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以前的研究表明,水稻蒸煮品質主要受澱粉合成相關基因組成的遺傳網絡的調控(PNAS,2009)。這些優異的「品種設計」材料,在高產的基礎上,稻米外觀品質、蒸煮食味品質、口感和風味等方面均有顯著改良,並且以其配組的雜交稻稻米品質也顯著提高。這項研究結果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準備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價值的基因,水稻育種正邁向設計育種的新時代。基因組選擇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將為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 綠色超級稻保駕護航。未來,雜交育種技術要與現代育種技術緊密結合,選育水稻品種不僅要滿足市場需求,而且更要具備綠色健康的特點,同時還要適應新耕作制度和新耕作方法。在水稻種植歷史中,無論是常規地方品種、現代品種還是雜交組合,產量一直是重要考量目標之一。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與常規雜交育種和常規轉基因育種相比,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具有如下優勢:1、利用了作物中普遍存在的隱性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理論上所有遺傳背景的作物都可以創製成相應的智能不育系,使雜種優勢資源(優質基因)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從而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2、終止轉基因花粉的受精過程, 一方面使被轉入的基因不能傳播到其它作物,另一方面也使雜交後代植株中沒有外源的轉基因元件
-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飛上月球並完成月面取樣工作,將帶回月球的「土特產」,同時也是一次在深空開展空間誘變實驗和航天育種研究的寶貴機會。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到2019年年底,已有200多個品種通過審定或者鑑定,在水稻方面,單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先後培育出57個水稻新品種通過各級品種審定,何況還有其他水稻科研院所,如江西農業科學院選育的野香優航1573其父本便是經航天搭載育成的。
-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但隨著我國轉基因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取得生物安全證書後的轉基因植物是否可以作為種質資源利用,進入育種程序,它們的育種利用價值如何,還需要深入評估,才可以不斷縮小克隆的基因與育種利用之間的差距,加速轉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的育種進程。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其中,中國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團隊選育的「華浙優261」香型優質雜交稻,是優質高產高效廣適性新品種,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級,在2020年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鑑活動中,獲得了秈米組金獎第一名,在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活動中,「華浙優261」再次獲得秈稻組金獎。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它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Scientific Reports:富含多種補充營養的一株轉基因水稻
黃金稻米阻擊維生素A缺乏症 為了解決這些營養不良問題,在許多年前由Ingo Potrykus領導的一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被稱為「黃金稻米」的大米。這是第一批轉基因水稻品種之一,研究人員讓水稻在胚乳中生產維生素A的前體,β胡蘿蔔素。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當然,隨著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建立,雜交水稻研究在我國農業科研中率先形成種質資源成果分享機制,即不育系、恢復系、配組按照4:3:3的比例分享雜交水稻品種智慧財產權及開發利益。這一分配機制,對雜交水稻種質資源交流與合作研究起到積極作用。
-
黑龍江省級領軍人才梯隊--作物育種學(水稻育種)
在龍江沃土上,活躍著這樣一支優秀的團隊,他們憑藉對農業科研的執著追求,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取得了寒地水稻育種零的突破;他們憑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矢志不渝,默默奉獻,為稻農送來了致富的金鑰匙;他們20年如一日,紮根基層,攻堅克難,不斷續寫著龍江稻業蓬勃發展的新篇章。這支團隊就是潘國君研究員帶領的省級領軍人才水稻育種學科梯隊。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從1973年到現在,雜交水稻技術已經經歷了三次變革,也為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第三代雜交水稻究竟運用了哪些科學技術?和前兩代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對於第三代雜交水稻,很多人可能會感覺比較陌生,但如果提到海水稻,相信不少人會非常熟悉。最近,有消息說,海水稻將要嫁接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完成新一輪的技術飛躍。
-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日前,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在江蘇沭陽獲得豐收。
-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2017-12-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倒伏是水稻高產穩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作物矮化育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主要是利用赤黴素合成基因SD1的突變體,培育半矮稈性狀,提高作物(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使水稻產量得到了大面積的顯著增加。相關研究雖已在水稻中發現了超過60個基因可以導致半矮稈性狀,但這些基因除影響莖稈長度外還影響其它農藝性狀,難以應用於培育抗倒伏品種。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人:袁隆平 石明松 鄧華鳳 盧興桂 鄒江石 等 完成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推薦單位:湖南省 兩系法雜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沒有恢保關係,配組自由;種子繁育程序簡單,成本低;稻種資源利用率高,選育出優良組合機率高等優點。
-
專注研究35年,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還是到...
專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35年,從創建後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到推進超級稻產業化,程式華培育水稻新品種20多個,累計推廣7000多萬畝。年年稻花香裡,是這位年逾六旬依然奮鬥一線的農業科學家的堅守與追尋。 致力於南北水稻聯姻 冷而不硬、軟而不黏、有香味——這是程式華評價「好米」的標準,11個字凝結他多年的心血。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南陽市農科院水稻新品種通過省審——「宛粳68D」 高產又好吃
郭俊紅的科研創新團隊善破勇立、獨闢蹊徑,瞄準市場需求,制定了育種方向:既要優良品質又要樂觀產量;引進新的優質資源,實行優優配組以培育優質品種新策略和技術路線。用團隊的專業術語說,稻米品質與產量呈負相關,產量提高後,除稻米的加工品質可以同步提高外,外觀品質、營養品質及食味均下降;除單穴穗數外, 提高任何產量性狀的表現型值都會使堊白率、堊白度和直鏈澱粉增加;當產量進一步提高時,某些品質指標會明顯降低,這就要求在親本選配尤其是母本的選配中要特別重視品質性狀。樹立了「稻滿倉、香滿院」的目標與承諾,就只有孜孜不倦奮力拼搏。
-
方舟子:雜交水稻技術已經過時了
袁隆平屢獲國際大獎,是國際上對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水稻育種工作者多年以來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的肯定和表彰。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些研究工作能夠獲獎的主要原因,在於水稻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農作物,是由於其重大的經濟價值而獲獎,並不意味著中國在生物技術的開發和理論研究方面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恰恰相反,在這些方面我們還與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