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2020-12-0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即將90歲,他依然為夢想而忙碌。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過去說您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現在90歲了。

&nbsp&nbsp&nbsp&nbsp記者:現在90歲的年齡多少歲的身體?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90歲的身體不行了。

&nbsp&nbsp&nbsp&nbsp記者:不能90歲吧?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今年8月份滿90歲。

&nbsp&nbsp&nbsp&nbsp記者:這是您的辦公室?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亂七八糟的。

&nbsp&nbsp&nbsp&nbsp記者:沒有,我覺得很整齊。這麼多書,您都看嗎?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看的。

&nbsp&nbsp&nbsp&nbsp他的書桌上常備著兩個放大鏡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記者:放大鏡,怎麼是兩個?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兩個,一樣的。

&nbsp&nbsp&nbsp&nbsp記者:換著用的?您還有個這麼大的放大鏡,這個平常用得多嗎?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用得少。首先是眼鏡,眼鏡不行就放大鏡。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即使早已超過了退休的年齡,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自從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職務後,他現在的身份是該中心研究員,繼續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nbsp&nbsp&nbsp&nbsp年紀大了 現在無法下田地了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現在還下田嗎?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現在在田邊上看,不下田了,下不了田了,下去了起不來的,特別是深的一腳踩下去,踩到這裡,起不來的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親愛的非洲朋友們,我們熱情地歡迎你們來到長沙參加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我是雜交水稻研發人袁隆平。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這是不久前,在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獻上的一段英文致辭。在致辭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我很榮幸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研究發展雜交水稻,去克服糧食短缺問題,也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讓我們不久的將來達成目標。

&nbsp&nbsp&nbsp&nbsp「不流利」的英文致辭 贏得網友紛紛點讚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也就是這段並不流利的英文致辭,上傳到網絡後迅速被廣泛傳播,贏得網友的紛紛點讚。不少人表示,「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還在忙碌,重於泰山的一生。」「看了想掉眼淚,年紀這麼大了,還在操勞國家人民的事,致敬袁老」。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在網上用英文來致辭的那一段,很多人都豎大拇指。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語,英文講的就是破碎的英語。

&nbsp&nbsp&nbsp&nbsp記者:為什麼您要用英文?其實中文也是可以的,在這樣的研討會的致辭上。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有外賓,用英文開會的時候,如果沒有外賓就用中文,很多的外國人,做報告用英文好一點,免得他們去翻譯。

&nbsp&nbsp&nbsp&nbsp雜交水稻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引來更多點讚的,是在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努力下,雜交水稻已經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並在當地不斷創造出高產記錄,原來每公頃3噸的產量,目前已經刷新到了10.8噸。

&nbsp&nbsp&nbsp&nbsp記者:雜交水稻一般的品種在那已經提升了3倍的產量。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他們認為對解決他們糧食短缺問題會起很大作用,國家總統、總理都來看我們的超級稻,到我們中心來,有賴比瑞亞,特別是馬達加斯加,到我們試驗田看了之後非常高興。

&nbsp&nbsp&nbsp&nbsp記者:可是把咱們這樣的雜交水稻種到非洲那塊土地上,難度大不大?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難度很大。

&nbsp&nbsp&nbsp&nbsp記者:在哪呢?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在哪裡呢?因為非洲很多國家是窮國,我們去了要無償支援,如果國家不立項我們負擔不起。我們就幫他種還要出錢、出勞力什麼東西。

&nbsp&nbsp&nbsp&nbsp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代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做出承諾,每年派出青年科學家前往非洲相關國家,從事雜交水稻的科研、推廣、普及工作,繼續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和水稻,提高糧食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已經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了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讓這種雜交水稻的技術世界共享為什麼呢?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這是個好事情,為什麼不讓世界共享?為什麼不讓呢?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記者:因為您有一個夢想說:「讓全球所有能種水稻的田,有一半都是雜交稻。」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全球有1億6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8千萬公頃,按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的兩個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禾下乘涼夢」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一株野生的雄性敗育稻開始,袁隆平引領著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因為在這個領域的突出貢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對於這位和雜交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科學家來說,除了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禾下乘涼夢」。他曾夢見試驗田裡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大,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nbsp&nbsp&nbsp&nbsp記者:這兩個夢想,您覺得您離哪個夢想更近一點?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兩個夢想我們都在追逐,第一個禾下乘涼夢,我們超級稻不斷向高產衝刺。

&nbsp&nbsp&nbsp&nbsp記者:現在達到多高產?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最高達到每公頃18噸。

&nbsp&nbsp&nbsp&nbsp記者:已經到1200公斤了?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已經到了。

&nbsp&nbsp&nbsp&nbsp記者:這其實已經實現您之前那個目標了?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目標越來越接近。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希望它能高產到什麼份上?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到20噸。

&nbsp&nbsp&nbsp&nbsp記者:20噸,又提高了,這個高度好像是沒有盡頭的?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這個是沒有盡頭的。

&nbsp&nbsp&nbsp&nbsp記者:20噸不封頂?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不封頂,不封頂。

&nbsp&nbsp&nbsp&nbsp一粒小小的糧食能絆倒一個國家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多次講過,對於雜交水稻的夢想,源於他對飢餓的記憶。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曾經說過,一粒小小的糧食能絆倒一個大國。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那是,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就是糧食的重要性。

