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孝和培育三超稻失敗,袁隆平講太陽採金的故事,讓他重獲信心

2020-12-05 歷史店

在雜交水稻的培育過程中,袁隆平並非單槍匹馬,而是帶著學生和助手們合作完成的。在袁隆平的多個助手中,最值得一提到的是羅孝和,曾經培育「三超稻」失敗備受打擊,後來袁隆平給他講了「太陽採金」的故事才重獲信心。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羅孝和,或許很多讀者都不熟悉,他是袁隆平的大學校友,後來作為袁隆平的得力助手,而且現在兩人也仍然是同事和搭檔。1972年,雜交水稻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要說真正的成功卻有點早,因此羅孝和就這一年開始培育「三超稻」。所謂「三超稻」,就產量超母本,父本和對照的水稻。一開始,「三超稻」長勢很旺,不僅給羅孝和很大的希望,就連研究所的領導都覺得「三超稻」肯定能成功……不過可惜,到秋天收穫的時候,卻發現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穀場上,「三超稻」的稻穀畝產量並不突出,但是稻草量卻翻了一大倍,為此也讓當時信心滿滿的領導們都覺得很尷尬。一段時間之後,「三超稻」失敗的消息就傳遍了研究所,其他人都開始議論紛紛,還說羅孝和簡直就是異想天開,更有甚者還說要停止研究雜交水稻的計劃。聽到這些消息後,羅孝和感到很沮喪,同時也開始自我懷疑,還對袁隆平說了很多要放棄「三超稻」的話。

袁隆平聽完羅孝和的一番話,他先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說道:「我先給你說個故事吧」。袁隆平要說的故事叫做「太陽採金」。在19世紀末,西方有位研究天體的物理學家,他在一次報告中指出:根據太陽發出的光譜分析,能看見有黑色的波線,就說明太陽上有金礦……結果這位物理學家話還沒說完,現場的一位銀行資本家就站了起來說道:「除非你能到太陽上去,不然你發現再多的金礦也採不到」。很顯然,資本家是在嘲笑這位物理學家的研究毫無用處。

幾年之後,這位物理學家通過不斷的研究,發現了太陽光譜中黑波的意義,同時也因為發現了「太陽金礦」的存在,而獲得了一枚金制的獎章。於是,物理學家找到了那位資本家,並指著金獎章告訴他:「這就是我在太陽上採到金礦」。通過這一個小故事,袁隆平想告訴羅孝和,有些人目光短淺只在乎眼前,但也有人眼光長遠能看到未來,因此研究雜交水稻就要做後一種人才能成功。

袁隆平的一番話,讓羅孝和重獲信心,開始認真的反思,並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另外,袁隆平還告訴領導們:「嚴格的來說『三超稻』的種植試驗並沒失敗,因為不管是稻穀的畝產量提升,還是稻草的畝產量提升,兩者其實都算是一種成功,只不過我們更希望的是稻穀產量提升」。於是,在接下來的培育計劃中,只需要將稻草產量提升的優勢,完全轉移到稻穀上即可。

按照這一思路,羅孝和在袁隆平的指導下,又開始重新研究和培育「三超稻」。另外,在「三超稻」培育的同時,還種植了大量其他品種的對照稻穀,將來等收穫的時候進行參照和對比,到底哪種稻穀的優勢更好也就一目了然了。幾個月後到了收穫的季節,最後將「三超稻」的稻穀產量一稱,比上次足足多了100多斤,而最高畝產還突破了500公斤,也比其他的對照稻要多出一大截。

