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洲AM:原位合成具有氧空位的平面BiVO4陽極促進電荷分離

2020-08-28 光催化前沿

光電化學(PEC)分解水技術被認為是一種十分有前途的技術,開發出新的半導體光催化材料是實現太陽能到氫能高轉化效率的關鍵。儘管大多數寬禁帶的半導體通過試驗調節可以增強光吸收性能,但是PEC效率依然非常低。BiVO4具有合適的禁帶寬度(2.4eV),而且在水中有傑出的穩定性。BiVO4作為PEC水分解一種有前途的光催化劑,但是純的BiVO4材料PEC效率還是非常低,創造出氧空位這樣的缺陷被認為是一種改善BiVO4有用的方法,昆士蘭大學的王連洲教授團隊通過一個簡單的硫氧化工藝合成出了具有氧空位的BiVO4膜,將其作為光陽極,極大的提高了光生載流子的數量和光電壓,BiVO4光電陽極中產生了創紀錄的98.2%的電荷分離效率。負載NiFeOx作為析氧助催化劑時,穩定的光電流密度為5.54 mA cm-2在模擬太陽光 1.5 G強度照明下,相對於可逆氫電極(RHE)在1.23 V時可獲得最大電離。值得注意的是,將雙光陽極配置進一步提高,獲得了高達6.24 mA cm-2的光電流密度,實現了出色的2.76%的施加偏置光子-電流效率。


A.BiVO4合成示意圖;B-E製備不同BiVO4材料的SEM圖和XRD圖。

為了製備高性能的BiVO4光電陽極,已開發出了兩種類型的BP‐xM薄膜熱反應路線,即一步和兩步煅燒工藝,如圖A所示。對於一步煅燒過程(圖1a-1),將所製備的BP-xM膜與乙醯丙酮氧釩(VO(C5H7O2)2)和過量的V2直接熱反應。為了優化膜厚,使用Bi3+濃度分別為0.4、0.6、0.8和1.0 m的前體溶液製備BP‐xM膜。所有得到的BP- xM膜表現出非常相似的形貌,由許多隨機分布的直徑約20 nm的納米棒組成。較高濃度的前驅體溶液會導致較高的膜厚。轉換後的一步式BVO‐xM-500薄膜由平均尺寸為200 nm的不規則納米粒子組成,並且可以觀察到納米粒子之間的間隙約為100 nm(圖c)。如圖1D所示,第一步的煅燒溫度會影響形貌。當BP-0.6M膜在400°C下煅燒時,所獲得的BO-0.6M-400膜,煅燒溫度升高導致晶體生長。


a.0.2 m Na2SO3的1m硼酸鹽緩衝電解液光電流密度與電位的關係;b.光電流密度;c.ABPE曲線;d.i-t曲線

在存在0.2 m Na2SO3的情況下,兩步BiVO4膜在1.23 V電壓下相對於RHE 表現出顯著的光電流密度6.01 mA cm-2,是其一步BiVO4的1.24倍對應物(圖a)。在1 m硼酸鹽緩衝電解液中測量了膜的PEC水分解性能。如圖2b所示,在AM 1.5 G光照下,相對於RHE,裸露的一步BiVO4和兩步BiVO4膜在1.23 V時僅表現出1.03和1.75 mA cm -2的光電流密度。沉積NiFeOx層之後,光電流密度顯著提高到5.54 mA cm-2。如圖2c所示,單步BiVO4和兩步BiVO4薄膜的ABPE值分別約為0.15%和0.24%,而兩步BiVO4/NiFeOx的 ABPE值與RHE相比,薄膜在0.67 eV時可顯著提高至1.85%。令人鼓舞的是,由兩塊堆疊的兩部的BiVO4/NiFeO x膜組成的雙光陽極配置在1.23 V電壓下相對於RHE在AM 1.5 G照明下表現出顯著的光電流密度6.24 mA cm-2,提供了高達2.76%的ABPE,這是基於BiVO4的光陽極所報告的最佳性能之一。此外,兩步式BiVO4/ NiFeOx膜表現出非常穩定的光電流密度,約≈5.5 mA cm -2在1.23 V電壓下相對於RHE在AM 1.5 G下連續照明20 h,然後在黑暗中間隔5 h(定義為1個周期)。在4個循環之後,沒有觀察到光電流密度的明顯衰減(圖2d)。


