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2021-01-20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構建了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影響機理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全球尺度下氮添加對14個植物光合作用相關功能性狀的影響。研究發現,氮添加顯著增加了葉片的總面積,顯著提高了植物葉片光合能力、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但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不顯著。

此外,隨著實驗持續時間增長和施氮總量增加,葉片光合能力的響應顯著變弱,植物蒸騰速率的響應顯著增強,表明大氣氮沉降雖然促進了陸地植物光合碳吸收和水分消耗,但植物碳吸收的增益作用隨時間推移變弱,而水分消耗的增益作用隨氮沉降的持續而增強。

相關論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507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研究員葉清的指導下,揭示了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一般認為,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氮富集會提高其生產力。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 科學網—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戴琪)地球上現存30多萬種維管束植物,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生理生態學和形態學特徵,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 科學網—揭示植物水力性狀與樹高的協調機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揭示植物水力性狀與樹高的協調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葉清等人,通過建立全球369個樣地1281種木本植物的最大樹高和11個水力性狀資料庫,探討了最大樹高對植物水分運輸 「效率—安全」權衡關係的影響模式。
  • 科學網—研究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的響應規律
    本報訊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濤等以內蒙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響應能力在不同草原類型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2019-09-1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揭示植物葉性狀對乾旱區植被區劃的指示意義—新聞—科學網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植物性狀網絡理論、方法研究獲進展
    植物性狀種類繁多,可簡單分為葉性狀、枝性狀、乾性狀、根性狀、繁殖性狀、整體性狀等。經過多年研究,人們認識到每個或每類植物性狀均具有明顯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例如,葉片上的微毛在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降低輻射對葉片損傷的同時,也有效防止了葉片水分的散失。
  •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葉性狀是植物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葉片水平上的特徵,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密切,植物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在決定植物分布格局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關鍵葉性狀很可能是一個較客觀反映植被本身特徵的、可測量和比較的植被區劃綜合指標。但是,關於植物葉性狀與乾旱區植被區劃關係的研究仍很缺乏。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劉樹兵(右二)帶領研究生做實驗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與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研究成果。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被子植物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基於被子植物基部真雙子葉類群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結果,利用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和rbcL構建該類群屬級水平分子系統發育框架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ESM 模型中陸地表面組分(碳通量組成)十分依賴於如何理解環境因素(如溫度)影響葉片水平的碳同化過程。全球變暖正在導致一個較高的平均日間溫度,這在很多生物群系中的效應正在體現出來,那麼在植被生態系統中植物在光飽和條件下的淨光合速率(Anet)如何響應持續的日間溫度變化即其適應(馴化)程度及內在機制還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2019年,張立新履新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將帶領更多優秀年輕人共同追尋「高效光合」的奧秘。 漸入光合世界 光合作用,幾乎為所有的生命活動提供有機物、能量和氧氣,而人類所需的糧食、能源等也無不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可以說,如果沒有植物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董鳴團隊揭示陸地和溼地植物功能性狀變異的差異及其沿氣候梯度的...
    跨空間尺度的植物性狀變異格局對於理解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對這些格局與生境相關的驅動因素知之甚少。在較大的氣候梯度下,生境類型(陸地與溼地)是否以及如何驅動不同空間尺度植物性狀變異的格局還鮮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