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2021-01-12 經理人分享



每經記者 吳澤鵬


10月13日上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級稻試驗田內,剛下車的袁隆平拋下眾人,徑直走到試驗田裡仔細打量起水稻來。


儘管兩天前才來看過,他依然顯得不放心。


示範田內的水稻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兩天前,袁隆平在這裡宣布,超級稻新品種「超優一千」中稻在長沙城區示範種植成功,每畝單產最高達1012公斤,攻克了長沙種植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課題。


但超級稻並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年底,「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絕收,此後,外界對「超級稻」的質疑不斷。對此,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雖然85歲,但身體好,「有人來質疑超級稻,我說他們的目的何在?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糧食的珍貴,我85歲但我不服老,你們批評我,我毫不會動搖。」





「我來介紹一下,這是雙季晚稻,不是一季稻,(畝產)700公斤左右。」示範田內,袁隆平招呼著記者觀察豐收的水稻,袁隆平介紹,目前我國一共設有39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現在有些示範片已經豐收,「我們今年布置了39個點,目前為止,其中一半收割了,還有一半沒有收割,其中有6個點過了1000公斤(每畝),一個點過了16噸(每公頃)。」


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而我國的超級稻,平均畝產達到了500公斤。


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四期。截至今年4月,全國累計通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共118個品種,其中既有常規稻,也有雜交稻。


但「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立項之初,還只是雜交稻的專利。一路高歌猛進,連續刷新水稻超高產世界紀錄的超級稻,還是以袁隆平團隊領銜的雜交稻。2008年,農業部頒布實施《超級稻品種確認辦法》,其中並未限定超級稻品種是否為雜交。


質疑便出現在雜交稻上。2014年10月,隆平高科(000998.SZ)冠以「超級稻」名義的「兩優0293」品種在安徽蚌埠地區萬畝減產絕收,引發輿論的持續關注。隨後,農業部表示「兩優0293」並非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減產事件也不會影響後續對超級稻的研究,並在今年9月2日發布公告,要求包括「兩優0293」在內的41個農作物品種即日停產,並在一年後停止推廣。


然而,對超級稻家族中雜交稻的質疑之聲,並未隨著「兩優0293」絕收事件的遠去而停息,質疑包括高產低質口感差、高肥高水不環保、種子無法留種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兩優0293」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就是因稻瘟病而起。


面對質疑,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它是一直在變化的,難度很大;超級稻的抗性只能說不那麼理想,其實還是可以的,(屬於)中等抗性,不是那麼高抗。」


據袁隆平介紹,按照農業部的九級評定指標,超級稻的抗病蟲害能力處於5級的中間水平,「1級、2級、3級是高抗,7級、8級、9級是高感,我們是5級,是中間水平,我想搞到3級水平就好了,1級的難度很大。」


「普通水稻也有抗的,也有不抗的,都是這樣子的。現在還沒有一個全抗的水稻品種,(抗性)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的。」袁隆平表示。





85歲高齡的袁隆平,講起水稻依然精神抖擻,他笑稱自己是「80後」,「我現在是80後,我原來說『在90(歲)前攻克16噸(每公頃)』,現在已經不在話下了。現在我要在90前,拿下17噸。越幹越有勁咧。」袁隆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袁隆平所指每公頃產量突破16噸試驗田,位於雲南箇舊市的「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範基地」,10月初,該百畝連片水稻攻關田種植基地以1067.5公斤刷新了百畝連片平均畝產水稻的世界紀錄。


據此前科技日報報導,2013年9月,袁隆平首次展望超級稻第五期16噸/公頃的「國際化」目標。今年2月,袁隆平對媒體表示,超級稻每公頃產量16噸在2018年實現的目標,提前至2016年突破。


因此,袁隆平認為,超級稻研究方向是正確的,「你們批評我,我毫不會動搖,我還是要向更高的目標(進發)。」


採訪中,袁隆平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超級稻是國家為了保證全國人民糧食需求而提出和設立的重大項目,「水稻既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大糧食作物,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我國60%以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在中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我們要解決糧食問題只能依靠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量,這個發展方向毋庸置疑。」


袁隆平以位於湖南長沙水稻雜交中心的試驗田為例,表示在長沙生態條件不利的情況下,畝產依然超過1000公斤,說明超級稻潛力很大,「如果大面積推廣到1億畝的話,按每畝增產100公斤計算,每年能增產100億公斤糧食,是很了不起的數字。足夠兩個特大城市,上海和北京,全年的糧食還綽綽有餘。」


袁隆平告訴記者,他最後還要實現兩個夢。


「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夢見試驗田裡,超級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們就坐在下面乘涼。」


「第二個夢,就是雜交水稻要覆蓋全球夢。全世界現在有22億多畝稻田,我們此前的數字,在國外已經有七千多萬畝(種雜交稻),如果有一半種上雜交稻,每畝增產150公斤來算,可以增產多少糧食呢?可以多養活4億~5億人口,這個夢實現了之後,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義。」


「85歲?但我不服老。我認為,第一個,我對水稻情有獨鍾,非常喜歡它,我放棄不得的。再一個,我身體還好。我還有希望,我還要發揮老驥伏櫪的精神,志在千裡,我是志在這兩個夢。」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又或者說,你有見過哪個品牌的大米是用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子麼?沒有吧? 為什麼呢?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就是產量。一年三季甚至是一年四季,這樣高產量的大米,口感方面肯定是跟不上的。 我們平時買大米,都是選擇東北大米、泰國香米等,雖然價格會高一些,但口感卻是極好的。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東北大米跟它有關係?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
  •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important}看見有人提問說,「都說袁隆平如何的偉大,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具體為中國農業發展作出了多大貢獻!除了雜交水稻,他還有啥?」有鑑於此,在這裡,我隨便聊幾句。首先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典型,我國科技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的雜交水稻到底養活了多少人,我沒有調查過。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沒有得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多少人的具體數據。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袁隆平同意了嗎?
    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可見當時的糧食危機有多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所以歷屆的諾貝爾獎並沒有提到過中國的雜交水稻,雖然按照我們當初的說法,既然是能夠解決十多億人吃飯問題的貢獻,諾獎肯定是囊中之物了,但事實是至少理論上並不是完全的創新。
  • 原來這就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
    雜交育種就是通過讓具有不同性狀的個體雜交,最後選擇出具有父母雙方優良性狀的品種。以水稻為例,假如說有一種抗病但低產的水稻,還有一種不抗病但高產的水稻。可以先讓兩種水稻雜交,子代中高產抗病這種繼承了父母雙方優點的水稻可能有一小部分,我們把這部分篩選出來,再讓它們互相雜交,得到的高產抗病水稻的比例就會更大,通過多代的篩選,把兩種水稻各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生產出一種既抗病又高產的水稻。雖然原理是這樣,但實際上雜交育種是更為複雜的過程。而且個體的性狀不止兩種,性狀多了雜交過程就會變得更複雜。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衝這名字「袁隆平中華拓荒人」這個號就在短短數小時粉絲突破千萬網友們關注的理由也異常統一:誰讓我吃了他家大米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其實,袁隆平的英語水平本來就很高,甚至可以說,英語本就是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是如何成為大國基石的?
    最近看到袁隆平院士在抖音上開號,視頻一條未發,粉絲已經突破千萬。 我的第一反應是國士無雙,袁老和鍾老這樣的國士受到追捧,說明國人的價值觀開始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這是好事。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