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2020-12-02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蓖麻胚和胚乳基因組DNA甲基化調控的模式

DNA甲基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觀修飾因子,參與異染色質的形成、轉座子的沉默、基因表達的調控以及印跡基因的發生。在植物中,DNA甲基化主要發生在CG、CHG和CHH序列上(其中H代表非G的鹼基類型),分別由MET1、CMT3和RNA指導的DRM2甲基轉移酶來維持;同時,開花植物中還存在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由DNA糖基化酶通過剪切修復機制實現。目前在植物中主要發現三類DNA糖基化酶即:DME,ROS1,DML2和3。因此,基因組最終的甲基化水平是由DNA甲基轉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的活動共同決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DNA甲基化對種子發育和儲存物質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雖然研究發現單、雙子葉植物基因組甲基化式樣分化明顯,而且在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的種子中,胚乳基因組(相對於胚基因組)表現出廣泛的低甲基化,但是由於雙子葉模式植物擬南芥的胚乳組織只存在於種子發育早期,隨著種子發育逐漸消失,長期以來在雙子葉植物胚乳中研究基因組低甲基化的生物學意義受到限制。蓖麻種子是典型的雙子葉胚乳型種子,是種子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材料,也為研究雙子葉植物胚乳基因組低甲基化的生物學意義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劉愛忠研究組對蓖麻胚和胚乳組織的基因組DNA甲基化及其生物學意義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蓖麻種子基因組中CHH甲基化是主要的甲基化形式,和其它種子植物如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相比,蓖麻種子DNA甲基化圖譜顯著不同,暗示了植物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式樣的不保守性。特別是,和胚乳基因組CG和CHG低甲基化相比,CHH 的甲基化沒有展示顯著的低甲基化。進一步,結合DNA甲基化相關基因的表達以及調控DNA甲基化的small RNA的表達譜分析,研究揭示了蓖麻胚乳CG和CHG甲基化水平的下降,與MET1和CMT1甲基轉移酶的表達抑制以及DME去甲基化酶的表達激活有關。而且胚乳中CG與CHG甲基化水平的下降與胚乳偏愛性基因的表達密切相關,而且研究發現這些基因廣泛地參與了胚乳的發育過程。同時,研究發現胚乳中高豐度的CHH甲基化與24-siRNAs介導的RdDM途徑以及DRM3甲基化轉移酶的表達激活有關。該研究不僅嶄新地揭示了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甲基化的規律,而且為研究植物種子基因組甲基化的生物學意義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結果以Genomic DNA methylation analyses reveal the distinct profiles in castor bean seeds with persistent endosperms 為題發表在植物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支撐項目(2015BAD15B0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2014CB9541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501034)的支持。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獲解析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漾濞槭原產於雲南蒼山西面的漾濞山谷,屬於槭樹科的楓屬植物。此屬植物在產糖、用材和觀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因其種群規模小、繁殖不良和棲息地退化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而備受關注。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已成功解析這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全基因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此前《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緊急行動計劃》已將漾濞槭列入當地20個優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 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的相關性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的相關性研究取得進展 2019-05-15 昆明植物研究所 而這種季風強烈影響下的獨特葉相特徵、葉相地理分布格局以及基於該葉相-氣候模型的古氣候重建模式,還沒有經過覆蓋廣闊區域的大數據檢測。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文允在研究員周浙昆的指導下,對中國溼潤、半溼潤地區的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開展了研究。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得以大規模產生,如何快速、準確地組裝細胞器基因組對後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要。細胞器基因組序列在研究真核生物系統發育、譜系地理、雜交和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原標題: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植物葉相即葉片形態特徵,反映植物在生理和生態過程上的功能適應,從而能敏感地指示當地氣候。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 【科技日報】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科技日報】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 2019-05-13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日報】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布與氣候相關---中國科學院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布格局、氣候因子對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陳文允博士在周浙昆研究員的指導下,基於我國溼潤、半溼潤地區3166種木本雙子葉植物地理分布數據,建立了在732個縣域內包括單葉、波形葉、葉面積、葉尖形態、葉基形態、葉片長寬比和葉形等21個葉相特徵地理分布。葉相特徵的地理分布具有顯著的緯度分布規律性,沒有明顯的經度分布規律性。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科學網—朱健康小組植物DNA去甲基化調控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黃辛)6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朱健康課題組的最新成果
  • Science:朱健康等植物DNA去甲基化調控研究獲進展
    6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朱健康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Regul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Molecular Cell:基因組所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重大疾病基因組與個體化醫療實驗室 「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實驗室和奧斯陸大學Arne Klungland教授合作完成的「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學術論文在Cell子刊 Molecular Cell 雜誌以 ALKBH5 is a Mammalian RNA
  • 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
    Q1:什麼是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玉米種子         花生和玉米都屬於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種子的外層有果皮保護),被子植物又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兩大類群。所謂雙子葉植物就是種子具有2片子葉的植物;單子葉植物就是種子具有1片子葉的植物。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以上特徵在所有已報導的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中均為星葉草科所特有。基於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毛茛目系統基因組學分析強烈支持星葉草科和木通科的姐妹關係。
  • 種子大小決定產量?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種子大小決定產量?——科學家在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中獲進展   BG1可顯著提高水稻及擬南芥的生物量和產量   種子大小是水稻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目標。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昆明植物所完成新款基因組DNA微衛星序列軟體的研發
    昆明植物所完成新款基因組DNA微衛星序列軟體的研發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9-09   今日/總瀏覽:3/2443
  • DNA甲基化通路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RdDM)通路中,ARGONAUTE4/siRNA複合體在細胞質內組裝和選擇性進入細胞核的分子機制。 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高等生物中保守的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基因表達和介導轉基因沉默等生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植物從頭建立DNA甲基化的重要途徑。
  • 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區別
    雙子葉單子葉要分明被子植物門下有兩綱,這是兩個比較自然的群,叫雙於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
  • 北京基因組所發現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
    近兩年,通過在人、小鼠、酵母和擬南芥等系統內的研究,在甲基化動態調控機制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並發現m6A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mRNA的出核轉運、翻譯和降解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級中心生物信息室宋述慧課題組,研究發現了RNA的選擇性甲基化現象,並探索了其可能的產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