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大小決定產量?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人民網

原標題:種子大小決定產量?——科學家在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中獲進展


  BG1可顯著提高水稻及擬南芥的生物量和產量

  種子大小是水稻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目標。生長素作為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的眾多重要過程。儘管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信號轉導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研究已比較深入,然而其在作物中的研究和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仍知之甚少。

  日前,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儲成才和其合作者中科院院士李家洋課題組通過對一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Big grain1,Bg1-D)的研究,發現BG1編碼一個受生長素特異誘導的早期響應的未知功能蛋白,在水稻莖和穗的維管組織中特異表達。

  有意思的是,BG1過表達株系生長素極性運輸能力顯著增強,並導致水稻籽粒顯著增大。田間試驗表明,BG1過量表達株系與對照相比千粒重增加25%,產量增加21%。BG1過量表達植株生物量也顯著提高。進化分析表明BG1在高等植物中具有高度保守性。過表達BG1同樣使雙子葉植物擬南芥種子增大及生物量增加,暗示BG1在單、雙子葉植物生物量及作物產量改良中均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該項研究成果於近日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轉基因專項等資助。(王超)

相關焦點

  •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粒型調控分子機制
    Specific Protease 15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Grain Width and Size in Rice」研究論文,利用水稻粒型突變體 lg1-D ,發現通過調控 OsUBP15 基因表達量可以改變水稻粒寬。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水稻產量主要由三個要素決定,即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粒重 (Xing和 Zhang, 2010) 。水稻粒形包括粒長、粒寬、粒厚和長寬比,前三者與千粒重密切相關,同時還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商品價值 (阮班普等, 2013) 。此外,粒形在進化中易被選擇,也是研究水稻進化和馴化的重要性狀之一 (Li等, 2018) 。
  •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2017-12-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與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楊遠柱團隊合作,發現了一個新的特異調控水稻莖稈基部節長度的基因,該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稈性狀,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積水稻產量方面顯示了重要的應用價值。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PBJ | 餘淑美團隊發現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逆性的新基因-RBG1!
    穀粒產量和逆境耐受性是穀類作物在生產中保證產量潛力的兩個重要因素,而種子大小又是影響穀粒產量的關鍵因子。
  • 華中農大在水稻酸性磷酸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水稻中一種主要的分泌型酸性磷酸酶OsPAP10c,突變該基因顯著降低了水稻根系表面和分泌至環境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利用其自身啟動子提高OsPAP10c表達,能顯著促進水稻生長和和單株產量。本研究中,我們利用CRIPR技術創製了水稻OsPAP10c突變體。通過對OsPAP10c突變體的研究,我們在植物中首次發現,突變一個酸性磷酸酶基因能夠同時顯著降低植物根系表面結合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向環境中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 科學網—揭示特定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芃辰)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州飛課題組揭示了吲哚乙酸糖基轉移酶(OsIAGLU)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作用機理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經進一步研究發現,單位點效應和上位性及顯性互作可以解釋水稻雜種優勢現象(Hua et al., 2003),其中顯性和上位性是影響水稻株高優勢的主要因子(Shenet al., 2014)。與之不同的是,Luo 等(2009)的研究分析結果顯示,超顯性亦是引起產量雜種優勢的重要遺傳基礎之一。Zhu 等(2016)認為儘管超顯性很普遍,但基因-基因的顯性作用可以解釋苗期優勢的大部分遺傳效應。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  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均為複雜的數量性狀,迄今為止,人們已經鑑定出水稻產量相關的數量性狀基因座位(QTL)或基因達數百之多。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對鹽脅迫敏感,鹽漬環境會導致水稻產量顯著下降。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吳俊在實驗室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近十多年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分別突破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標。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面對人口增長,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DELLA蛋白的積累導致了「綠色革命」,實現水稻植株半矮化和抗倒伏的高產目標,NGR5蛋白高水平積累並不改變半矮化的優良性狀,但能增加水稻分櫱數,在減少氮肥施用量的條件下能進一步提高產量。 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一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7日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並被《科學》雜誌選為本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進行重點推薦。
  • Plant Cell: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機理
    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產量性狀,大小調控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然而,植物決定其種子和器官最終大小的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為了揭示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已在擬南芥中分離了一些大種子和器官的突變體da (DA是漢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 突變體形成大的種子、器官和粗壯的植株。
  • 科學家找到水稻脆稈顯性控制基因,解秸稈還田難題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研究中心吳躍進研究員課題組在水稻顯性脆稈Sdbc1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水稻》上。
  • 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
    原標題: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發育中的作用 近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譚保才研究組揭示線粒體靶向的三角狀五肽重複
  • 中科院選育出「高產又好吃」水稻新品種
    新華社合肥1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通過近5年合作,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水稻高產與優質控制基因「組裝」,選育出「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科輻粳9號」。
  • 研究開拓改善水稻營養品質育種新路徑
    因此關於糊粉層和澱粉胚乳的發育起源的研究不僅能夠回答植物發育學領域的前沿問題,又可為禾本科作物營養改良和品質提高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春明研究組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組織合作,創建了一種半粒種子篩選體系,並利用這一體系篩檢了近3萬粒水稻種子,獲得了一個糊粉層增厚的水稻品系ta2,其糊粉層從野生型水稻的1層細胞增加到4至10層,使水稻的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因子得到了普遍提升。這是國際上首次提出的一種改善水稻營養品質的新途徑,並為培育高營養水稻提供了新型遺傳材料。
  • .| 褪黑素與水稻耐鹽性、青枯病菌T4P組裝蛋白功能、種子休眠調控
    No.1 植物非生物脅迫 河南農業大學趙全志/張靜團隊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Sergey Shabala團隊研究發現褪黑素通過使K+保留在根中來提高水稻的耐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