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鐵電極化促進電荷分離和轉移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氧化水

2020-10-26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Jafar Hussain Shah

通訊作者:Hongxian Han and Weijin Hu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

論文DOI:10.1002/smll.202003361


全文速覽

利用鐵電材料的自發極化來實現電荷的高效分離和轉移是太陽能光催化研究中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鐵電材料雖然有自發極化場,具有電荷分離的性質,但是大多數鐵電材料基本上處於絕緣或類絕緣狀態,不能發揮其電荷分離作用。從光電催化結果來看,鐵電材料光生電流密度都很低,基本上是微安培或毫安級,這極大限制了鐵電材料用於光電催化的研究。本工作的作者在前期BiFeO(BFO)電極光電催化氧化水的研究中發現BFO鐵電電極材料之所以光電流密度低,主要是因為光生電荷在疇壁和晶粒之間複合的結果。這就提出一個新的課題,納米粒子光催化反應中 ,納米粒子是獨立分散的,而且在每個納米粒子中所含有的鐵電疇數相比電極材料體系應該呈現幾何數量級減少,這是否就可以極大避免光生電荷在電極材料中發生的疇壁和晶粒間的複合呢?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本工作中,作者製備了高結晶度的BiFeO(BFO)納米顆粒,並在其表面負載了高功函的RuO助催化劑研究光催化水氧化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RuO/BFO異質結能有效增強固有的鐵電極化,提高電荷分離和轉移的表面光電壓,實現高效的光催化水氧化,在560 nm處的量子效率達到5.36%,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鐵電材料最高可見光光催化氧化水活性。這項工作表明,與薄膜鐵電材料光電催化中只能獲得低光電流密度不同,在鐵電納米粒子光催化體系中,可以通過適當的助催化劑負載來調節鐵電材料的自發極化,增強光生電荷的有效分離和轉移,從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活性。


背景介紹

電荷分離和轉移(CST)是太陽能-化學能轉化的關鍵步驟。近年來,由於鐵電材料的自發極化可用於實現有效的CST,引起了人們對鐵電材料用於光催化的高度重視。然而,在基於薄膜的鐵電器件中通常觀察到相對較低的光電流密度,鐵電材料自發極化場的優勢無法實現。基於此,本文作者用水熱法合成了單相 BFO 納米粒子,通過負載RuO水氧化助催化劑進行光催化水氧化研究。結果表明,擔載適當的助催化劑,對於利用鐵電自發極化的優勢來實現高效的CST,從而提高顆粒狀鐵電光催化劑的光催化活性至關重要。


本文亮點

這項工作表明,可以通過使用適當的助催化劑調節鐵電材料的自發極化,增強顆粒狀鐵電半導體材料中的光生電荷的有效分離和轉移,從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活性,這與同樣的鐵電材料在光電催化中光電流密度低形成極大的反差。


圖文解析

▲ 圖1. XRD、帶隙研究和光催化活性結果


● 圖1a:合成的BFO的X射線衍射圖表明合成的BFO具有高結晶度。

● 圖1b和1c:漫反射紫外-可見光譜顯示BFO具有出色的可見光吸收特性,帶隙為2.06 eV(圖1b的插圖),這與DFT從總DOS計算得出的帶隙一致,為2.05 eV。

● 圖1d:Mott-Schottky圖顯示,BFO是p型半導體,相對於NHE的電勢為1.45 V,價帶估計為1.75 V vs. NHE(pH = 6.5),在可見光照射下對OER有利。

● 圖1e:顆粒狀BFO顯示出66μmol h-1 g-1的固有光催化OER活性,負載RuO2後的活性提高了近10倍。優化RuO2的負載量,使RuO2 / BFO的比例為0.5 wt%至3 wt%,其中2 wt%的RuO2負載的RuO2 / BFO顯示出最佳的光催化OER,達到684μmol h-1 g-1,與560 nm處的AQE高達5.36%。

● 圖1f:光催化OER速率在6小時的反應時間內穩定增加,甚至在14小時的反應中幾乎呈線性增加。


▲ 圖2. 形貌和成分研究


● 圖2:BFO和RuO2 / BFO的形貌顯示出高度結晶的光滑表面,其粒徑範圍為350-400 nm(圖2a),光沉積RuO2的粒徑約為30-40 nm(圖2b)。RuO2 / BFO的EDX元素圖譜(圖2c-f)表明樣品中存在Bi,Fe,O和Ru元素,BFO和RuO2 / BFO的EDX光譜進一步證實了它們的均勻分布。


▲ 圖3. BFO和RuO2/BFO的XPS分析


● 圖3:XPS分析表明,在加入RuO2之前和之後,Bi 4f和Fe 2p均未觀察到明顯變化(圖3(b-c))。 但是,在負載RuO2後(圖3e),O 1s的峰分裂為兩個峰:一個類似於負載RuO2之前的529 eV的峰可能歸因於FeO6八面體中的Fe-O,出現在531 eV的較高結合能上的峰,合理地分配給了RuO2 的O 1s。 圖3(f)顯示了Ru 3d 的XPS譜圖,其中兩個峰287.8 eV和284.6 eV,是Ru4+引起的,表明Ru主要是以RuO2形式存在。


