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Mater.:富含氧空位的新型BiVO4雙光陽極用於高效太陽能光解水

2020-12-05 騰訊網

  【引言】

  釩酸鉍(BiVO4)被認為是光電分解水制氫最有前景的光陽極材料之一。BiVO4的帶隙為2.4 eV,在AM 1.5 G的照度下(100 mW/cm2),可達到的理論光電流密度為7.5 mA/cm2,對應的太陽能到氫氣(STH)的效率為9.2%。雖然BiVO4的帶隙比光電分解水的理想帶隙2.0 eV略大,但它的導帶邊緣位置非常靠近H2析出電位,因此與許多其它光陽極材料相比,在低電勢區域,BiVO4具有更低的起始電勢和更高的光電流密度。

  鑑於這些優勢,BiVO4光陽極常被用在光解水-光伏串聯繫統上進行太陽能驅動的無偏壓水分解。為了在光解水-光伏串聯繫統中實現高的STH效率,要求前面的BiVO4光陽極在實現高的光電流密度的同時,具有好的透光性,以實現光透過BiVO4薄膜後激發其後的太陽能電池。BiVO4光陽極的實際光電流密度(Jp)主要取決於光吸收效率(ηabs)、電荷分離效率(ηsep),以及電荷輸運速率(ηtrans),即:Jp=Jmax×ηabs×ηsep×ηtrans。最近有研究顯示,當BiVO4與適宜的析氧催化劑複合時,在析氧反應過程中其電荷輸運效率(ηtrans)可接近最大值。

  然而,在光解水-光伏串聯繫統中,使透明的BiVO4光陽極實現高的光吸收效率和電荷分離效率(ηabs×ηsep)依舊極具挑戰性。這是因為光吸收效率(ηabs)和電荷分離效率(ηsep)是耦合影響的,即:較薄的BiVO4膜通常有較高的光吸收效率和較低的電荷分離效率,反之亦然。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BiVO4光陽極薄膜的透光性,同時保持高的光電流密度,在光解水-光伏串聯繫統中實現高的STH效率,仍然是具有挑戰性的。

  【成果簡介】

  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王連洲教授和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劉崗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一種通過電化學沉積及煅燒過程製備富含氧空位的高透明BiVO4光陽極的新方法。該BiVO4雙光電陽極由2片相同的透明BiVO4薄膜構成,具有極高的光電流密度,在1.23 V(vs. RHE)下達6.22 mA/cm2(照度AM 1.5 G),對應於高達83%的光吸收效率與電荷分離效率之積(ηabs×ηsep)。 通過沉積析氧催化劑FeOOH/NiOOH,BiVO4雙光陽極的光電流密度可達5.87 mA/cm2(1.23 V vs. RHE),光電分解水的ABPE效率可達2.2%(0.7 V vs. RHE,照度AM 1.5 G)。該工作中報導的光電催化效率是目前不使用敏化劑及貴金屬的BiVO4光陽極中最高的。該BiVO4雙光陽極在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合後,在無偏壓光電分解水實驗中實現了6.5%的STH效率。該研究通過引入氧空位提高電荷分離效率(ηsep),通過雙光陽極提高光吸收效率(ηabs)的策略,為設計用於無偏壓光電分解水的高效光電極提供了新路徑。相關研究成果以New BiVO4Dual Photoanodes with Enriched Oxygen Vacancies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Splitting為題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圖文導讀】

