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新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250畝的雜交水稻育種基地裡,30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品種長勢喜人。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制種效益提高36.3%,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

丘陵山區、田塊較小、海拔高度不一……在我國符合雜交水稻制種要求的地區,多項不利因素制約了雜交水稻制種。同時,雜交稻制種的用工成本急劇增長,導致雜交種子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制約雜交稻推廣應用的重要因素。

唐文幫教授主持的「水稻小粒不育系選育及機械化雜交育種」項目致力解決目前雜交水稻制種方式落後、效益低、成本高等問題。歷經10餘年,項目團隊培育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卓201S等5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培育出「卓兩優141」等6個國家審定品種,並實現大面積推廣。

團隊根據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和大粒恢復系粒厚的差異,發明了篩選裝置,實現了父母本種子機械化精準分出「父」與「母」,分選成功率100%,損耗小於1%。同時,團隊還配套研發了機械混播、飛機噴施、輔助授粉和病蟲害防治等設備,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推廣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用種成本高,適合輕簡機械化制種的新品種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雜交水稻輕簡機械化制種時代即將來臨。」唐文幫說。(完)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進入產業化: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
    李晗楓 攝   中新網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 劉雙雙)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22日對外透露,項目組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雜交組合和輕簡機械化制種都已進入產業化。自2017年以來,已累計推廣種植200多萬畝,種子生產成本節省150餘萬元,用種成本節省逾2億元,為農民增收5.6億元。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稻穀整體種植面積調減2019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90歲公曆生日,從過去的「80後」正式邁入「90後」。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3、建立了形態改良、亞種間雜種優勢及遠緣有利基因利用相結合的兩系法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運用該育種技術,分別於2000、2004、2012年先後實現了我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畝產700公斤、800公斤、 900公斤的三期育種目標,實現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米質優、抗性強的有機結合。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無人機直播,流水線育秧,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省工又省力
    水稻,是我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農村勞動力都缺乏,水稻規模化種植經營面積擴大,水稻從栽插、植保、收穫等緩解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但水稻直播、育秧等環節機械化成為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瓶頸。4月28日上午,廣漢市水稻機械化直播現場觀摩會在金魚鎮舉行。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一步實現作物雜交制種,基因編輯技術將引領農業變革?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讓這個過程大為簡化,使得人們得以精確快速地編輯作物基因組,實現選育增產。2020年7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謝傳曉研究員發表論文,利用 CRISPR/Cas9 技術一步創製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為作物雜交技術提供了高效的培育方案。1農作物雜交的優勢在作物生產中,雜交種比純種更受歡迎。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雜交水稻「留種」不再遙遠!我國專家已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
    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雖然雜交水稻在抗逆性、適應性和產量等方面較常規稻優勢明顯,但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不像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因此每年都需要專家花費大量成本重新制種雜交稻,農民也需要年年重新購買。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近日,第三屆中國國際水稻論壇在海南三亞召開。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具配組自由度高和育性穩定的優點,將成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方向。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是由袁隆平帶領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在三系、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方法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實現,2015年成功創製了普通核不育系Gt1s、繁殖系Gt1S及其第三代雜交水稻。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公司主要科學家、技術發明人臧劍老師,長期從事遠緣分子雜交技術研究,自1996年至今,臧劍老師專心致志,孜孜不倦,潛心研究這一世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