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中科院大化所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

 

 

 

 

 

 

通訊員周傳耀、王志強 記者劉萬生 7月20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周傳耀博士和博士生王志強等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two-phot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2PPE)和理論計算,揭示了二氧化鈦中Ti3+離子3d軌道由於John-Teller效應分裂成費米能級以下1 eV的帶隙態和費米能級之上2.5 eV的激發態的物理本質。由於帶隙態和激發態本身的寬度,通過Ti 3+ 離子帶隙態到激發態的躍遷(局域的d→d躍遷)將TiO2的吸收光譜擴展到可見光區域,成功解釋了Ti3+自摻雜導致的吸收光譜和可見光催化活性。相關研究成果以「Localized Excitation of Ti3+ Ions in the Photoab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Reduced Rutile TiO2」為題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 上。

 

作為光催化、太陽能轉化等諸多研究領域的模型催化劑,二氧化鈦容易被還原,形成Ti3+並伴隨Ti 3d性質帶隙態的出現。楊學明、周傳耀和劉利民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經確定了帶隙態和Ti3+濃度的定量關係(J. Phys. Chem. Lett., 2013, 4, 3839)。帶隙態是TiO2中d→d躍遷的基態電子態,與光吸收密切相關,如還原性TiO2呈藍色以及Ti3+自摻雜實現可見光催化。相比於對帶隙態的透徹研究,對激發態的了解非常有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實驗測量的困難。實驗數據的缺乏又是導致激發態電子結構理論計算方法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2PPE採用1+1泵浦-探測的方式,是研究激發態電子結構和超快電子動力學的有力實驗方法。過去幾年中,周傳耀等採用該方法深入研究了醇類在TiO2(110)表面的光催化解離(Chemical Science, 2010, 1, 575; Chemical Science, 2011, 2, 1980;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 5, 6833)。本工作中,周傳耀和王志強等通過變波長2PPE發現TiO2(110)費米能級以上2.5±0.2 eV處的電子激發態是一個與Ti3+相關的固有電子態,而不是之前報導的吸附質的空軌道(Science, 2005, 308, 1154; Science, 2006, 311, 1436)。劉利民和Annabella Selloni等應用基於雜化泛函(HSE06)的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證實了實驗結果,並且明確了帶隙態的dxy屬性和激發態的dxz/dyz/dz2屬性。

 

該成果一方面澄清了TiO2(110)費米能級以上2.5±0.2 eV處電子激發態的物理本質,另一方面解釋了Ti3+自摻雜對TiO2吸收光譜的擴展進而實現可見光催化的原因,同時為研究金屬氧化物的基態和激發態電子結構提供了一個範例。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973計劃和中科院重大突破擇優支持等相關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
    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two-phot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2PPE)和理論計算,揭示了二氧化鈦中Ti3+離子3d軌道由於John-Teller效應分裂成費米能級以下1 eV的帶隙態和費米能級之上2.5 eV的激發態的物理本質。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發現,硅藻的PSII-FCPII超級色素蛋白複合體由兩個單體組成,包含230個葉綠素a分子、58個葉綠素c分子、146個類胡蘿蔔素分子、以及錳簇複合物、電子傳遞體和大量的脂分子等;硅藻PSII-FCPII的反應中心與藍藻和紅藻相似,但是具有額外的兩個核心亞基和一個特有的外周放氧亞基,且各外周天線亞基排列方式與已知的綠藻和高等植物明顯不同。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 科學網—揭示光學記憶效應相關本質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汪立宏合作,揭示了光學記憶效應本質就是空間平移不變性
  • 鈣鈦礦結構調變影響光生電荷分離和傳輸性質—新聞—科學網
    、李仁貴研究員等在鈣鈦礦材料的結構調變與光電性質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全無機非鉛滷化物鈣鈦礦結構內部八面體畸變的消除明顯降低了電子—空穴對局域化,極大地增強了光生電荷的分離與傳輸,表現出優異的光電性質。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科學網—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闡明
    本報訊(通訊員曾皓)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
  • 研究揭示平流層與對流層之間汙染傳輸路徑—新聞—科學網
    「大多數平流層對流層交換研究是採用數值模式進行的,但是我們利用原位測量高精度廓線揭示了這個現象。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複雜結構的手性粒子,並揭示了複雜結構的形成機理。這類有序的納米級結構常表現出尖刺、網狀、扭曲和分形多種形態,並構成了軟質組織中的超強物理性能結構,然而這類分層組織粒子是如何構建的一直困擾著人類。 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副教授馬宇與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基於金—半胱氨酸的有機—無機體系,以自組裝方法製備了多級複雜結構並具有強烈手性發光的手性粒子。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冰在人們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黑色二氧化鈦製備與太陽能利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二氧化鈦作為重要的新能源和環境保護材料,在光催化、太陽能發電、太陽能集熱等方面被廣泛應用。然而,二氧化鈦的太陽能利用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原因在於光吸收範圍窄、電子-空穴對的分離效率低。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二氧化鈦在能源與環境領域的廣泛應用,無法充分利用太陽能。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開展了合作研究,黃富強、汪宙、楊重寅、林天全等科研人員原創地發展出多種新型製備方法(氫等離子法、鋁還原法、二步非金屬摻雜法),大幅提高了太陽光譜中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吸收,效果明顯。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衛強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對蛋白質結構測定呈爆發式增長
  • 科學家梳理油酸與炎症因子相關性循徵研究—新聞—科學網
    目前研究認為,補充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橄欖油與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有相關性。據已有的Meta分析,地中海飲食模式及其中的橄欖油降低了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油酸是地中海飲食模式和橄欖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佔70%以上),也是膳食脂肪和血漿甘油三酯中的主要脂肪酸。諸多臨床試驗研究了油酸對炎症因子的影響,但這些研究的結果相互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