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上世紀60年代,我國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大饑荒,導致全國性的糧食大危機。當時連毛主席都在《黨內通信》作出指示。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可見當時的糧食危機有多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
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那麼兩種進行雜交就有可能出現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C品種。C品種就提高了水稻的整體產量,
基於這種理論,成功引起了國家科委的注意,並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領導,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終於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糧食產業也迎來了舉世矚目的變革。1981年,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家水稻研發團體。獎狀上寫著:全國先行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而袁隆平也因此獲得: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讓我國的糧食產量迅速增加。
從1976年全國推廣開始,僅僅20年,中國的稻穀增產累計就達到了2400億公斤。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交優勢的國家。
而雜交水稻的輝煌依舊在繼續,在1987年提出:雜交水稻三個發展階段的戰略,即未來雜交水稻一定是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發展,程序由繁道簡,而效力則越來越高。至此,雜交水稻理論也漸漸完善。同年,兩系法水稻研究,正式列為國家863計劃,編號101。由袁隆平主持,全國16個單位進行聯合公關。這個項目一直持續到2005年,此後更是培育出20多個優質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6000萬畝以上,累計增產稻穀40多億公斤。
1996年,袁隆平再次提出超級雜交水稻的培育計劃。超級雜交稻計劃總共經歷四個階段,從第一階段畝產800公斤,一直持續到2016年,第四階段的畝產1500公斤。當然,這只是試驗階段,實際大規模種植肯定要打折扣。從這邊可以看出,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從立項到至今,他一直是帶頭人,也因此,他獲得除諾貝爾獎之外世界上所有農業科學家能獲得到的榮譽和獎章。2019年9月26號更是獲得共和國勳章,這是我們國家對他最大的肯定。
#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