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進入產業化: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進入產業化: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

2020-09-22 19:2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羨 責任編輯:劉羨

    與會專家觀摩位於長沙縣江背鎮的水稻育種基地。 李晗楓 攝

  中新網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 劉雙雙)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22日對外透露,項目組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雜交組合和輕簡機械化制種都已進入產業化。自2017年以來,已累計推廣種植200多萬畝,種子生產成本節省150餘萬元,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為農民增收5.6億元。

  當天正值中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湖南農業大學在長沙舉辦「作物學學科發展暨雜交水稻機械化種子生產技術研討會」,唐文幫教授向與會的院士和專家詳細介紹項目進展。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賀信中提出,作物學科必然要與作物生產的實際發展緊密相聯。特別是對雜交水稻機械化種子生產技術加強研究進行交流,意義重大。

  據了解,雜交水稻在中國已推廣40多年,但種子生產一直沿襲傳統的人力方式,導致種子成本過高,制約雜交水稻推廣應用。如果不能突破雜交水稻種子的機械化生產,將對水稻種業的健康發展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

  唐文幫教授團隊主持的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項目「水稻小粒型不育系選育及其機械化種子生產技術」,從品種選育和機械化制種入手,成功解決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問題。歷經多年研究和聯合攻關,課題組已培育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卓201S等5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通過這些不育系,選配出5個雜交稻組合通過審定並大面積推廣,8個雜交組合完成區試,2021年申報國家審定。

  與現有大面積生產用不育系相比,小粒型不育繁殖係數可提高一倍,並能實現混播混收機械分離的雜交制種全程機械化,大幅降低了雜交稻用種成本。與傳統制種方式相比,能提高制種效益36.3%。

  與會專家認為,發展小粒型不育系及其配套組合,實現雜交水稻高效機械化制種及全程機械化生產,對確保中國雜交水稻生產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新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250畝的雜交水稻育種基地裡,30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品種長勢喜人。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制種效益提高36.3%,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人:袁隆平 石明松 鄧華鳳 盧興桂 鄒江石 等 完成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推薦單位:湖南省 兩系法雜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沒有恢保關係,配組自由;種子繁育程序簡單,成本低;稻種資源利用率高,選育出優良組合機率高等優點。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稻穀整體種植面積調減2019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90歲公曆生日,從過去的「80後」正式邁入「90後」。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1999年起,由於雜交水稻在亞洲其他國家的成功應用,印度尼西亞加大對雜交水稻的研發投入,並開始了本地化育種、制種和栽培研究,育成了一批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的雜交水稻品種,並相繼投入水稻生產,成為印度尼西亞的主栽雜交水稻品種。但由於這些品種在抗逆性和米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一直很少。3萬公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66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本報記者 馬愛平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第三代雜交水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認為是兩系法,它是通過遺傳工程技術自交繁殖普通隱性核雄性不育系而實現雜種優勢利用的方法,目前育成的品種已進入生產試驗示範階段。一系法雜交水稻是培育雜種優勢固定不分離的雜種一代,不需每年進行雜交種子生產。目前該技術還處於探索階段。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第三代雜交水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認為是兩系法,它是通過遺傳工程技術自交繁殖普通隱性核雄性不育系而實現雜種優勢利用的方法,目前育成的品種已進入生產試驗示範階段。一系法雜交水稻是培育雜種優勢固定不分離的雜種一代,不需每年進行雜交種子生產。目前該技術還處於探索階段。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雜交水稻「留種」不再遙遠!我國專家已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
    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雖然雜交水稻在抗逆性、適應性和產量等方面較常規稻優勢明顯,但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不像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因此每年都需要專家花費大量成本重新制種雜交稻,農民也需要年年重新購買。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深入分析雜交水稻的特性,根據其具有的特性,合理進行栽培
    導語:了解雜交晚稻與早稻品種的搭配,解決好季節矛盾,培育分櫱壯秧,掌握分櫱壯秧的標準,分析雜交水稻浸種催芽與常規水稻的不同之處栽培雜交水稻,我們應該根據其特性,進行合理栽培。如果我們能精心栽培它們,它們就能更好地生長。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胡月舫說:「要想讓農民認可雜交水稻好,向他們證明雜交水稻優勢,就要種給農民看。農民能夠看到雜交水稻產量高、抗性強,包括抗病、抗蟲、抗寒等,他們就會接受,就會買雜交水稻的種子。」2008年9月14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馬達加斯加學員參觀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田。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23歲從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新團隊的一名「80」後成員,現在吳俊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期他剛榮獲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袁隆平創新團隊成員、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做農業研究,光待在實驗室不行,還得往田間地頭跑,日曬雨淋是免不了的。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