  圖一通過電化學沉積及煅燒過程製備的BiVO4

  光陽極的照片及其SEM圖像

  (a)BiVO4光陽極的照片

  (b)BVO-0.5h,BVO-1h,BVO-1.5h,以及BVO-2h的XRD譜圖

  (c)~(f)BVO-0.5h,BVO-1h,BVO-1.5h,以及BVO-2h的SEM圖像

  圖二光電催化性能表徵及氧空位的XPS表徵

  (a)BVO-1.5h,2-BVO-1.5h及BVO-S的J-V曲線

  (b)BVO-1.5h,2-BVO-1.5h及BVO-S在1.23 V(vs. RHE)下的IPCE曲線

  (c)BVO-1.5h,2-BVO-1.5h以及BVO-S的紫外-可見吸收曲線

  (d)BVO-1.5h和BVO-S的XPS O 1s圖譜對比

  圖三修飾FeOOH/NiOOH析氧催化劑後BiVO4

  光陽極的光電催化性能表徵

  (a)BVO-1.5h,BVO-1.5h/FeOOH/NiOOH及2-BVO-1.5h/FeOOH/NiOOH的J-V曲線

  (b)BVO-1.5h,BVO-1.5h/FeOOH/NiOOH及2-BVO-1.5h/FeOOH/NiOOH的ABPE曲線

  (c)2-BVO-1.5h/FeOOH/NiOOH的在1.23V (vs. RHE)及AM 1.5 G照度下的穩定性測試

  (d)1.23V (vs. RHE)及AM 1.5 G照度下,使用2-BVO-1.5h/FeOOH/NiOOH光陽極體系的H2及O2析出量隨時間的變化

  圖四BiVO4雙光陽極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串聯

  體系(PEC-PSC)的構築及其光電催化性能

  評價

  (a)BiVO4雙光陽極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串聯體系示意圖

  (b)AM 1.5 G照度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I),體系中位於2-BVO-FeOOH/NiOOH之後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II),以及2-BVO-FeOOH/NiOOH電極(III)的J-V曲線

  (c)非輔助條件下(0 V vs. Pt對電極)體系分解水的穩定性

  【小結】

  該研究報導了一種通過電化學沉積和熱處理製備富含氧空位BiVO4膜的簡易方法。在沉積FeOOH/NiOOH析氧催化劑後,該光陽極在1.23 V vs. RHE下顯示了極高的光電流密度(5.13 mA/cm2)。當前後布置2片相同的該光陽極時,400-520 nm範圍內的光吸收增強,在1.23 V vs. RHE條件下光電流密度提高到5.87 mA/cm2,相當於6.5%的STH效率。該研究對於發展簡便、低成本的BiVO4膜以實現高效、穩定的無偏壓光解水指明了方向。

  文獻連結:New BiVO4Dual Photoanodes with Enriched Oxygen Vacancies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Splitting(Adv. Mater. 2018, DOI: 10.1002/adma.201800486)

  【通訊作者簡介】

  劉崗,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榮譽教授,一直致力於太陽能轉換用光催化材料的研究。2003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材料物理專業,2009年在中科院金屬所獲材料學博士學位。在Advanced Materials、JACS、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10餘篇,所發表論文被SCI引用一萬三千餘次(h因子48),申請專利25項(10項獲授權)。曾獲得包括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十餘項學術獎勵與榮譽,是國家「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和第三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學者基金等人才項目的獲得者。

  王連洲,現為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化工學院教授,納米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亞生物工程與納米科技研究所(AIBN)兼職課題組長。主要從事功能納米材料和納米器件研發及其在清潔能源轉換領域的應用研究, 包括納米光催化材料,新一代太陽能電池,及新型充電電池等。在諸多國際期刊包括Chem Rev. Chem. Soc. Rev., Adv. Mater., J. Am.Chem. Soc, Angew. Chem. 等發表論文220餘篇,專著章節9部,申請專利12項。近年作為主要負責人先後承擔了澳大利亞基金委、澳洲科學院、澳洲協同創新中心,昆士蘭州政府以及工業界等30餘項競爭性研究項目,總金額超1600萬澳元。擔任《科學通報》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及Journal of Nanoparticles Research等國際期刊副主編。獲得澳洲基金委女王伊莉莎白學者(2006)及未來學者(2012)稱號,昆士蘭大學研究優秀獎(2008),澳洲Scopus尋找科技新星獎(2011),目前擔任澳洲基金委專家組大評委,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新人組周偉編譯,趙飛龍審核,點我加入材料人編輯部。

