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被子植物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基於被子植物基部真雙子葉類群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結果,利用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和rbcL構建該類群屬級水平分子系統發育框架,對該類群4目13科196屬20個花粉形態性狀進行了演化重建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密蘇裡植物年報》。

該研究通過大尺度、大規模的取樣,利用多種分析方法,系統地開展被子植物花粉形態演化式樣研究,以釐清被子植物花粉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並探討主要的驅動因子。

研究表明,花粉形狀、大小、極面觀、外萌發孔形狀以及覆蓋層紋飾等性狀在基部真雙子葉類群中呈現出較高的多樣性。部分花粉性狀呈現出明顯的演化趨勢,包括萌發孔數目增多、外萌發孔形狀由溝狀向孔狀演化、萌發孔位置由沿赤道分布向周面分布演化、覆蓋層紋飾由簡單向複雜演化;此外,複合萌發孔首次在該類群中出現。

進一步研究揭示,在早白堊紀的巴列姆階至阿爾必階,花粉性狀狀態發生了集中轉變,可能與該類群的快速輻射分化以及不穩定的氣候地質歷史事件有關。此外,演化相關性分析發現,在基部真雙子葉類群中,植物草本生長型與近球形花粉、木本生長型與扁球形花粉之間分別呈顯著相關性。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薔薇分支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新進展
    大量花粉形態數據的不斷累積,以及分子系統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使得利用花粉形態性狀重新審視被子植物各大分支及目和科的系統演化關係成為可能。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和李德銖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教授Stephen Blackmore和博士Alexandra H.Wortley合作,基於薔薇分支I的非固氮支系,對該支系所有4個目47科中的45科169個代表屬21個花粉形態性狀進行了演化重建分析。該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形式發表於《密蘇裡植物年報》。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昆明植物所等在異型與同型花柱演化關係研究中獲進展
    異型花柱(heterostyly)一直被認為是植物繁育系統最經典的研究模式。為了實現高效的繁育功能,異型花柱植物巧妙地組合了雌雄器官的空間布置和生理親和性,將動物介導的花粉散布過程優化到極致。1877年,達爾文發表《同種植物的不同花型》這部開創性的著作時就介紹了「異型花柱」植物擁有的這一奇特而優雅的繁育系統式樣。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茜草科花粉發育研究獲進展
    花粉的形態學特徵為植物分類、系統演化研究提供微觀形態學資料,也為探討古植被、古氣候和古地理等提供參考。在被子植物花粉演化歷程中,花粉分散單位的演化趨勢為由單粒到四合花粉再到多合花粉。目前,單花粉——四合花粉演化方面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植物性狀網絡理論、方法研究獲進展
    植物性狀(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狀(Plant functional traits)通常是指植物對外界環境長期適應與進化後所表現出的可量度、且與植物的生長、繁殖以及存活等功能密切相關的屬性,例如,葉片大小、葉片厚度、葉片元素含量、植株高度、種子大小等。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當然,在大的總趨勢下,也存在著某些植物種在特殊環境的作用下向著特殊方向演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植物類型當屬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了。在一般的認識裡,我們自然地以為被子植物是從裸子植物進化而來的;但是要說這個過程具體是如何發生的,貌似一時卻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什麼明確的圖景。下面,我參考了一些書籍資料中的相關論述,希望可以反映出當下學界對被子植物的發生這一過程的認識。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一億年前「神秘花」現身:被子植物起源依舊成謎—新聞—科學網
    比如,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的現象,就令達爾文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達爾文找不到更早的被子植物的線索,也就和他所希冀從少到多逐漸發展的模式不吻合,所以他將被子植物的起源稱為「討厭的謎團」。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團隊在《科學報告》上報導了一件被命名為「靜子花」的化石,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大量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證據。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由吳徵鎰院士任主編編寫完成的《雲南植物志》是中國最大的一部地方植物志,共21卷,主要由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員編撰。記載雲南維管植物17200種。經過近30年4代植物學家參加,全志現已基本完成並陸續出版。《植物志》的編寫和完成對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建設、植物系統演化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中國植物區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昆明研究所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子植物—新聞—科學網
    1月12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尼泊爾姜味草、喜馬拉雅耳稃草4個分布於西藏的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