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我國種業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現象,自國家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來,我國稻穀行業種植面積出現縮減,對種子行業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

稻穀整體種植面積調減

2019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90歲公曆生日,從過去的「80後」正式邁入「90後」。自1961年偶然發現天然雜交稻以來,袁隆平院士帶領團隊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讓中國水稻畝產由300公斤上升至1000公斤以上,為解決人民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傑出貢獻。

回顧中國水稻培育技術發展歷程,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水稻育種技術不斷精進,實現了三次重大的技術突破,分別是1959年的矮化育種、1973年的三系法雜交育種和1985年的兩系法雜交育種。兩系法通過利用光溫敏不育系水稻受溫度和光照的影響可以發生育性變化的特徵,突破了三系法需要尋找特定的恢復系的局限,成為當前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主要途徑。

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水稻最低收購價下調的影響,我國稻穀種植面積2016年以來開始縮減,2018年全國稻穀種植面積小幅減少,結構性調整加快,全年稻穀種植面積30189千公頃,折合4.53億畝,較上年減少837萬畝,同比下降1.8%。

雜交水稻種子行情保持平穩增長

我國的水稻種子市場雜交稻改種常規趨勢明顯,儘管整體稻穀制種面積下滑,但是雜交水稻的制種面積依舊保持平穩增長。2018年,根據全國農技中心的統計數據,全國雜交水稻制種面積169萬畝,創16年以來新高,同比增2萬畝,其中早稻33萬畝、中稻97萬畝,分別比上年減少1萬畝、1萬畝,晚稻39萬畝,比上年增加4萬畝。

從總供給看,2018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延續2014年來的增長態勢,單產略高於去年,新收穫種子2.9億公斤,加上期末有效庫存1.2億公斤,2019年可供種子總量4.1億公斤左右。

2018年四川受暴雨和高溫等影響,部分基地出現籽粒結實不飽滿情況,江蘇基地一些組合出現花期配合不佳現象;福建、江西部分秋制基地受到黑粉病等病害影響較大,但各基地災情均輕於常年。2018年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延續向制種優勢區域集中態勢,福建、湖南、四川、江蘇、海南和江西六省制種面積共計147萬畝,佔全國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的87%,比2017年增加9萬畝、提高4個百分點。其中,福建的制種基地生產面積增長較快。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種子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相關深度報告REPORTS

2019-2024年中國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本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或hezuo@qianzhan.com

來源: 前瞻網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進入產業化: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
    李晗楓 攝   中新網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 劉雙雙)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22日對外透露,項目組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雜交組合和輕簡機械化制種都已進入產業化。自2017年以來,已累計推廣種植200多萬畝,種子生產成本節省150餘萬元,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為農民增收5.6億元。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既要讓人們能夠吃飽,還要吃好吳俊對2019年的春節還記憶猶新,在三亞,袁隆平帶著團隊成員一起吃了年夜飯,大年初一,大家又都下田了。雜交水稻具有個體高度雜合性,雜種後代出現性狀分離,因此需要年年制種,許多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的科研人員仿佛候鳥一般,每年的冬春季節來到三亞開展育種工作。
  • 常規稻呈現種植回升趨勢,雜交稻種業面臨陣痛
    而目前從水稻制種生產、種植面積以及市場需求上來看,常規稻特別是優質常規稻正在呈現回升態勢。雜交稻制種面積低於常規稻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召開了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秋季例會,從春夏播作物種子生產結果方面來看,常規稻制種面積和收穫種子均超過雜交稻。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雄性不育係為生產大量雜交種子提供物質基礎,保持系用於繁殖不育系,恢復系用於給不育系授粉來生產雄性恢復且有雜種優勢的雜交水稻種子。中國三系法雜交水稻於1973年成功實現「三系」配套,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經典方法。「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於1981年獲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中國科學報】「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記者日前獲悉,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經過近兩年的聯合攻關,研製出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螢光檢測分選儀。該儀器可對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選,助力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推廣應用。
  • 中國生物育種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第六章 中國生物育種細分市場發展分析  第一節 水稻生物育種市場分析    一、水稻種業發展形勢    二、稻穀種植面積及產量    三、雜交水稻種子供需狀況分析    四、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區域性    五、雜交水稻種子國審分析    六、雜交水稻種子品種競爭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雄性不育係為生產大量雜交種子提供物質基礎,保持系用於繁殖不育系,恢復系用於給不育系授粉來生產雄性恢復且有雜種優勢的雜交水稻種子。中國三系法雜交水稻於1973年成功實現「三系」配套,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經典方法。「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於1981年獲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雜交水稻新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250畝的雜交水稻育種基地裡,30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品種長勢喜人。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制種效益提高36.3%,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袁氏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在馬達加斯加中部的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培訓基地,湖南省袁氏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農業技術專家胡月舫向記者介紹了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推廣情況。2008年至今,胡月舫在馬達加斯加推廣種植雜交水稻已經10年有餘。
  • 雜交水稻「留種」不再遙遠!我國專家已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
    近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雜交稻自留種」成果獲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雖然雜交水稻在抗逆性、適應性和產量等方面較常規稻優勢明顯,但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不像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因此每年都需要專家花費大量成本重新制種雜交稻,農民也需要年年重新購買。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人:袁隆平 石明松 鄧華鳳 盧興桂 鄒江石 等 完成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推薦單位:湖南省 兩系法雜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沒有恢保關係,配組自由;種子繁育程序簡單,成本低;稻種資源利用率高,選育出優良組合機率高等優點。
  • 今年全國冬小麥種子收穫面積1114萬畝_中國食品安全報
    本報訊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 近期,農業農村部加強價格監測與供需調劑,組織開展全國秋季種子市場專項檢查,並派出檢查組赴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等重點地區隨機選擇部分種子集中交易市場和種子經營門店開展現場檢查和抽樣。總體看,全國秋冬種作物種子供應充足,質量良好,秋季市場運行平穩,冬小麥種子售價同比有所下降。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2018年以來,錦平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選取「袁隆平一號」有機稻,推行基地化種植,做到塘泥施肥、人工除草、無公害除蟲,收穫的稻穀金黃飽滿、稻米橢圓有光澤。「選用新品種有機稻後,不僅產量提升了,而且一公斤能賣到十三四塊錢,價格比普通稻翻了幾番。」吳獻全笑著說。錦平村趁機註冊了「山客」的農產品品牌,以綠色無公害稻米為賣點,受到了市場的熱捧。
  • 鄧興旺 從「第三代雜交水稻」登上植物學高峰
    而2000年前後,也是中國種業大發展、大困惑、大變革的年代,1999年6月,以袁隆平的科研團隊為班底成立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0年在國內A股上市,而素有緊湊型玉米之父的李登海也在2000年成立了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最終在2005年國內A股上市,中國的種業開始改變了研究院所——國家推廣的計劃經濟形態,逐步與市場接軌。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新華社杭州1月5日電(記者 朱涵)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1999年起,由於雜交水稻在亞洲其他國家的成功應用,印度尼西亞加大對雜交水稻的研發投入,並開始了本地化育種、制種和栽培研究,育成了一批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的雜交水稻品種,並相繼投入水稻生產,成為印度尼西亞的主栽雜交水稻品種。但由於這些品種在抗逆性和米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一直很少。3萬公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66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
  •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2014-11-23 19:56:33中新網長沙11月23日電 題: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作者 劉曼  成功研發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非轉基因抗除草劑優良作物新品系、小麥新一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階段性進展……這些重大的生物科學成果,均出自以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為首的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