a.紫外漫反射圖;b.IPCE曲線;c.EIS曲線;d.對應電位

如圖a所示,所有薄膜在≈510nm處都顯示出光吸收邊緣,對應於約2.5 eV的帶隙(圖3a中的插圖)。沉積NiFeOx層後,兩步BiVO4/NiFeOx與兩步BiVO4相比,顯示出非常相似的光吸收邊緣和帶隙,表明表面NiFeOx層沒有明顯影響BiVO4膜的光吸收性能。為了了解太陽到電流的轉換特性,收集了一步式BiVO4,兩步式BiVO4和兩步式BiVO4/NiFeOx薄膜的入射光子對電流轉換效率(IPCE)曲線在1.23 V 的1 m硼酸鹽緩衝電解液中,相對於AM 1.5 G照射下的RHE。為了了解OER期間的界面動力學,在AM 1.5 G照明下,在開路電勢下測量了一步BiVO4,兩步BiVO4和兩步BiVO4/ NiFeOx的電化學阻抗譜(EIS)曲線。如圖3c所示,所有三張影片均顯示出一條僅由一個半圓組成的典型EIS曲線,表明只有一個時間常數。

總之,報導了簡單硫氧化工藝製造平面BiVO4膜與原位形成的氧空位,從而實現了顯著提高分離效率到98.2%。在沉積超薄的NiFeOx層作為有效的OEC來促進表面電荷轉移之後,BiVO4/ NiFeOx光電陽極在1.23 V時相對於RHE在AM 1.5 G照射下表現出5.54 mA cm-2的高光電流密度。此外,在95h的光照下,每20h間隔5h,沒有觀察到明顯的衰減,這歸因於優良的NiFeOx OEC層,該層可以有效地從BiVO4捕獲光生空穴。用於水的氧化反應。通過堆疊兩塊BiVO4 / NiFeO x膜以形成雙光陽極結構,可實現6.24 mA cm-2的顯著光電流密度和2.76%的高ABPE。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1385

