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並提出並實施&34;,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那麼取得如此成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呢?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 ,籍貫江西省德安縣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34; 。他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34;,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從此在配製雜交水稻上取的輝煌的成就
袁隆平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他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
先後在境內外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
就此看來袁隆平在國際上那也是名聲大振,那麼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級的獎項,能獲得這個獎項都是在莫個領域有很高成就的人,可以說是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b一般認為,要想拿諾貝爾獎,首先要在某一領域有重大發現或建樹。但僅此還不夠,還要有一些必要條件。這也是諾貝爾獎常會引起輿論關注,甚至引起爭議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讓我們如今能吃的上米飯,都是要感謝他的,做作為人類做出如此貢獻的袁隆平教授,非但沒有獲取諾貝爾獎,連提名都沒有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點:其實雜交水稻是在有前人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並不是袁隆平從一開始就研究發現的,就沒有滿足諾貝爾獎在莫個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一點。
第二點:就是諾貝爾獎沒有設立農業獎這個獎項。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經濟學獎、地球獎七項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組織,是不是沒有聽說過農業獎。可能這才是他沒有獲得的真正原因吧。
但是不管怎麼樣,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