相關焦點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Adv. Mater:氧空位缺陷助力BiVO4體相電子...
    新型光電極半導體材料的研究是提高光電化學分解水太陽能-氫氣轉換效率的關鍵。BiVO4由於具有較小的帶隙、合適的導價帶位置和優異的光電穩定性,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優異的光電化學分解水光陽極材料。但由於BiVO4具有較小的載流子遷移率和較短的空穴擴散距離,導致大量的光生電子空穴載流子在未達到BiVO4表面前,在體相中發生嚴重的複合損失,造成其光電流密度較低。
  • 王連洲AM:原位合成具有氧空位的平面BiVO4陽極促進電荷分離
    BiVO4作為PEC水分解一種有前途的光催化劑,但是純的BiVO4材料PEC效率還是非常低,創造出氧空位這樣的缺陷被認為是一種改善BiVO4有用的方法,昆士蘭大學的王連洲教授團隊通過一個簡單的硫氧化工藝合成出了具有氧空位的BiVO4膜,將其作為光陽極,極大的提高了光生載流子的數量和光電壓,BiVO4光電陽極中產生了創紀錄的98.2%的電荷分離效率。
  • 科學網—製備出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化桂課題組在太陽能光解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製備出一種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
  • 華東理工大學製備出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化桂課題組在太陽能光解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製備出一種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
  • AEnM:原位氧空位——助力氮氣光固定
    該過程的能耗極高,應用於Haber-B sch過程的能耗佔全球人類生產生活總能耗的約1.4%。在室溫常壓下通過光催化實現氮氣到氨的轉化是固氮的新路徑,受到了眾多課題組的廣泛關注。氧空位由於具有局域電子,是吸附和活化小分子的優異活性中心。雖然氧空位是優異的氮氣光固定活性位點,但是易被反應體系中的水或者氧氣的氧原子填充,從而逐漸失去反應活性。
  • 我院張輝教授團隊:一維WO3/BiVO4異質結光陽極用於高效的光電化學水分裂
    在用於PEC水分離的半導體材料家族中,WO3因其低成本、無毒、良好的載流子輸運性能和良好的電化學穩定性而被稱為最具吸引力的光陽極材料之一。但WO3的可見光響應弱(小於460 nm)、孔穴擴散長度短、光子吸收係數低,大大限制了其光轉換效率,將WO3與另一種合適的半導體耦合構建異質結被廣泛用於這種缺陷的緩解。BiVO4是與WO3構建異質結光陽極進行高效的光電化學裂解水的理想選擇。
  • 聚合物輔助在焦磷酸鈦中可控引入氧空位並用於鈉/鉀離子電池負極
    引入氧空位是一種有效提升電極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策略,氧空位可以增加材料內部活性位,加速離子傳輸,延緩結構轉變以及減少離子嵌入的能壘,但是氧空位的形成大都需要嚴苛的還原環境、昂貴的設備等,如何簡單、高效且可控地構築氧空位是目前電極材料合成領域中一大挑戰。
  • 華東理工大學製備出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
    光解水材料的吸光範圍是太陽能轉換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目前已報導的單一半導體光解水材料的吸光範圍在600納米左右。進一步拓寬光解水材料的吸光範圍是該研究領域的一大挑戰。在這項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基於金屬性光解水材料依靠帶內躍遷來產生電子空穴對這一特點,利用鎢酸銨和鹽酸溶液合成反應中間體鎢酸,通過在氨氣環境下通過固相燒結的方法可控制備出一種分解純水響應波長達765納米的金屬性光催化材料氮化鎢。並通過導電率和電化學阻抗等測試,證明了合成的氮化鎢具有金屬性。
  • ...結構的超細多孔氮化碳束同時實現太陽能光解水和選擇性苯甲醇氧化
    具有可調能帶結構的超細多孔氮化碳束同時實現太陽能光解水和選擇性苯甲醇氧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6:26:44 黑龍江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的付宏剛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獲得了一種具有可調能帶結構的超細多孔氮化碳束
  • 新技術之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
    科學家們發現了以光催化材料為「媒介」,能利用太陽能把水裂解為燃料電池所必需的氧和氫,科學家稱這種僅用陽光和水生產出氫和氧的技術為「人類的理想技術之一」。   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的研究現狀   技術研究的關鍵主要集成電路中在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方面,光催化材料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光催化材料裂解水效率較高;(3)光催化材料最好要可能利用太陽所有波段中的能量。