不管怎麼說,在經過失敗,懷疑和嘲笑之後,雜交水稻最終還是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在全國大面積的推廣種植過程中,其年產量也一年比一年高。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糧食危機,也讓更多的農民家庭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而這背後的大功臣,就是令人尊敬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袁隆平小時候,母親給他講一個故事,讓他懂得「不可貪多」的道理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同時也被國人親切地稱為「當代神農」。袁隆平之所以能獲得巨大的成功,除了他本人的努力外,還與其母親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袁隆平的母親究竟是一位怎樣偉大的女性呢?她又會對袁隆平的人生成長有過哪些幫助呢?
  • 在天空中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為何被定名為「袁隆平星」
    中國科學技術最高獎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袁隆平和吳文俊是這一屆最高獎的獲得者。袁隆平此時此刻,心情激動,感慨聯翩。他只是一個科技人員,能被全國人民時刻惦記,這份殊榮,怎不讓他感到萬分高興。我國實行的科研獎勵的政策真的是太好了,以前的時候,腦體倒掛,科技不值錢,現在科技工作者終於趕上了這個可以甩開膀子大幹的好時代,如果他不能培育出更新、更高產的超級稻,那就辜負期望了。
  • 從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搞科研「八字」經驗,談人生的成功與失敗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對青年人說:「搞科學實驗,絕不是一帆風順。不要怕失敗,要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他體會最深的經驗是「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袁老先生這話講的非常有道理的。人生做什麼事情,都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人小時候學走路,不是一開始就會走的,而是經過跌了幾次跤,才學會走路的。做事情也是如此。失敗了不要緊,可以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從頭再來。
  • 名人系列故事——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自幼興趣廣泛,喜愛音樂、體育。他在重慶度過了中學時代,中學畢業後考入了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60年代初期,中國正處於嚴重困難時期,老百姓忍飢挨餓、苦不堪言,這些深深的刺痛了袁隆平,他下定決心從事人工雜交水稻的研究,以便生產出更多的糧食解決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
  •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為大自然寫日記:竺可楨的故事》《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植物的好朋友:吳徵鎰的故事》《第191號的發現:屠呦呦的故事》《摺紙飛機的男孩:錢學森的故事》【原文選讀】...袁隆平想啊想,滿腦子都是水稻,想著想著就進入了夢鄉。他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那麼高,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他和朋友們坐在稻穗下乘涼。這個美好的「禾下乘涼夢」給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勵。為了水稻增產,袁隆平不停地查資料,搞水稻植播試驗。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這是一套可讀性非常強的傳記繪本,它通過精美的手繪插圖、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資料,詳細地講述了許多科學家們的故事。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 《講述·中國故事》第七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指導,中國經濟信息社出品,瀘州老窖·國窖1573全程支持的《講述·中國故事在參加完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後,他當天就返回湖南,因為「明天還要到田裡去」「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到田裡去」。他心心念念他的那些寶貝「超級稻」,每天都惦記著有沒有新的發現、有沒有病蟲害發生。 每天都要到田裡去,已經成為袁隆平的生活習慣。上世紀50年代,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於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研究。
  • 90歲袁隆平:你們吃飽了,我也變老了丨百家故事
    之後的他,每天都蹲在田裡觀察,敏銳的他意識到這正是一株天然雜交水稻。靈感開始在他的頭腦中閃現,如果可以人工培育雜交稻,那麼水稻必將大大增產。深山教師袁隆平提出這一想法後,被許多人嘲笑這是對經典學術理論的背叛與顛覆,甚至被視為對基本遺傳學的無知。
  • 袁隆平填了一首詞,講的是他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陪媽媽說說話的故事
    鮮有人知的是,童謠《我有一個夢》為袁隆平「以信改詞」,與90後小夥楊檸豪共同創作的。  在湖南小夥楊檸豪心中,最初的美好是家鄉安江早春還冒白尖的雪峰頂,初夏滿城飄散的柑橘香……那裡也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和他懷有一樣感情的,是在那度過自己37年研究生涯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袁隆平院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平淡卻幸福著!
    袁隆平院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平淡卻幸福著!以前的熱搜都是明星戲子的緋聞八卦,最近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卻「異軍突起」,先是在湖南農業大學出席新生開學典禮,又是被確定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今天又是參加國慶,人們對他的崇敬和熱愛,就轉化成了這些天的袁隆平院士霸屏熱搜。筆者今天想借這篇文章,為大家介紹袁隆平院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讓我們感受偉人那平淡而又幸福的愛情,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袁隆平院士。
  • "汽車小白"轉崗駕駛員,父親的一句話讓他重獲信心
    經歷種種挫折,他到了崩潰的邊緣,父親的一句話讓他重獲信心。父親對他說了啥?我給阿爸打電話,他鼓勵我說:「咱草原上走出的漢子是不能認慫的,一旦定下目標,就要像草原狼一樣緊咬不放、拼命追趕!」對!我要像草原狼那樣咬定目標不放鬆。於是,我加班加點學習理論,買來新華字典將書本上不認識的漢字全都注釋出來,不到一個月就把駕駛理論和道路安全法規背得爛熟於心。平時,我就拿著臉盆當方向盤進行模擬練習,向身邊戰友學習操作方法,克服自身痼癖動作。
  • 袁隆平成長簡史
    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女士是揚州人,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曾擔任小學教師。袁隆平的大哥出生後,袁隆平的母親便辭去工作,安心相夫教子。袁隆平的母親非常喜歡哲學,酷愛讀書,她喜歡用書中生動形象的故事教育引導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塑造端正、美好的品格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 為國為民,淡泊名利,甘為人梯——袁隆平
    面對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袁隆平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為國為民,淡泊名利,甘為人梯剛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時,許多人說袁隆平是自討苦吃,他坦然回答:「為了大家不再餓肚子,我心甘情願吃這個苦。」
  • 袁隆平等多位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袁隆平等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nbsp&nbsp&nbsp&nbsp12月9日,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暨南繁矽谷建設工作會議在三亞召開,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多位專家、農業部門負責人、企業代表圍繞現代種業的發展作了發言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然而,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後,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難道是技術路線有問題?或是根本就不可能達到?猛地,他心裡一亮:如果跳出常規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常規稻雜交,那結果又將如何呢?
  • 袁隆平用米丘林的辦法,種出「紅薯王」,最後證明這條路還是錯的
    袁隆平剛剛來到安江農校,一開始的時候,他還被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培育」理論迷惑了一段時間。無性培育技術就是使兩個親本的原生質體,融合成為一個具雙親遺傳物質的培育細胞,並在人工培養下,通過嫁接和胚胎等手段,使兩個遺傳性質不同的物種,進行可塑性的培育方法。
  • 袁隆平與肥料的故事,你或許不知道!
    提起袁隆平,這位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他在稻田搞科研的場景 他說:「目前超級雜交水稻已經突破了畝產1100公斤,並且遠遠領先世界水平!」今年9月,袁隆平以他對中國農業的巨大貢獻,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在人們熟知的這些場景、記錄、高光時刻之外,還有一個或許並不被人熟知的故事——袁隆平與肥料企業的戰略合作。讓我們循著時光的足跡,講述袁隆平與肥料的故事吧!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