相關焦點

  • Mater:氧空位缺陷助力BiVO4體相電子...
    BiVO4由於具有較小的帶隙、合適的導價帶位置和優異的光電穩定性,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優異的光電化學分解水光陽極材料。但由於BiVO4具有較小的載流子遷移率和較短的空穴擴散距離,導致大量的光生電子空穴載流子在未達到BiVO4表面前,在體相中發生嚴重的複合損失,造成其光電流密度較低。氧空位缺陷可提高BiVO4多數載流子的濃度,並形成光致電荷陷阱,可促進電子空穴的分離。
  • :富含氧空位的新型BiVO4雙光陽極用於高效太陽能光解水
    為了在光解水-光伏串聯繫統中實現高的STH效率,要求前面的BiVO4光陽極在實現高的光電流密度的同時,具有好的透光性,以實現光透過BiVO4薄膜後激發其後的太陽能電池。BiVO4光陽極的實際光電流密度(Jp)主要取決於光吸收效率(ηabs)、電荷分離效率(ηsep),以及電荷輸運速率(ηtrans),即:Jp=Jmax×ηabs×ηsep×ηtrans。
  • AEnM:原位氧空位——助力氮氣光固定
    該過程的能耗極高,應用於Haber-B sch過程的能耗佔全球人類生產生活總能耗的約1.4%。在室溫常壓下通過光催化實現氮氣到氨的轉化是固氮的新路徑,受到了眾多課題組的廣泛關注。氧空位由於具有局域電子,是吸附和活化小分子的優異活性中心。雖然氧空位是優異的氮氣光固定活性位點,但是易被反應體系中的水或者氧氣的氧原子填充,從而逐漸失去反應活性。
  • B Environ: 錫酸鉍引入氧空位光催化促進CO2轉化
    日前,針對光催化還原CO2高能壘、低效率和選擇性差的難題,南洋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江蘇大學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在錫酸鉍上引入氧空位,顯著提高了CO2的轉化。儘管促進CO2的光還原活性已取得顯著進展,但是在水性條件下不存在助催化劑和有機清除劑的情況下,仍需要做出大量努力來開發具有所需性能的非貴金屬光催化劑。 通過表面活性劑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輔助水熱法一步製備了超小型Bi2Sn2O7納米顆粒。由於低鍵能和長鍵長導致高能表面上的Bi-O和Sn-O鍵斷裂,引起大量的表面氧空位。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氧空位可以有效地激活CO2分子。
  • 鋰化誘導Co3O4產生空位提升法拉第電容
    最近研究表明,氧空位調控是優化材料的電子結構、改善活性位點數量並提高電化學性能的高效手段。但是,常見的化學還原、高溫煅燒以及等離子刻蝕等策略卻存在高能耗和可控性低等問題。目前,對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進行可控且高效的氧空位調控,以進一步開發其儲能性能,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
  • CCS Chemistry | 硫空位促進硝基芳烴電催化轉移氫化,脆弱基團芳胺...
    天津大學張兵課題組以水為氫源,利用硫空位優先選擇性地吸附硝基的氧原子,降低硝基還原成胺的過電位,同時促進水的吸附與還原,產生吸附態氫原子。在低電位下實現了硝基芳烴的選擇性電催化轉移氫化,為脆弱基團功能化的芳胺的選擇性合成提供了一條綠色、安全、高效、可控的方法。
  • 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原位製備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團隊進展
    其中,鈣鈦礦型氧氮化物,如SrTaO2N、BaTaO2N等,具有適用於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的能級結構,是一類極具應用潛力的光電極材料。然而,構建高效的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光電極難度較大,主要受制於其較為苛刻的製備條件以及合適導電襯底的缺乏。目前鈣鈦礦型氧氮化物光電極的製備主要基於電泳沉積法或顆粒轉移法將預先製得的氧氮化物顆粒轉移到導電襯底上形成顆粒組裝膜。
  • 調控鐵電極化促進電荷分離和轉移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氧化水
    鐵電材料雖然有自發極化場,具有電荷分離的性質,但是大多數鐵電材料基本上處於絕緣或類絕緣狀態,不能發揮其電荷分離作用。從光電催化結果來看,鐵電材料光生電流密度都很低,基本上是微安培或毫安級,這極大限制了鐵電材料用於光電催化的研究。本工作的作者在前期BiFeO(BFO)電極光電催化氧化水的研究中發現BFO鐵電電極材料之所以光電流密度低,主要是因為光生電荷在疇壁和晶粒之間複合的結果。
  • 調控BaTiO3納米帶氧空位優化機械力驅動的壓電催化性能
    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氧空位的引入可以增強BaTiO3納米帶表面對氧分子吸附和活化,進而提高其壓電催化降解汙染物的性能。然而,氧空位的引入導致BaTiO3納米帶的壓電響應能力的下降,使得合適的氧空位濃度對於優化壓電催化性能也是非常關鍵的。
  • 上矽所《Angew》VIP論文:製備出一種微晶玻璃析氧電催化劑
    合理設計和優化電催化劑的微觀結構及組成,構建雙相納米複合材料,為提高OER性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原位表徵技術和理論計算相結合,有望進一步揭示OER的催化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王家成課題組製備出一種具有結晶-非晶雙相結構的微晶玻璃(Ni1.5Sn@triMPO4),並用於電催化OER。
  • 聚合物輔助在焦磷酸鈦中可控引入氧空位並用於鈉/鉀離子電池負極
    引入氧空位是一種有效提升電極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策略,氧空位可以增加材料內部活性位,加速離子傳輸,延緩結構轉變以及減少離子嵌入的能壘,但是氧空位的形成大都需要嚴苛的還原環境、昂貴的設備等,如何簡單、高效且可控地構築氧空位是目前電極材料合成領域中一大挑戰。
  • 吳勁松等ACS Nano:LiCoO2正極中的高壓循環誘導的熱脆弱性:氧空位遷移驅動的陽離子損失和氧釋放
    有鑑於此,武漢理工大學吳勁松教授,Congli Sun,上海大學趙康寧報導了通過氧空位促進陽離子遷移和還原,發現了LiCoO2中不同的降解途徑。該過程留下了配位不足的O,這會導致氧氣釋放,而大多數缺陷區域的結構完整性得以保留。由於陽離子遷移的動力學控制,該氧釋放機理可以稱為表面降解。
  • 石墨烯納米纖維作為具有增強鋰存儲性能的高耐久性嵌鋰陽極
    :電紡Fe2TiO5-TiO2@石墨烯納米纖維作為具有增強鋰存儲性能的高耐久性嵌鋰陽極DOI:10.1002/ente.202000215鈦酸鐵作為用於電化學能量存儲和轉化的潛在陽極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氧空位氧化鎢作鋰電池負極材料優勢
    過渡金屬氧空位氧化鎢粉體之所以能很好地參與新一代鋰電池負極材料的製備,是因為其晶體結構較為獨特,而具備較強導電能力的原因。相對於目前商業化的儲能電池來說,含有氧空位氧化鎢材料的蓄電池擁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如新能源汽車、電動工具、航天航空航海等領域。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揭示氧空位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的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氧空位氧化鎢作鋰電池負極材料優勢
    過渡金屬氧空位氧化鎢粉體之所以能很好地參與新一代鋰電池負極材料的製備,是因為其晶體結構較為獨特,而具備較強導電能力的原因。相對於目前商業化的儲能電池來說,含有氧空位氧化鎢材料的蓄電池擁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如新能源汽車、電動工具、航天航空航海等領域。△紫色氧化鎢圖片氧空位氧化鎢作鋰電池負極材料有哪些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