&nbsp&nbsp&nbsp&nbsp記者:好多人都說咱們中國不缺糧食,糧食夠吃了。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沒有,中國,你想差不多14億人口。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要進口一部分。我舉個例子:大豆,大豆也是不夠吃,我們中國人吃豆腐,每年進口大豆七八千萬噸。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看到這個數字什麼感覺?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

&nbsp&nbsp&nbsp&nbsp擔憂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因為常年研究水稻,袁隆平關心農業,關心農民。但是,他發現,當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這是讓他感到憂心的一件事。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現在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與糧價有關係,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糧價一高通貨膨脹,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一漲其他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但是糧價跌不得,一跌穀賤傷農,農民沒有種糧的積極性,又有問題,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現在的問題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問題很大,我總是很擔憂的。

&nbsp&nbsp&nbsp&nbsp記者:擔憂什麼呢?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這個用工。我們的農民,現在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都是老年人、婦女,叫作婦老農業,婦女和老年人,年輕人他都不搞農業去了。

&nbsp&nbsp&nbsp&nbsp用拓荒人精神來研發「海水稻」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從2012年開始,海水稻的研究成為袁隆平工作的重點。所謂「海水稻」,學術上稱作 「耐鹽鹼水稻」,上世紀三十年代,國際上已開始研究。袁隆平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他把海水稻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為什麼要用拓荒人的精神來去做這個海水稻?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因為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工程。我們國家耕地面積少,18億畝紅線,現在的耕田只有18億畝,這個紅線能不能保得住還是個問題。現在唯一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擴大耕地面積沒有了,但是我們國家有前提,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其中能夠種水稻的,有水淹的鹽鹼地將近2億畝。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我們按最低產量算畝產300公斤,1億畝就是300億公斤,300億公斤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多養活1億人口,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2018年5月,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正式啟動「中華拓荒計劃」,在我國五大類主要類型鹽鹼地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地同時進行海水稻插秧。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開闢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試驗田。按照袁隆平設定的目標,要在8年時間裡推廣1億畝海水稻。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說八年您想推1億畝,這個目標大不大?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八年累計可以達到1億畝,這個數字估計估高了一點,我們想在八年之內每年能夠推廣一千萬畝,好多年之後累計面積達到1億畝就不錯了。

&nbsp&nbsp&nbsp&nbsp身體雖漸不如昔 仍在追求兩個夢想

&nbsp&nbsp&nbsp&nbsp對於時間的逝去和身體的衰老,袁隆平流露出格外的豁達,而對於雜交水稻事業,袁隆平更多的是緊迫感。《面對面》曾於2013年、2016年採訪過袁隆平,在之前的兩次採訪中,因為聽力不斷下降,記者需要儘量靠近,並提高聲音提問,而袁隆平則往往需要前傾身體才能聽清問話。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我覺得我最近一段身體不行了,我原來很少感冒的,現在搞得不好就感冒,感冒。怎麼搞的?免疫力下降了。原來講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現在50歲的身體恐怕不行了,沒有原來那麼好了。

&nbsp&nbsp&nbsp&nbsp記者:所以得服老。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現在不行了,一下就感冒,一下就感冒。不行了,我是感到有點悲觀的了。

&nbsp&nbsp&nbsp&nbsp目標: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nbsp&nbsp&nbsp&nbsp記者:三年前您就說您在超級稻上的目標是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是的。

&nbsp&nbsp&nbsp&nbsp記者:現在這個追求依然還是這些?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現在是超高產。

&nbsp&nbsp&nbsp&nbsp記者:您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對自己沒有要求,就是這個要求: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覆蓋全球夢,雜交稻。就這個要求,兩個夢想。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即將90歲,但他依然為夢想而忙碌,仍然為我國水稻的研發、推廣和創收而不斷努力,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相關焦點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袁隆平同意了嗎?
    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才讓我國從食物匱乏,到今天人人吃飽 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
  • 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13年的「援非」之路中,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雜交水稻比當地的品種最高增產300%之多。為什麼要在非洲做這些事?袁老用英文堅定地回答:「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每經記者 吳澤鵬10月13日上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級稻試驗田內,剛下車的袁隆平拋下眾人,徑直走到試驗田裡仔細打量起水稻來。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而我國的超級稻,平均畝產達到了500公斤。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四期。
  • 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新華網長沙12月1日電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11月30日,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表述他的願景。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其實,袁隆平的英語水平本來就很高,甚至可以說,英語本就是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87歲袁隆平全程飈英語演講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
    你聽過87歲的袁隆平老先生飈英文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嗎?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 這些與雜交水稻有關的數據,恐怕沒有誰比袁老更清楚了吧。 如網友所說:用英文介紹雜交水稻,不止是英語要好,還要懂很多專業術語! 在現場聆聽袁隆平的英文演講時,中青網記者也被震撼到了。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所以歷屆的諾貝爾獎並沒有提到過中國的雜交水稻,雖然按照我們當初的說法,既然是能夠解決十多億人吃飯問題的貢獻,諾獎肯定是囊中之物了,但事實是至少理論上並不是完全的創新。
  •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又豐收了
    ▲資料圖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近日,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的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範基地裡,專家組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134.6千克,實現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過1100千克。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原來這就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
    近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袁隆平被授予了改革先鋒稱號,被譽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拯救了無數的生命。那麼你知道袁隆平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嗎?這就要從雜交育種說起。先介紹一個概念,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