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2020-12-05 人民網

完成人:袁隆平 石明松 鄧華鳳 盧興桂 鄒江石 等

完成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推薦單位:湖南省

兩系法雜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沒有恢保關係,配組自由;種子繁育程序簡單,成本低;稻種資源利用率高,選育出優良組合機率高等優點。該項目經過20多年的攻關,建立了光溫敏不育系的兩系法雜種優勢有效利用的新途徑,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的土要限制因素,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7個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

1、建立了完善的雜交水稻育種體系,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優勢水平從品種間→亞種間→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闡明了育性轉換與光溫變化的關係;探明了不育系溫敏感時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溫作用機制。

2、提出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關鍵技術指標選育理論,研創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選育與鑑定技術。

3、建立了形態改良、亞種間雜種優勢及遠緣有利基因利用相結合的兩系法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運用該育種技術,分別於2000、2004、2012年先後實現了我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畝產700公斤、800公斤、 900公斤的三期育種目標,實現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米質優、抗性強的有機結合。

4、建立了兩系雜交稻制種氣象分析決策系統和高產制種技術體系,制訂了制種技術規範,制種平均畝產可達210.6kg,比三系法增產16.5%。

5、研創了低緯度海南冬繁、常溫加冷水灌溉夏秋兩季繁殖、高海拔自然低溫夏繁等3套兩系不育系高產穩產繁殖技術體系,繁殖平均畝產可達386.5kg,比三系法增產153.4%,成本減少了50%,解決了不育系繁殖困難的難題。

6、闡明了光溫敏不育起點溫度遺傳漂變的機理,創新了光溫敏不育系核心種子和原種生產程序,有效防止了不育系育性起點溫度的漂變,保證了制種的安全性。

7、突破了兩系雜交粳稻育種與種子生產技術瓶頸,促進了雜交粳稻的發展。

目前,兩系法雜交水稻推廣區域遍布全國16個省,有20個兩系雜交稻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主推品種。2005-2012年,兩系法雜交稻連續8年蟬聯雜交稻品種年推廣面積第一,近3年,全國推廣面積前3名的雜交稻均為兩系雜交稻。安徽、湖南等省的兩系法雜交稻種植面積超過了三系法。截止2012年,該項目組培育的兩系法雜交稻已累計種植4.99億畝,總產2358.2億公斤,增產稻穀110.99億公斤;總產值5777.59億元,增收271.93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新的科技途徑。

兩系法雜交水稻是國際首創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成果,為農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技術方法,確保了我國雜交水稻研究與應用的世界領先地位。借鑑兩系法雜交稻的理論和經驗,兩系油菜、高梁、小麥相繼研究成功,為難以實現三系法雜種優勢利用的作物提供了新方法。

通過技術轉讓與合作,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已在美國推廣應用,並較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為我國種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種業科技競爭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光溫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長日照高溫下表現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溫下表現可育,在不育期內製種,在可育期內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時不需要保持系。兩系法雜交水稻是中國獨創的農業科技成果,於1995年研究成功,當前年種植面積佔雜交水稻品種的5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光溫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長日照高溫下表現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溫下表現可育,在不育期內製種,在可育期內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時不需要保持系。兩系法雜交水稻是中國獨創的農業科技成果,於1995年研究成功,當前年種植面積佔雜交水稻品種的5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是由袁隆平帶領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在三系、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方法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實現,2015年成功創製了普通核不育系Gt1s、繁殖系Gt1S及其第三代雜交水稻。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石新華趕忙找到這個網頁,按照上面公布的地址給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寫了一封信,大意是:石明松最早開始研究「兩系法」雜交水稻,並在去世前已獲初步成果,因此,他才是這項技術的發明人。 石明松與「兩系法」雜交稻的發現要追溯到1973年。當時還是湖北省汙陽縣(今仙桃市)沙湖原種場技術員的他,在4000可育的。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沒錯,謝華安先生在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級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育種,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們可以從謝華安的個人經歷看出,很多關鍵詞都和福建有關,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龍巖。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意思就是海水稻將會利用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種得更好。  了解海水稻的人都知道,海水稻的雜交繁育是一種常規育種,是經過了40多年的研究和雜交實驗,最終形成的水稻品種。然而,運用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以後,海水稻品種的育種時間能夠大大縮短,當然,其中要用到的技術理論也有了質的變化。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雜交水稻新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250畝的雜交水稻育種基地裡,30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品種長勢喜人。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制種效益提高36.3%,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公司主要科學家、技術發明人臧劍老師,長期從事遠緣分子雜交技術研究,自1996年至今,臧劍老師專心致志,孜孜不倦,潛心研究這一世界難題。
  • 雜交水稻原理
    我們平時在稻田裡,也偶爾可以看見有幾株鶴立雞群的水稻,那是水稻天然雜交的結果。所以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是,怎麼來加以利用。換句話說,怎麼樣來獲得大量可以商用的雜交種子,怎麼樣把稻田的稻子全部變成鶴群?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科學家非常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系統,三系包括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等三種不同的遺傳工具。不育系主要為雄性不育,自己不能結種子。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魯迅的文學作品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誰的貢獻比較大?
    我認為,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和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貢獻同樣巨大。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基本上都讀過,尤其鍾愛先生的小說和雜文。魯迅先生的巨大貢獻主要有兩點,也就是毛主席所評價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2020-11-03 14:55:23 我們的遠期目標是雜交水稻一季稻畝產達到2400斤,雙季稻達到4000斤。」「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1月3日在長沙表示。  當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新聞發布會在位於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此前一天,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現場測產結果公布,其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上世紀90年代,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平均畝產又增5%-10%。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從第一期到第四期,示範田每次都比上期平均畝產提高10%以上。在斯瓦米納森博士看來,這句話也可以改一改,變成「上有天堂,下有長沙」——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長沙,這位國際水稻研究所原所長認為,那是各國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聖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從這裡走出的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中國已經實現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同時,我國全面建立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進水稻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