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袁隆平,即將90歲,他依然為夢想而忙碌。
    記者:您過去說您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
    
    袁隆平:現在90歲了。
    記者:現在90歲的年齡多少歲的身體?
    袁隆平:90歲的身體不行了。
    記者:不能90歲吧?
    袁隆平:今年8月份滿90歲。
    記者:這是您的辦公室?
    袁隆平:亂七八糟的。
    記者:沒有,我覺得很整齊。這麼多書,您都看嗎?
    袁隆平:看的。
    他的書桌上常備著兩個放大鏡
    
    記者:放大鏡,怎麼是兩個?
    袁隆平:兩個,一樣的。
    記者:換著用的?您還有個這麼大的放大鏡,這個平常用得多嗎?
    袁隆平:用得少。首先是眼鏡,眼鏡不行就放大鏡。
    
    即使早已超過了退休的年齡,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自從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職務後,他現在的身份是該中心研究員,繼續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年紀大了 現在無法下田地了
    記者:您現在還下田嗎?
    
    袁隆平:現在在田邊上看,不下田了,下不了田了,下去了起不來的,特別是深的一腳踩下去,踩到這裡,起不來的。
    袁隆平:親愛的非洲朋友們,我們熱情地歡迎你們來到長沙參加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我是雜交水稻研發人袁隆平。
    
    這是不久前,在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獻上的一段英文致辭。在致辭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袁隆平:我很榮幸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研究發展雜交水稻,去克服糧食短缺問題,也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讓我們不久的將來達成目標。
    「不流利」的英文致辭 贏得網友紛紛點讚
    
    也就是這段並不流利的英文致辭,上傳到網絡後迅速被廣泛傳播,贏得網友的紛紛點讚。不少人表示,「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還在忙碌,重於泰山的一生。」「看了想掉眼淚,年紀這麼大了,還在操勞國家人民的事,致敬袁老」。
    
    
    記者:您在網上用英文來致辭的那一段,很多人都豎大拇指。
    袁隆平: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語,英文講的就是破碎的英語。
    記者:為什麼您要用英文?其實中文也是可以的,在這樣的研討會的致辭上。
    袁隆平:有外賓,用英文開會的時候,如果沒有外賓就用中文,很多的外國人,做報告用英文好一點,免得他們去翻譯。
    雜交水稻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
    
    引來更多點讚的,是在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努力下,雜交水稻已經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並在當地不斷創造出高產記錄,原來每公頃3噸的產量,目前已經刷新到了10.8噸。
    記者:雜交水稻一般的品種在那已經提升了3倍的產量。
    袁隆平:他們認為對解決他們糧食短缺問題會起很大作用,國家總統、總理都來看我們的超級稻,到我們中心來,有賴比瑞亞,特別是馬達加斯加,到我們試驗田看了之後非常高興。
    記者:可是把咱們這樣的雜交水稻種到非洲那塊土地上,難度大不大?
    
    袁隆平:難度很大。
    記者:在哪呢?
    袁隆平:在哪裡呢?因為非洲很多國家是窮國,我們去了要無償支援,如果國家不立項我們負擔不起。我們就幫他種還要出錢、出勞力什麼東西。
    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
    
    在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代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做出承諾,每年派出青年科學家前往非洲相關國家,從事雜交水稻的科研、推廣、普及工作,繼續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和水稻,提高糧食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已經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了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
    
    記者:您讓這種雜交水稻的技術世界共享為什麼呢?
    袁隆平:這是個好事情,為什麼不讓世界共享?為什麼不讓呢?
    
    記者:因為您有一個夢想說:「讓全球所有能種水稻的田,有一半都是雜交稻。」
    袁隆平:全球有1億6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8千萬公頃,按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
    袁隆平的兩個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禾下乘涼夢」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一株野生的雄性敗育稻開始,袁隆平引領著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因為在這個領域的突出貢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對於這位和雜交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科學家來說,除了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禾下乘涼夢」。他曾夢見試驗田裡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大,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記者:這兩個夢想,您覺得您離哪個夢想更近一點?
    袁隆平:兩個夢想我們都在追逐,第一個禾下乘涼夢,我們超級稻不斷向高產衝刺。
    記者:現在達到多高產?
    袁隆平:最高達到每公頃18噸。
    記者:已經到1200公斤了?
    袁隆平:已經到了。
    記者:這其實已經實現您之前那個目標了?
    袁隆平:目標越來越接近。
    記者:您希望它能高產到什麼份上?
    袁隆平:到20噸。
    記者:20噸,又提高了,這個高度好像是沒有盡頭的?
    
