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250畝的雜交水稻育種基地裡,30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品種長勢喜人。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制種效益提高36.3%,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
丘陵山區、田塊較小、海拔高度不一……在我國符合雜交水稻制種要求的地區,多項不利因素制約了雜交水稻制種。同時,雜交稻制種的用工成本急劇增長,導致雜交種子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制約雜交稻推廣應用的重要因素。
唐文幫教授主持的「水稻小粒不育系選育及機械化雜交育種」項目致力解決目前雜交水稻制種方式落後、效益低、成本高等問題。歷經10餘年,項目團隊培育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卓201S等5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培育出「卓兩優141」等6個國家審定品種,並實現大面積推廣。
團隊根據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和大粒恢復系粒厚的差異,發明了篩選裝置,實現了父母本種子機械化精準分出「父」與「母」,分選成功率100%,損耗小於1%。同時,團隊還配套研發了機械混播、飛機噴施、輔助授粉和病蟲害防治等設備,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推廣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用種成本高,適合輕簡機械化制種的新品種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雜交水稻輕簡機械化制種時代即將來臨。」唐文幫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