為開發低成本、高活性的雙功能電解水催化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設計思路。        電解水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是如何降低陽極析氧反應(OER)和陰極析氫反應(HER)的過電位,實現在低電位下的大電流產氫,進而降低電能消耗與制氫成本。研究表明Ru、Ir、Pt等貴金屬及其氧化物具有最優異的析氫催化性能,但其價格昂貴、資源匱乏限制了這些材料的廣泛應用。
  • 華南理工崔志明:組分可調控的鎳基反鈣鈦礦氮化物高效析氫催化劑
    而要實現大規模電解水製備氫氣,則需要開發廉價、良好導電性、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的電催化析氫材料。在眾多廉價催化劑中,過渡金屬氮化物材料由於金屬中的d軌道電子與氮元素中的2p軌道電子未完全雜化而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而良好的導電性可確保電催化過程的電子傳導效率,這使得過渡金屬氮化物在電催化領域備受關注。
  • 南師大李亞飛:雙金屬位點催化劑,電還原 CO₂ 趁「勢」起飛
    通過電化學反應將 CO2 轉化為燃料分子或其它高附加值化學品,不僅可以實現 CO2 的有效回收利用、建立新的碳資源平衡體系,還可以大幅減少大氣中 CO2 的含量 。但是目前常用的基於過渡金屬構築的 CO2 電化學還原催化劑和反應體系仍然面臨著催化效率低、過電勢高、選擇性低等一系列科學問題。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研究表明,氮摻雜石墨(pyridinic與pyrrolic C)與硫化鉬同時作為析氫活性位點是HER的點催化活性位點。凝膠衍生物也有望作為Pt基析氫電催化劑的潛在替代品。由金屬EDTA螯合物-瓊脂糖複合水凝膠轉化得到的多孔N-C/過渡金屬化合物(氧化物、磷化物等,圖4c-e)。瓊脂糖水凝膠作為前驅體,提供了三維多級結構、高度交聯、高比表面積網絡。
  • 成均館大學開發高效持久的電催化劑 促進氫燃料生產
    由於水本身不能分解為氫和氧,因此需要通過高活性電催化劑來實現電化學氫水轉化過程。然而,由於析氧反應緩慢,傳統水電解法面臨著提高水分解反應效率的技術挑戰。採用貴金屬基氧化釕(RuO2)和氧化銥(IrO2)可以提高產氧率,但這些貴金屬催化劑價格昂貴,而且長期使用穩定性差。
  • 大連化物所實現界面釕中心高效催化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二氧化釕(RuO2)和石墨烯界面處的釕中心可以顯著提升RuO2基催化劑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中的活性和穩定性,該工作為設計和製備高效、穩定的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電解水有了低成本高活性雙功能催化劑可持續工作100小時
    該研究工作為開發低成本、高活性的雙功能電解水催化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設計思路。電解水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是如何降低陽極析氧反應(OER)和陰極析氫反應(HER)的過電位,實現在低電位下的大電流產氫,進而降低電能消耗與制氫成本。研究表明Ru、Ir、Pt等貴金屬及其氧化物具有最優異的析氫催化性能,但其價格昂貴、資源匱乏限制了這些材料的廣泛應用。
  •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製出可替代鉑的Co單原子析氫催化劑
    【消息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日,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崔小強教授、鄭偉濤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析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19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Single-atom cobalt array bound to distorted 1T MoS2 with ensemble effect for hydrogen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銀複合催化劑實現了端炔類化合物與二氧化碳反應高效生成羧酸,設計的催化劑表現出了優越的循環穩定性。近年來報導基於含銅配位聚合物、銀納米粒子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位點利用不夠充分、苛刻的反應條件、底物普適性差等。 基於二維材料的複合催化劑近來受到極大關注。這些催化劑的優點包括充分暴露的活性位點,增強的物質傳遞速率,更重要的是具有清晰的表界面。然而,特別是對於廉價易得的氧化石墨粉末,難以製備具有均一形貌可控的二維材料複合催化劑。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在溫和條件下催化製備不飽和羧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構築醯胺鍵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了端炔類化合物與二氧化碳反應高效生成羧酸,設計的催化劑表現出了優越的循環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atter上。
  • 上海科技大學章躍標課組:噻唑並噻唑基共價有機框架的光碟機動析氫
    共價有機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利用強的共價鍵將有機分子砌塊連結成二維或三維網絡結構的晶態多孔材料,可通過功能基元的選擇和連結方式的改變來調控吸光性能和電子能帶結構,以及構建載流子輸運通道而成為新型有機半導體光催化劑。
  • 研製出新型鹼性水還原電催化劑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研究團隊通過磷摻雜手段精準調控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二硒化鈷的相變,成功實現其從穩定的立方相到亞穩態正交相的相轉變,研製出在鹼性介質中具有類鉑析氫性能的高效水還原電催化劑,為從鹼性水中大規模製氫提供了廉價高效的催化電極材料。
  • :富含氧空位的新型BiVO4雙光陽極用於高效太陽能光解水
    為了在光解水-光伏串聯繫統中實現高的STH效率,要求前面的BiVO4光陽極在實現高的光電流密度的同時,具有好的透光性,以實現光透過BiVO4薄膜後激發其後的太陽能電池。BiVO4光陽極的實際光電流密度(Jp)主要取決於光吸收效率(ηabs)、電荷分離效率(ηsep),以及電荷輸運速率(ηtrans),即:Jp=Jmax×ηabs×ηsep×ηtr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