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該項目經過20多年的攻關,建立了光溫敏不育系的兩系法雜種優勢有效利用的新途徑,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的土要限制因素,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7個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 1、建立了完善的雜交水稻育種體系,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優勢水平從品種間→亞種間→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闡明了育性轉換與光溫變化的關係;探明了不育系溫敏感時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溫作用機制。 2、提出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關鍵技術指標選育理論,研創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選育與鑑定技術。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羅孝和培育三超稻失敗,袁隆平講太陽採金的故事,讓他重獲信心
在雜交水稻的培育過程中,袁隆平並非單槍匹馬,而是帶著學生和助手們合作完成的。在袁隆平的多個助手中,最值得一提到的是羅孝和,曾經培育「三超稻」失敗備受打擊,後來袁隆平給他講了「太陽採金」的故事才重獲信心。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光溫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長日照高溫下表現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溫下表現可育,在不育期內製種,在可育期內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時不需要保持系。兩系法雜交水稻是中國獨創的農業科技成果,於1995年研究成功,當前年種植面積佔雜交水稻品種的5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光溫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長日照高溫下表現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溫下表現可育,在不育期內製種,在可育期內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時不需要保持系。兩系法雜交水稻是中國獨創的農業科技成果,於1995年研究成功,當前年種植面積佔雜交水稻品種的5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石新華趕忙找到這個網頁,按照上面公布的地址給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寫了一封信,大意是:石明松最早開始研究「兩系法」雜交水稻,並在去世前已獲初步成果,因此,他才是這項技術的發明人。 石明松與「兩系法」雜交稻的發現要追溯到1973年。當時還是湖北省汙陽縣(今仙桃市)沙湖原種場技術員的他,在4000可育的。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雜交水稻哪個品種好?
雜交水稻品種多數還是不錯,主要看你的用途,優質食用品種、優質加工品種等一定要用對方向,特殊區域需要特殊品種。一、雜交水稻的分類。雜交水稻可以從選育方法、使用用途來進行分類。1、按照選育方法分類。目前主流推廣雜交水稻有兩種選育方式,兩系雜交稻、三系雜交稻。
-
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中國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當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水稻的雜交優勢。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奠定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基礎。此後他和同事埋頭研究,於1973年完成三系雜交水稻研究,1976年大面積推廣種植成功。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圖為他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資料圖)1949年11月,重慶解放。1950年,經過院系調整,私立相輝學院與四川大學的相關系科、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農科三系合併組建為西南農學院,我們這個系就改稱農學系了,校址在重慶北碚。我在這裡學習了四年,直至大學畢業……說實在的,很多人對學農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學農」。
-
雜交水稻新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250畝的雜交水稻育種基地裡,30個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品種長勢喜人。通過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與技術集成,湖南農業大學唐文幫教授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制種效益提高36.3%,節約用種成本超2億元。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中國雜交水稻的育成,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闢了新的途徑,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圖為袁隆平(左)和科技人員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農作物之一。推廣雜交水稻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雜交水稻從197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為中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袁隆平說: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偉大的事業,要繼續抓好。指的是環洞庭湖區自古盛產水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比如「晶兩優」品種成功問世,就花了我們團隊整整15年心血。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對解決我國的溫飽問題貢獻很大。但由於雜交水稻的遺傳特點,一度品質不是很好。怎麼才能讓雜交水稻高產又優質,成了我們的攻關目標。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一位好友送給我一袋別國產的香米,吃起來柔軟無渣,清香微甜,非常可口。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那~什麼是雜交水稻呢?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