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2020-12-05 中國新聞出版網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該書是中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嘔心瀝血60餘年的科研成果展示,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逐步實現國際化合作的科研總結,書中還有大量珍貴照片和論文資料,多角度呈現該領域科研發展各階段的重要技術成果。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了國內雜交水稻發展的情況。從1973年三系法雜交水稻配套成功,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並開始推廣應用,而後選育一系列「超級雜交稻」先後實現了前四期超級稻的攻關目標。同時,也包括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水稻無融合生殖和雜交水稻制種新技術等一些技術新進展。下篇著重介紹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和中國政府幫助下,中國雜交水稻在國際推廣上取得的進展。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編者按雜交水稻是現代農業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國雜交水稻經過50多年的創新發展,成為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編者按雜交水稻是現代農業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國雜交水稻經過50多年的創新發展,成為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87年,袁隆平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3個發展階段,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3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13年的「援非」之路中,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雜交水稻比當地的品種最高增產300%之多。為什麼要在非洲做這些事?袁老用英文堅定地回答:「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 中國幫助50多個國家掌握雜交水稻技術
    新華網長沙9月12日電(記者丁文杰 李丹)記者從正在長沙舉行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合作部長級論壇上了解到,為了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產量,中國政府先後幫助50多個國家掌握了能夠促進大幅增產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稻穀整體種植面積調減2019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90歲公曆生日,從過去的「80後」正式邁入「90後」。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後來,洞庭湖地區幾十萬畝水稻遭遇矮縮病,顆粒無收,「南優2號」也因此被逐漸淘汰。 1991年版的《中國雜交水稻的發展》一書列出了23個雜交水稻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雜交水稻品種裡,只有「南優2號」為袁隆平的成果。此書由中國農科院與湖南農科院主編,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那~什麼是雜交水稻呢?這還咋雜交呢?全世界才首次育成了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 中國雜交水稻承載起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的新希望
    這片40公頃稻田是由中國援助的農業專家與當地農民共同協作,用農用小型旋耕機進行雜交水稻的栽培試驗示範。初步估算,雜交水稻平均產量接近每公頃10噸,而該地區目前的平均產量為每公頃2.8噸。「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參加該項目的稻農漢塔說。她預計這次試種最低產量為每公頃8噸。作為接受過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和支持的稻農之一,她說:「栽培技巧並不難,但也需要不少參與。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魏官紅10月14日,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三代雜交水稻公司)宣布成立,該公司由隆平高科(000998,SZ)出資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將出任董事長。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袁隆平: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圖片來自東方IC)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