  •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採用摻雜氧誘導策略構築的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  為此,研究人員通過摻雜氧誘導的策略,成功合成了具有豐富表面磷空位的氧摻雜磷化亞銅納米片(圖a)。電化學實驗表明:在-0.3 V(相較於標準氫電極)條件下,其合成氨產率為28.12 μg h-1 cm-2(圖b),法拉第效率為17.5%,該性能約為純磷化亞銅催化劑的3.4倍。
  • 合肥研究院在富含氧空位的Ru/CeO2敏感材料的構築及...
    合肥研究院在富含氧空位的Ru/CeO2敏感材料的構築及增強電分析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實驗結果表明,通過煅燒處理可以使氧空位被引入到CeO2納米立方體表面,且不同溫度煅燒後CeO2納米立方體表面所含氧空位濃度不同。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揭示氧空位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的構效關係
    如何利用氧空位、構建具有不同氧空位特性的催化劑來調變和控制反應物分子的吸附活化、解離,從而獲得優異的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複合氧化物(MnOx/Fe3O4)中MnOx上的氧空位可以通過氧溢流接受Fe3O4上的氧原子,從而提升Fe3O4的還原和碳化。此外,在費託反應過程中,MnOx/χ-Fe2C5上的氧空位也可促進CO的解離,從而影響催化劑表面中間物種C*的濃度和碳鏈增長(Catal. Sci. Technol., 2018, 8: 1953-1970)。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揭示氧空位與CO2催化加氫構效關係
    研究發現複合氧化物(MnOx/Fe3O4)中MnOx上的氧空位可以通過氧溢流接受Fe3O4上的氧原子,從而提升Fe3O4的還原和碳化。溫室氣體CO2的高效活化與轉化制高價值的燃料和化學品對解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 : 等離子體增強TiO2光電極表面氧空位增強光...
    近期的研究表明,氧化物半導體表面氧空位(Ovac)對於N2吸附和活化具有很大的潛力。而傳統的引入氧空位的方法如H2焙燒同樣會在氧化物體相引入空位,進而引入體相缺陷,導致載流子的複合,降低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薄膜阻變效應中氧空位作用研究獲進展
    (a)-(c)為10 Pa、5×10-2 Pa、5×10-4 Pa氧壓下製備的LMO/SNTO界面。[001]方向的環形明場像(ABF)其中黑色襯度代表原子,顏色最深為La原子,其次為Mn原子,最淺為O原子。(d)-(f)為垂直方向的Mn-O鏈的線掃描結果,對應(a)-(c)中黃色區域,紅色小球代表O原子,顏色深與淺代表氧空位含量的少與多,藍色小球代表Mn原子。
  • 「測試狗」光催化研究少不了:昆士蘭大學王連洲教授研究成果精選
    相比純g-C3N4納米片,CNS含量為10 %的Co3O4/CNS異質結在CO合成效率和CH4產率方面分別提高了11.5(13.31 μmol·g-1·h-1)和6.4倍(3.17 μmol·g-1·h-1)。此外,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都表明氧空位會在界面處自發形成,氧空位不僅能夠充當界面電荷複合中心,驅使定向界面電荷傳輸,而且會提升對CO2分子的吸附能力,並將其活化。
  • B Environ: 錫酸鉍引入氧空位光催化促進CO2轉化
    日前,針對光催化還原CO2高能壘、低效率和選擇性差的難題,南洋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江蘇大學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在錫酸鉍上引入氧空位,顯著提高了CO2的轉化。儘管促進CO2的光還原活性已取得顯著進展,但是在水性條件下不存在助催化劑和有機清除劑的情況下,仍需要做出大量努力來開發具有所需性能的非貴金屬光催化劑。 通過表面活性劑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輔助水熱法一步製備了超小型Bi2Sn2O7納米顆粒。由於低鍵能和長鍵長導致高能表面上的Bi-O和Sn-O鍵斷裂,引起大量的表面氧空位。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氧空位可以有效地激活CO2分子。
  • 泡沫鎳上生長的Co3O4納米線高性能整體式催化劑用於甲醛氧化
    目前已經發展了許多去除VOCs的技術,如吸附法、光催化氧化法、等離子體降解法、熱燃燒法和催化氧化法。催化氧化技術已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有前景的VOCs控制技術,其中高性能催化劑的開發和大規模應用是重中之重。因此,合理設計和高效製備實用的VOCs去除催化劑是十分必要的。一般來說,用於VOCs催化氧化的催化劑可分為貴金屬催化劑和非貴金屬催化劑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