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2021-01-08 科學網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訊(記者周峰)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成會明研究組製備出具有可見光全光譜吸收的紅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這意味著有可能利用二氧化鈦基光催化材料實現高效可見光分解水制氫,對於太陽能的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和《能源與環保科學》。

 

據介紹,通過光催化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例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獲得新能源的一個極具前景的重要途徑。發展可全光譜吸收可見光(波長為400~700納米)的光催化材料,是實現高效太陽能光催化轉化的前提。然而,多數穩定的光催化材料的可見光吸收低。通過摻雜能縮小光催化材料的帶隙,是增加光催化材料可見光吸收的基本手段。銳鈦礦二氧化鈦是目前科學界研究最為廣泛的光催化材料。利用摻雜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該材料的可見光吸收,但此前要實現可見光全譜強吸收仍是未解的難題。

 

此次科研人員通過間隙原子弱化金屬原子與氧(M-O)的鍵合實現替代晶格氧的摻雜原子進入體相的新方法,成功突破了在非層狀結構材料(如二氧化鈦)中實現摻雜原子的體相摻雜,從而獲得了硼/氮梯度共摻雜銳鈦礦二氧化鈦材料。改良材料呈現獨特的紅色,實現了可見光全譜強吸收,將二氧化鈦光電解水產氫的活性光響應範圍拓展至700納米。

 

研究人員還系統研究了可見光全譜吸收二氧化鈦摻雜的原子鍵尺度理論機制。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項目、科技部「973」項目和中科院「太陽能行動計劃」的資助。

 

《中國科學報》 (2012-10-18 A3 深度)

相關焦點

  •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成會明研究組製備出具有可見光全光譜吸收的紅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
  •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發表於:2012-10-19 00:00:00索比光伏網訊: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製備出具有可見光全光譜吸收的紅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這意味著有可能利用二氧化鈦基光催化材料實現高效可見光分解水制氫,對於太陽能的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 新型二氧化鈦表面室溫下可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原標題:新型二氧化鈦表面室溫下可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記者近日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成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銳鈦礦二氧化鈦表面模型,可實現二氧化鈦可見光吸收及催化活性大幅提升,可為清潔能源開發提供新的路徑。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
  • 二氧化鈦光催化原理
    光催化原理是基於光條件下光催化劑的氧化還原能力,可以達到淨化汙染物,物質合成和轉化的目的。 通常,光催化氧化反應以半導體為催化劑,以光為能源,將有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實際上,光催化劑的種類很多,包括二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錫,二氧化鋯,各種氧化物半導體硫化物如硫化鎘,另一部分銀鹽,卟啉一等也具有催化作用,但它們都有 基本缺陷-----有損失,即本身被消耗之前和之後的反應,其中大多數對人體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21世紀已知的最有用的光催化材料是二氧化鈦。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科學網—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闡明
    本報訊(通訊員曾皓)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可見光激發下載流子在Au/TiO2體系中的分離 直接利用光來驅動化學反應的光催化在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而開發高效的可見光(約佔太陽光能量的43%)響應材料是目前光催化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 研發出具光催化性能新型纖維材料
    為解決二氧化鈦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的諸多不足,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科研人員提出通過在纖維材料表面構築具有層級結構的二氧化鈦顆粒,製備出可循環使用的新型光催化材料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
    由於帶隙態和激發態本身的寬度,通過Ti 3+ 離子帶隙態到激發態的躍遷(局域的d→d躍遷)將TiO2的吸收光譜擴展到可見光區域,成功解釋了Ti3+自摻雜導致的吸收光譜和可見光催化活性。   作為光催化、太陽能轉化等諸多研究領域的模型催化劑,二氧化鈦容易被還原,形成Ti3+並伴隨Ti 3d性質帶隙態的出現。楊學明、周傳耀和劉利民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經確定了帶隙態和Ti3+濃度的定量關係(J. Phys. Chem. Lett., 2013, 4, 3839)。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該課題組通過新型氫化藍色二氧化鈦材料的設計與創製,成功實現了近環境壓力下水還原CO2製備CH4研究發現,該材料對光催化產氫和有機汙染物的降解也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性能。該課題組通過新型氫化藍色二氧化鈦材料的設計與創製,成功實現了近環境壓力下水還原CO2製備CH4的高效轉化,並通過原位漫反射傅立葉轉換紅外等技術,對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   大量CO2的外排導致溫室效應加劇、海平面上升、水體酸化等全球化問題,如何將CO2轉化為有用的能源化學品已成為研究熱點。利用清潔可再生的太陽能催化還原CO2,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的理想途徑。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二氧化鈦光催化分解水過程中,甲醇的加入能夠提高產氫效率,同時,甲醇本身也能光催化產氫。但是甲醇光催化產氫的化學反應機理並不十分清晰,如果能從分子層次上認識這一過程,將可能為發展高效催化劑提供新的思路。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周傳耀、王志強 記者劉萬生 7月20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周傳耀博士和博士生王志強等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two-photon
  • 防曬劑「二氧化鈦」有毒又致癌
    納米級二氧化鈦既能吸收紫外線,又能透過可見光,解決了無機防曬化妝品影響審美的問題。◆ 二氧化鈦防防曬力二氧化鈦對紫外線的防護力,主要集中在波長280~350nm。紫外線UVB的波長為280~320nm,UVA的波長為320~400nm,對UVB可以做到全覆蓋,對UVA只能防護一部分。
  • 中科院半導體所「剪裁」二氧化鈦能帶結構
    可增強二氧化鈦的光催化效率
  • 黑色二氧化鈦製備與太陽能利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二氧化鈦作為重要的新能源和環境保護材料,在光催化、太陽能發電、太陽能集熱等方面被廣泛應用。然而,二氧化鈦的太陽能利用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原因在於光吸收範圍窄、電子-空穴對的分離效率低。二氧化鈦只能吸收太陽光譜中~5%的紫外光,而無法利用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能量;本徵電導率只有~10-10 S/cm,不利於光生電子
  • 理化所可控合成氮缺陷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種新型的非金屬光催化材料,在可見光範圍內具有一定的光吸收,同時還具有很好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被廣泛應用於光催化產氫、水氧化、有機物降解、光合成以及二氧化碳還原等。
  • 中國科大研究發現氮氣與氧氣在納米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形成硝酸鹽
    中國科大研究發現氮氣與氧氣在納米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形成硝酸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取得新成果,發現納米二氧化鈦可以將空氣中的氧氣與氮氣在光照條件下轉化為硝酸鹽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