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2020-11-29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全球化、市場化農業產業發展和全球貿易一體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國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依靠傳統育種技術難以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土地資源短缺、農業環境汙染日益突出;種質資源發掘、基因組育種技術亟需創新等。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我國通過連續四個「五年科技計劃」設置重大專項資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業已建成較為完備的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包括大型的突變體資源、全長cDNA文庫、全基因組表達譜晶片、高密度基因型圖譜關聯分析、高通量表型組、代謝組及全球首張高密度育種晶片等研究與應用平臺。2016年啟動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與應用」項目進一步拓展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重點剖析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分子調控網絡,並將其應用於水稻品種的分子遺傳改良,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水稻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分子網絡解析;水稻生物信息分析平臺的完善;水稻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的繪製;種質資源創新及基因組育種晶片的研發。

  回顧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歷程,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領域全面布局,繪製了多個代表性水稻品種的基因組精細圖譜,完成超過5000份水稻品種的變異組圖譜,在水稻功能基因組技術、資源與信息平臺的構建,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和功能鑑定,產量、品質、抗逆、營養高效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功能基因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顯著的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最高水平的學術刊物上,提升了我國種業創新能力以及與國際種業巨頭競爭的實力,確立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整體水平的國際領先地位。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2020-11-23 1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國科學家首創應用ScCas9定點編輯水稻基因組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14日電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近日,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首次將ScCas9蛋白應用於水稻細胞基因位點識別和定點編輯,證實在水稻中有較高的編輯效率,可識別PAM序列NNG基因位點,擴寬了植物基因編輯應用範圍。
  • 2001年10月12日 水稻基因組研究獲重大進展 「工作框架圖」和數據...
    2001年10月12日 水稻基因組研究獲重大進展  「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完成 2014-03-14 15:51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原標題: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
  • 水稻全基因組DNA腺嘌呤甲基化圖譜被繪製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培育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狀優良的水稻品種是科學研究和生產中的重大需求。作為兩個主要亞種,秈稻和粳稻具有不同的農藝性狀,相對而言秈稻產量較高,粳稻食用品質更好。「在決定水稻綜合性狀的因素中,表觀遺傳修飾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鑑定全基因組表觀修飾位點和調控網絡是培育優良品種的基礎。」谷曉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
  • 水稻基因組編輯工具盒再添新成員—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課題組、周雪平課題組和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宏輝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系列基於Cas9-NG的各種水稻基因組定點編輯工具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結果發現,有些被稱做「垃圾DNA」的變異與水稻澱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多樣性相關。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這是我國科學家繼完成人類基因組1%測序工作、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精密圖」之後,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組研究成果。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說:「我國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標誌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也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裡程碑。」中國是蠶絲業的起源地。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2009-9-20 17:14:43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2000年6月26日,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已經繪製完成。2001年8月2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完成圖"提前兩年高質量地繪製完成。我國科研人員僅用6個月就高質量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所分配的任務,使我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初露鋒芒。
  • 中外4名植物領域院士科學家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提出了一項名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RPTP)」的倡議,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為水稻的每一個蛋白編碼基因原位融合一個蛋白標籤,該計劃有望將極大地促進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分子機理研究。1997年9月,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項目
  • 李家洋/韓斌/朱健康等4院士首次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該文章由中國科學院李家洋院士、韓斌院士和美國科學院朱健康院士、Pamela Ronald院士,四名植物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共同署名,提出了一項名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RPTP)」的倡議,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為水稻的每一個蛋白編碼基因原位融合一個蛋白標籤,該計劃有望將極大地促進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分子機理研究。
  • 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畫一個人的特徵容易,要畫一群人的特徵,就難了。基因組研究也是如此。儘管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了水稻「日本晴」的精細基因圖譜,可水稻有數千個品種,「日本晴」又怎能以偏概全?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人:袁隆平 石明松 鄧華鳳 盧興桂 鄒江石 等 完成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推薦單位:湖南省 兩系法雜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沒有恢保關係,配組自由;種子繁育程序簡單,成本低;稻種資源利用率高,選育出優良組合機率高等優點。
  • 竹藤基因組學學術成果首次發布
    2018年12月29日,竹藤基因組學學術成果發布會在國際竹藤中心舉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有冬,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中心主任江澤慧,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章翠,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出席發布會。彭有冬說,當前,基因組學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是開展林木遺傳育種的關鍵基礎研究。
  • 菠蘿基因組破譯 與高粱水稻是一家
    許多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基因組的多次複製「加倍」。多倍性指的是基因組加倍,從根本上改變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含量、染色體數量等,這種變化被認為是推動產生生態差異的重要因素。菠蘿和禾本科植物的祖先都經歷過多次基因組加倍。在不同植物中,尋找這些「全基因組複製」的殘餘,研究人員就可以追蹤它們共同及獨立的進化歷史。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基因組與新興生物技術整合研究思路拓展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基因組研究中,利用常規研究技術及單一組學研究方法在衝擊頂級文章的過程中,對於技術的新穎性及物種生物學問題挖掘的深入性還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組學整合的前提下,可嘗試引用最新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以為衝擊高分文章「添磚加瓦」。
  • 水產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 水產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取得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