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
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使用雜交水稻種子,將極大地提高馬達加斯加的水稻產量。
那個從小在課本裡讀到的名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又一次讓人們熱血沸騰。
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由於水稻種植技術落後,每年需要進口數十萬噸大米。
馬達加斯加擁有世界第二長的水稻種植歷史,僅次於亞洲國家。然而,水稻種植技術落後,管理粗放,阻礙了水稻的生產。它每年必須進口20萬至40萬噸大米。
不過據央視新聞報導,馬達加斯加氣候條件複雜,在袁隆平院士指導下,中國農業技術專家成功培育出3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種子。使用後,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10.8噸,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的產量。未來,我國雜交水稻將有望解決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
2007年以來,共有二十多位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推廣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累計推廣雜交水稻4萬公頃,增產稻穀12萬噸以上。
非洲土地資源總體豐富,農業生產條件優越,但農業生產水平低,糧食安全問題突出。
長沙在中非農業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沙擁有世界領先的雜交水稻技術,這一技術由農業科學家袁隆平首創。長沙可以向非洲國家提供這種農業專門知識,使它們能夠從依賴外國援助過渡到自給自足。
2010年,長沙的專家開始幫助馬達加斯加將雜交水稻本地化。從那時起,馬達加斯加已經種植了2萬公頃的雜交水稻,每公頃平均產量約為7噸。這個國家的2500萬人現在已經在食物方面自給自足了。
以農業專家袁隆平的名字命名的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定期在非洲開展技術援助項目,為近50個非洲國家的3600多名官員和農業專家提供培訓。
為了在馬達加斯加複雜的氣候條件下推廣雜交水稻種植技術,一批又一批援非專家克服重重困難、進行多種試驗,經過11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具有高產、耐旱、抗洪、抗倒伏、優質等優良特性的雜交水稻品種。
袁隆平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軍已在馬達加斯加工作11年。他見證了雜交水稻在非洲的本地化過程。他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中國農業專家。在此期間,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生根發芽,產量巨大。
網友評論
袁隆平,男,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曾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採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網友評論 人民日報 百科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