▲ 圖4. 鐵電和壓電研究

● 圖4:圖4a顯示了顆粒BFO的PE磁滯回線,該回磁顯示出高洩漏電流,而RuO2 /BFO在10 V下顯示低得多的洩漏電流,低至〜10-7 A,這允許在高達160交流電的情況下研究極化環路(圖4b)。 殘餘極化隨施加的交流電壓而增加,儘管它小於塊狀多晶BFO的典型值〜1.5-12μCcm-2。 但是,RuO2/BFO中的可分辨殘餘極化和比純BFO中低的漏電流表明,RuO2/BFO中的鐵電性能受RuO2助催化劑負載的影響而增強。圖4d和圖4e分別顯示了在純BFO和RuO2 /BFO的諧振頻率附近的強壓電諧振峰,圖4f顯示了兩個樣品的d33值為 32 和 18 pm/V。 這些值與基於體相和薄膜的BFO的值相當,表明由顆粒樣品構成的兩種顆粒均具有良好的壓電性能。


▲ 圖5. 可開關二極體和SPV的研究


● 圖5a示出了以Ag作為RuO2/BFO顆粒上的金屬電極的金屬-鐵電-金屬型電容器器件的示意圖。圖5b顯示了在40 V範圍內測得的Ag / RuO2 / BFO / Ag器件的IV曲線。具有明顯滯後的IV曲線顯示了10V以上的電阻開關行為。和 RuO2之間的電壓感應電荷遷移應更有可能是控制觀測二極體整流效應的主導因素,因為RuO2/BFO異質結可能會產生偶極子電位。BFO 和 RuO2/BFO單納米粒子的表面光電壓(SPV)研究(圖5c)表明,RuO2/BFO的SPV值比純BFO 納米粒子高出近3倍。

● 圖5d所示,兩個驅動力的協同作用是RuO2 / BFO異質結構中發生有效CST的原因:(a)BFO的內部鐵電自發極化場用於一次電荷分離,以及(b)界面內置電在RuO2 / BFO界面產生的電場,在調節極化電荷以更有效地分離和轉移光生電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RuO2 / BFO異質結在調節鐵電BFO中RuO2助催化劑對水氧化的主要光生電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結與展望

