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吳澤鵬
10月13日上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級稻試驗田內,剛下車的袁隆平拋下眾人,徑直走到試驗田裡仔細打量起水稻來。
儘管兩天前才來看過,他依然顯得不放心。
示範田內的水稻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兩天前,袁隆平在這裡宣布,超級稻新品種「超優一千」中稻在長沙城區示範種植成功,每畝單產最高達1012公斤,攻克了長沙種植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課題。
但超級稻並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年底,「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絕收,此後,外界對「超級稻」的質疑不斷。對此,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雖然85歲,但身體好,「有人來質疑超級稻,我說他們的目的何在?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糧食的珍貴,我85歲但我不服老,你們批評我,我毫不會動搖。」
「我來介紹一下,這是雙季晚稻,不是一季稻,(畝產)700公斤左右。」示範田內,袁隆平招呼著記者觀察豐收的水稻,袁隆平介紹,目前我國一共設有39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現在有些示範片已經豐收,「我們今年布置了39個點,目前為止,其中一半收割了,還有一半沒有收割,其中有6個點過了1000公斤(每畝),一個點過了16噸(每公頃)。」
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而我國的超級稻,平均畝產達到了500公斤。
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四期。截至今年4月,全國累計通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共118個品種,其中既有常規稻,也有雜交稻。
但「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立項之初,還只是雜交稻的專利。一路高歌猛進,連續刷新水稻超高產世界紀錄的超級稻,還是以袁隆平團隊領銜的雜交稻。2008年,農業部頒布實施《超級稻品種確認辦法》,其中並未限定超級稻品種是否為雜交。
質疑便出現在雜交稻上。2014年10月,隆平高科(000998.SZ)冠以「超級稻」名義的「兩優0293」品種在安徽蚌埠地區萬畝減產絕收,引發輿論的持續關注。隨後,農業部表示「兩優0293」並非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減產事件也不會影響後續對超級稻的研究,並在今年9月2日發布公告,要求包括「兩優0293」在內的41個農作物品種即日停產,並在一年後停止推廣。
然而,對超級稻家族中雜交稻的質疑之聲,並未隨著「兩優0293」絕收事件的遠去而停息,質疑包括高產低質口感差、高肥高水不環保、種子無法留種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兩優0293」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就是因稻瘟病而起。
面對質疑,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它是一直在變化的,難度很大;超級稻的抗性只能說不那麼理想,其實還是可以的,(屬於)中等抗性,不是那麼高抗。」
據袁隆平介紹,按照農業部的九級評定指標,超級稻的抗病蟲害能力處於5級的中間水平,「1級、2級、3級是高抗,7級、8級、9級是高感,我們是5級,是中間水平,我想搞到3級水平就好了,1級的難度很大。」
「普通水稻也有抗的,也有不抗的,都是這樣子的。現在還沒有一個全抗的水稻品種,(抗性)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的。」袁隆平表示。
85歲高齡的袁隆平,講起水稻依然精神抖擻,他笑稱自己是「80後」,「我現在是80後,我原來說『在90(歲)前攻克16噸(每公頃)』,現在已經不在話下了。現在我要在90前,拿下17噸。越幹越有勁咧。」袁隆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袁隆平所指每公頃產量突破16噸試驗田,位於雲南箇舊市的「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範基地」,10月初,該百畝連片水稻攻關田種植基地以1067.5公斤刷新了百畝連片平均畝產水稻的世界紀錄。
據此前科技日報報導,2013年9月,袁隆平首次展望超級稻第五期16噸/公頃的「國際化」目標。今年2月,袁隆平對媒體表示,超級稻每公頃產量16噸在2018年實現的目標,提前至2016年突破。
因此,袁隆平認為,超級稻研究方向是正確的,「你們批評我,我毫不會動搖,我還是要向更高的目標(進發)。」
採訪中,袁隆平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超級稻是國家為了保證全國人民糧食需求而提出和設立的重大項目,「水稻既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大糧食作物,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我國60%以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在中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我們要解決糧食問題只能依靠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量,這個發展方向毋庸置疑。」
袁隆平以位於湖南長沙水稻雜交中心的試驗田為例,表示在長沙生態條件不利的情況下,畝產依然超過1000公斤,說明超級稻潛力很大,「如果大面積推廣到1億畝的話,按每畝增產100公斤計算,每年能增產100億公斤糧食,是很了不起的數字。足夠兩個特大城市,上海和北京,全年的糧食還綽綽有餘。」
袁隆平告訴記者,他最後還要實現兩個夢。
「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夢見試驗田裡,超級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們就坐在下面乘涼。」
「第二個夢,就是雜交水稻要覆蓋全球夢。全世界現在有22億多畝稻田,我們此前的數字,在國外已經有七千多萬畝(種雜交稻),如果有一半種上雜交稻,每畝增產150公斤來算,可以增產多少糧食呢?可以多養活4億~5億人口,這個夢實現了之後,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義。」
「85歲?但我不服老。我認為,第一個,我對水稻情有獨鍾,非常喜歡它,我放棄不得的。再一個,我身體還好。我還有希望,我還要發揮老驥伏櫪的精神,志在千裡,我是志在這兩個夢。」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