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種業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現象,自國家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來,我國稻穀行業種植面積出現縮減,對種子行業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
稻穀整體種植面積調減
2019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90歲公曆生日,從過去的「80後」正式邁入「90後」。自1961年偶然發現天然雜交稻以來,袁隆平院士帶領團隊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讓中國水稻畝產由300公斤上升至1000公斤以上,為解決人民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傑出貢獻。
回顧中國水稻培育技術發展歷程,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水稻育種技術不斷精進,實現了三次重大的技術突破,分別是1959年的矮化育種、1973年的三系法雜交育種和1985年的兩系法雜交育種。兩系法通過利用光溫敏不育系水稻受溫度和光照的影響可以發生育性變化的特徵,突破了三系法需要尋找特定的恢復系的局限,成為當前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主要途徑。
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水稻最低收購價下調的影響,我國稻穀種植面積2016年以來開始縮減,2018年全國稻穀種植面積小幅減少,結構性調整加快,全年稻穀種植面積30189千公頃,折合4.53億畝,較上年減少837萬畝,同比下降1.8%。
雜交水稻種子行情保持平穩增長
我國的水稻種子市場雜交稻改種常規趨勢明顯,儘管整體稻穀制種面積下滑,但是雜交水稻的制種面積依舊保持平穩增長。2018年,根據全國農技中心的統計數據,全國雜交水稻制種面積169萬畝,創16年以來新高,同比增2萬畝,其中早稻33萬畝、中稻97萬畝,分別比上年減少1萬畝、1萬畝,晚稻39萬畝,比上年增加4萬畝。
從總供給看,2018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延續2014年來的增長態勢,單產略高於去年,新收穫種子2.9億公斤,加上期末有效庫存1.2億公斤,2019年可供種子總量4.1億公斤左右。
2018年四川受暴雨和高溫等影響,部分基地出現籽粒結實不飽滿情況,江蘇基地一些組合出現花期配合不佳現象;福建、江西部分秋制基地受到黑粉病等病害影響較大,但各基地災情均輕於常年。2018年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延續向制種優勢區域集中態勢,福建、湖南、四川、江蘇、海南和江西六省制種面積共計147萬畝,佔全國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的87%,比2017年增加9萬畝、提高4個百分點。其中,福建的制種基地生產面積增長較快。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種子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相關深度報告REPORTS
2019-2024年中國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本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或hezuo@qianzhan.com
來源: 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