RuO/BFO之所以表現出高效光催化水氧化活性,主要是在鐵電材料的納米粒子體系中,晶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納米粒子中的有限疇壁數大大降低,BFO的鐵電自發極化場電荷分離得以發揮作用;負載高功函的RuO助催化劑構建的異質結產生界面內建電場,進一步對鐵電極化調節,從而促進光生電荷在BFO和RuO之間的分離和轉移。同樣的鐵電材料,其納米粒子的行為和膜電極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納米粒子體系中體現比較好的光催化活性,主要是因為疇壁和晶粒之間的光生電荷複合減少。因此,未來的鐵電材料的工作,應該注重材料的合成,製備單疇的鐵電材料或者超晶格結構材料,以期利用鐵電材料的自發極化場實現光生電荷的高效分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研究員李仁貴等與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閆建昌團隊合作,在人工光合成體系光生電荷分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極性誘導的表面電場有效促進了光生電荷的空間分離,並大幅提升光催化全分解水的活性。  除了晶體形貌和晶面可以被用來調控光生電荷分離外,對於大多數半導體材料來說,表面極性特徵是一個極為普遍和常見的材料本徵性質,然而,對於半導體材料本徵極性的理性設計與調控及其對光生電荷分離的影響仍然不清楚。
  • 表面氧缺陷和氟共修飾TiO2-x納米晶促進光催化固氮活性
    在催化劑表面引入氧缺陷,增強催化劑對N2分子的化學吸附、電荷分離和電子轉移。通過LSV和巴德電荷差表明光生電子從催化劑有效轉移到表面吸附N2,同時PL、EIS和瞬態光電流證實了高效的電荷分離效率傳統的光催化普遍存在光吸收窄、電荷分離差、表面反應速率不足等問題,同時,光催化固氮反應發生在固相液三相界面(固體催化劑、液態水和氮氣),由於氮氣在水中的溶解度低,所以提高光催化固氮反應中氮氣的供應量是一個關鍵問題。
  • 《JACS》鈷共價連接介孔C3N4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
    由於光催化技術可以直接利用可持續的太陽能將大氣中的CO2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含碳燃料,因此它是同時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但通過可見光碟機動實現具有高選擇性和耐久性二氧化碳轉化仍然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特別是考慮到如何利用地球豐富的元素在未來實現這一大規模應用。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TiO2光催化可利用潔淨的太陽光碟機動反應,利用環境友好的分子氧為氧化劑,是消除這類汙染物最有應用前景的方法之一。TiO2耐腐蝕,光、熱和化學穩定性好,是目前最好的光催化體系。但TiO2隻能利用紫外光(約佔太陽光5%),由於佔太陽光主要部分的可見光的激發能較低,從傳統半導體光催化的帶-帶激發原理上很難實現同時滿足導帶電子活化氧和價帶空穴氧化水或汙染物兩個必需條件的可見光反應。
  •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同時也通過針對模型催化劑的電荷層次的精準調控研究進而完善電荷催化的這一新催化路徑。鑑於此,團隊在構建具備豐富鈦空位的單層二氧化鈦納米片的基礎上,通過靜電吸附-錨定的策略實現了鉑在陽離子缺陷二氧化鈦納米片(Ti1-xO2)上的原子級嵌入分散(Pt1O1/Ti1-xO2),憑藉PtO4原子暈內部的電荷轉移,實現了高活性且結構穩定的Pt-OPt雙催化位點的一類新型電荷催化劑。
  • 中國科大等基於自旋態精細調控實現高效電解水催化產氧
    優化過渡金屬氧化物的催化性能實現高效電解水,是當前能源化學領域的一個研究難點;調控電子強關聯過渡金屬氧化物的自旋態,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經典課題。當二者相遇,是否會碰出「火花」?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仕明課題組、曾傑課題組與南開大學胡振芃課題組密切合作,在鈣鈦礦鈷氧化物中為它們創造了相遇機會並成功捕獲到它們碰撞出的「火花」。
  • 張以河&馬天翼&黃洪偉 | 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
    一方面,它將導帶(CB)降低至溶液的最高佔據分子軌道(HOMO)以下,使電子從HOMO轉移到CB。在相反的一側,電子將離開價帶(VB)並轉移到最低的未佔據分子軌道(LOMO)(圖2c和d)。內部壓電勢能可作為改變材料表面電荷能量的偏壓,從而實現各種界面催化反應。
  • 王心晨教授成果精選丨如何玩轉光催化?看看大牛傳授怎麼做
    氣凝膠獨特的結構賦予了其可調的帶隙、較高的比表面積、出色的穩定性和較好的結晶性,這些特性加快了電子-空穴對的分離和轉移,促進了催化反應動力學過程的進行,因此增強了催化劑的光催化產氫和CO2還原性能。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廉價、便捷和綠色的陶瓷氣凝膠合成方法。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如何在界面上有效地分離等離激元電荷並轉移到反應位點成為該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直接給出可視化圖像:發現表面等離激元空穴局域在Au/TiO2界面(J. Am. Chem. Soc., 2017)上。
  •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發表於:2012-10-19 00:00:00索比光伏網訊: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製備出具有可見光全光譜吸收的紅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這意味著有可能利用二氧化鈦基光催化材料實現高效可見光分解水制氫,對於太陽能的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ChemSusChem:供體-受體氰基咔唑類超分子用於高效的可見光產氫
    有機光催化劑通常含有低成本和豐富來源的元素,比傳統金屬基光催化劑更具優勢,從而吸引了研究者極大興趣。然而,由於有機材料固有的高激子結合能和低結晶度的特性,光生載流子的遷移率和電荷分離效率都很低,導致其量子效率遠低於無機材料。超分子通過不同的分子自組裝方式形成晶體,具有靈活可調的結構。
  •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成會明研究組製備出具有可見光全光譜吸收的紅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
  • 青島大學 紅磷/氮化碳異質結構光催化材料顯著提升析氫催化效率
    青島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博士後朱玉坤為第一作者,楊東江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沈少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紅磷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光催化劑,其可見光吸收範圍寬,可達700 nm,但其快速的電荷重組限制了其光催化析氫反應(HER)活性。
  • 【催化】福大徐藝軍課題組:操控入射光實現定點光沉積助催化劑策略
    半導體光催化技術因其有望成為一種利用太陽能來緩解環境和能源問題的綠色手段而得到廣泛關注。如何構建高效穩定的光催化體系對促進半導體光催化技術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眾所周知,負載助催化劑被廣泛認為是一種促進光生電荷載流子分離和優化界面氧化還原動力學進程,提升光催化淨效率的有效方法。然而,簡單地負載具有隨機分布的助催化劑必然增加了光生載流子複合的可能性,並導致嚴重的副反應,降低總的光催化淨效率。
  • 高對稱性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李燦團隊(慕林超、李仁貴、李燦等)在太陽能光催化的光生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能源和環境科學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訊(記者周峰)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
  • 高對稱性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仁貴、慕林超  6月2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
  • CCS Chemistry | 聚集誘導首次實現可見光催化芳基端烯[2+2]環加成
    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課題組首次證實分子聚集降低芳基端烯三重態能量,實現可見光催化分子間的[2+2]環加成反應,解決了具有高氧化還原電位和高三重激發態能量的端烯分子活化問題,為可見光催化轉化提供了新的反應機制和設計思路。環丁烷骨架是眾多活性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的基本構築單元。烯烴的[2+2]光環加成反應是構築四元環丁烷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