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2021-01-12 浙江在線

2020-11-06 13:18 |浙報融媒共享聯盟武義站 記者 陶鴻飛 潘文忠

金秋十月,瓜果飄香,又到了收穫季節。武川大地的田野上,不知不覺已悄然換上了金色的秋裝,一年一度的晚稻收割季節到了。

「有機稻還沒收割,各路訂單早就接踵而至了!」桃溪鎮錦平村黨支部書記吳獻全看著金燦燦的稻田,滿臉興奮。正值收穫的時節,該村100畝「袁隆平一號」有機稻已經成熟,預計畝產超過750公斤,周邊300多畝優質稻也迎來了豐收,總產量可達30萬公斤。

2018年以來,錦平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選取「袁隆平一號」有機稻,推行基地化種植,做到塘泥施肥、人工除草、無公害除蟲,收穫的稻穀金黃飽滿、稻米橢圓有光澤。「選用新品種有機稻後,不僅產量提升了,而且一公斤能賣到十三四塊錢,價格比普通稻翻了幾番。」吳獻全笑著說。錦平村趁機註冊了「山客」的農產品品牌,以綠色無公害稻米為賣點,受到了市場的熱捧。

武義縣的雜交水稻從上世紀80年代最高畝產突破400公斤,到上世紀90年代最高畝產突破600公斤,後到超級稻最高畝產突破800公斤,現在則是「袁隆平一號」有機稻降臨武川大地——水稻豐產豐收、農民增產增收的背後,是一段鮮為人知的、延續40年的關於雜交水稻之父贈送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世紀情緣的感人故事。

原縣農業局農技推廣研究員黃烈文這樣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武義縣推廣的雜交晚稻品種是汕優6號,生長期比較長。汕優6號種多年之後,抗性退化了,稻熱病出現了。第一,生育期長,影響了產量;第二,抗性退化了。所以我們去湖南考察,想要找一個生育期比較短、抗性比較好的雜交晚稻組合。1980年10月,我們去湖南,看到湖南推廣的就是威優64。看了威優64以後,我們就向袁隆平老師提出,威優64父本能不能支援我們一點。袁隆平老師就叫助手去看,可惜已沒有種子了。

袁隆平這樣回憶:我們只有最後的半斤種子樣本了。我說你們大老遠地從浙江到湖南來,不能空手回去哩。最後,我把保存的最後半斤種子樣本拿出來給他們了。

這一段偶然的經歷,締結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武義縣農民延續了40年的跨世紀情緣。

靠著這半斤種子樣本,武義縣農技人員到海南選配成功了「汕優64」雜交晚稻新組合。從此,武義縣走上了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之路,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只有30餘萬人口的武義,1986年被省政府列為「商品糧基地縣」,成為糧食產出大縣。

40年來,雙方合作愈發密切,武義縣成了袁隆平在湖南之外的又一個雜交水稻科研推廣基地。袁隆平研製的威優49、汕優48-2等一批優良雜交水稻組合,都是先由武義縣試種或選配,然後再向全國推廣的。

為感謝袁隆平院士在糧食生產發展上對武義縣的特殊關心和支持,縣委、縣政府特授予袁隆平「武義縣榮譽市民」稱號。武義縣政府農業顧問,武義縣榮譽市民,與武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共建協議……從1980到2020年,袁隆平曾三次蒞臨武義指導。同時,他還經常派助手到武義縣講學交流技術;武義縣農技人員也常常去湖南學習,或寄去詳盡的技術資料向袁隆平討教,武義縣的雜交水稻種植水平一直在全國全省處於領先地位。

袁隆平曾這樣說:武義的早稻長得這個樣子……像繡花一樣。我說像湘繡啊,這個不簡單,不簡單……推廣雜交稻,武義縣領導特別重視,組織上、財政上、人力上、物力上各方面都搞得非常不錯。武義的雜交早稻佔早稻面積的80%,這在全國來說恐怕也是第一家。

1999年7月5日,在武義召開的全國兩系法優質雜交早稻示範現場會上,當袁隆平來到王宅鎮郭浦朱示範片實地指導時,郭浦朱村農民朱寶強急忙跑過去,緊緊握住了袁隆平的手。

朱寶強說:我說啊,黨的政策好;你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好。我祝您健康長壽,我們全縣農民都祝您健康長壽。

袁隆平連聲表示感謝:好,好,好,謝謝!謝謝!

袁隆平的70歲生日是在武義度過的。當時,全國勞動模範、桐琴鎮種糧大戶朱真德聽說袁隆平喜逢七十華誕,特意趕到他下榻的溫泉山莊,按照武義風俗給他送上了雞蛋、麵條和稻穗壽禮,向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祝賀生日:我代表全縣農民祝您生日快樂!我們農民有句話,翻身不忘毛澤東,致富不忘鄧小平,吃飯不忘袁隆平。

面對盛情,袁隆平鄭重承諾:今後呢,我們要更加密切地合作,我把我們最新的科研成果首先放在武義開花結果。

2004年,武義縣被列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超級稻示範基地,引進了兩系超級稻新組合。這是袁隆平院士為實現農業部二期畝產800公斤的目標產量而選育的苗頭組合。武義又成為浙江省唯一的兩系超級稻示範基地。

王宅鎮種糧大戶方曉輝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1600多畝糧田種雜交水稻,連年獲得好收成。2013年秋收後,方曉輝驅車載著金秋剛收穫的稻米,來到湖南省長沙市的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專程拜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他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表達一個農民對他的感激之情。院士與農民之間有了這段對話:

「袁老,這是我自己種的大米,今年稻穀豐收了。」

「你是種糧大戶?」

「是的,我今年種了1600多畝雜交水稻。」

「什麼品種啊?」

「Y兩優超級稻。」

「2號還是1號?」

「1號、2號都有。」

「產量還好嗎?畝產有600公斤嗎?」

「有600多公斤,好的將近800多公斤一畝。作為武義的農民,一個種糧大戶,我向您匯報一下,這幾年通過你們的技術和良種,使我們農民提高了收入。今天特地來感謝一下您。」

「我們很高興,我們搞研究就是為農民服務的。」

「作為一個農民代表,祝您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在武義,像方曉輝這樣受惠於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的種糧大戶還有很多很多。

40年來,「半斤種子」根植武川大地結出了豐碩成果。雜交水稻的推廣種植,為武義糧食生產歷史譜寫了輝煌篇章。據統計,1981—2019年,武義縣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從420餘公斤提高到550公斤以上,累計種植雜交水稻780多萬畝,增產糧食達8.5億斤以上。

2019年5月8日,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年近九旬的袁隆平與武義縣籤訂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共建協議,選定王宅鎮陶宅村後金畈的1350多畝田野作為院士專家工作站超級稻示範基地,進一步拓展與武義在優質水稻品種種植和先進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合作領域。

在籤約儀式上,袁隆平說,武義與他有著40年的緣分,自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一直持續著水稻種植方面的合作,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於這次與武義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進一步加強合作感到十分高興。他表示,將藉此機會帶領專家團隊全力支持武義水稻產業發展,與武義在優質水稻品種種植和先進技術推廣等方面拓展合作,為武義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為武義的糧食生產、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

曾經有記者在採訪中問及袁隆平獲得世界級、國家級的榮譽有幾十項,最讓你興奮的有哪些時,這位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享譽世界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這樣說:

「武義縣榮譽市民」讓我很受用,因為武義農民種雜交水稻……產量一次次飛躍,成為發展雜交稻的基石。

短 評

致敬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袁老

雙季雜交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11月2日,湖南衡南縣,90歲的袁隆平院士「大考」成功,雙季稻畝產再次刷新世界紀錄!外電評論說:中國人民的飯碗越來越堅固!這一喜訊,不僅再次驚嘆全球,也讓浙中小城武義歡欣振奮。

40年前,知天命之年的袁老結緣武義。「半斤種子」饋贈之誼,武義人民品嘗到了「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喜悅。40年間,袁老三次蒞臨武義手把手指導,多次派助手到武義講學交流「傳經送寶」,武義成了袁老在湖南之外的又一個雜交水稻科研推廣基地。臨近耄耋之年,袁老又與武義縣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對武義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吃飯不忘袁隆平。如今,武義人民早已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羊有跪乳之德,鴉有反哺之義,武義人民永遠感恩袁老!

(悠然)

1604639885000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難忘饑荒年,決心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是怎麼想的,就是怎麼做的。1958年的8月,從農學院畢業的他,來到一所偏遠的農校工作。不過,他可不僅僅是教書,還經常帶著學生們做實驗,為農民提高糧食產量而研究農作物。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6年的耕耘與禾下乘涼夢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此時的他已經90歲高齡,當被人攙扶著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勳章時,全國億萬觀眾即欣慰,又感嘆歲月不饒人。袁隆平在雜交水稻56年的深耕與「禾下乘涼夢」,闡釋了這位人民科學家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青春即是汗水和辛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那麼兩種進行雜交就有可能出現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C品種。C品種就提高了水稻的整體產量,基於這種理論,成功引起了國家科委的注意,並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領導,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終於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糧食產業也迎來了舉世矚目的變革。1981年,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家水稻研發團體。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個兒子,現狀如何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說起這些振奮人心的名號,我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熟悉的名字——袁隆平。1964年,袁隆平與農技幹部鄧則結婚由於當年一直在湖南懷化下轄的洪江市一所農校教書和搞雜交水稻的研究,所以自己孩子的名字也與湖南有一定關係,分別是: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陽。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和自然界打了十幾年的交道,吳俊對這句話頗有感觸。23歲從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新團隊的一名「80」後成員,現在吳俊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期他剛榮獲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菲律賓旱季東達沃項目點雜交稻種子生產培訓班學員合影。  中菲農業技術中心供圖■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據了解,2003年菲律賓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為3.4噸/公頃,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4噸/公頃,稻米一年淨增產量240萬噸。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第二年成功攻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這位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隆平也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數億中國農民都有了奔頭。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使用雜交水稻種子,將極大地提高馬達加斯加的水稻產量。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向袁隆平頒發「麥哲倫海峽獎」。當晚,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代表智利政府在長沙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頒發了「麥哲倫海峽獎」。在頒獎現場,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還向袁隆平頒發了「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向袁隆平頒發「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一提到袁隆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可你聽過這位聞名中外的科學家「飈英語」嗎?7月11日,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袁隆平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先說說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於1994年成立,總共有院士902人,分成9個學部,袁隆平就屬於農業學部。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稻穀整體種植面積調減2019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90歲公曆生日,從過去的「80後」正式邁入「90後」。自1961年偶然發現天然雜交稻以來,袁隆平院士帶領團隊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讓中國水稻畝產由300公斤上升至1000公斤以上,為解決人民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傑出貢獻。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