    袁隆平:這個是沒有盡頭的。
    記者:20噸不封頂?
    袁隆平:不封頂,不封頂。
    一粒小小的糧食能絆倒一個國家
    袁隆平多次講過,對於雜交水稻的夢想,源於他對飢餓的記憶。
    記者:您曾經說過,一粒小小的糧食能絆倒一個大國。
    
    袁隆平:那是,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就是糧食的重要性。
    記者:好多人都說咱們中國不缺糧食,糧食夠吃了。
    袁隆平:沒有,中國,你想差不多14億人口。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要進口一部分。我舉個例子:大豆,大豆也是不夠吃,我們中國人吃豆腐,每年進口大豆七八千萬噸。
    記者:您看到這個數字什麼感覺?
    袁隆平: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
    擔憂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
    
    因為常年研究水稻,袁隆平關心農業,關心農民。但是,他發現,當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這是讓他感到憂心的一件事。
    袁隆平:現在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與糧價有關係,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糧價一高通貨膨脹,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一漲其他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但是糧價跌不得,一跌穀賤傷農,農民沒有種糧的積極性,又有問題,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現在的問題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問題很大,我總是很擔憂的。
    記者:擔憂什麼呢?
    袁隆平:這個用工。我們的農民,現在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都是老年人、婦女,叫作婦老農業,婦女和老年人,年輕人他都不搞農業去了。
    用拓荒人精神來研發「海水稻」
    
    從2012年開始,海水稻的研究成為袁隆平工作的重點。所謂「海水稻」,學術上稱作 「耐鹽鹼水稻」,上世紀三十年代,國際上已開始研究。袁隆平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他把海水稻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
    記者:您為什麼要用拓荒人的精神來去做這個海水稻?
    袁隆平:因為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工程。我們國家耕地面積少,18億畝紅線,現在的耕田只有18億畝,這個紅線能不能保得住還是個問題。現在唯一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擴大耕地面積沒有了,但是我們國家有前提,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其中能夠種水稻的,有水淹的鹽鹼地將近2億畝。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我們按最低產量算畝產300公斤,1億畝就是300億公斤,300億公斤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多養活1億人口,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
    
    2018年5月,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正式啟動「中華拓荒計劃」,在我國五大類主要類型鹽鹼地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地同時進行海水稻插秧。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開闢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試驗田。按照袁隆平設定的目標,要在8年時間裡推廣1億畝海水稻。
    記者:您說八年您想推1億畝,這個目標大不大?
    袁隆平:八年累計可以達到1億畝,這個數字估計估高了一點,我們想在八年之內每年能夠推廣一千萬畝,好多年之後累計面積達到1億畝就不錯了。
    身體雖漸不如昔 仍在追求兩個夢想
    對於時間的逝去和身體的衰老,袁隆平流露出格外的豁達,而對於雜交水稻事業,袁隆平更多的是緊迫感。《面對面》曾於2013年、2016年採訪過袁隆平,在之前的兩次採訪中,因為聽力不斷下降,記者需要儘量靠近,並提高聲音提問,而袁隆平則往往需要前傾身體才能聽清問話。
    
    袁隆平:我覺得我最近一段身體不行了,我原來很少感冒的,現在搞得不好就感冒,感冒。怎麼搞的?免疫力下降了。原來講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現在50歲的身體恐怕不行了,沒有原來那麼好了。
    記者:所以得服老。
    袁隆平:現在不行了,一下就感冒,一下就感冒。不行了,我是感到有點悲觀的了。
    目標: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記者:三年前您就說您在超級稻上的目標是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袁隆平:是的。
    記者:現在這個追求依然還是這些?
    袁隆平:現在是超高產。
    記者:您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袁隆平:對自己沒有要求,就是這個要求: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覆蓋全球夢,雜交稻。就這個要求,兩個夢想。
    
    袁隆平,即將90歲,但他依然為夢想而忙碌,仍然為我國水稻的研發、推廣和創收而不斷努力,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