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2020-12-06 騰訊網

最近,在柴達木鹽鹼地試種海水稻,年逾九旬的袁隆平又上了熱搜要聞榜。

大江南北,戈壁高原,袁隆平團隊將水稻種遍了祖國大地。

然而,你有吃過這些雜交水稻麼?

吃過?幸甚!

沒有吃過?幸甚!

吃與不吃,都撼動不了它的地位

袁隆平,無愧「國士」之稱。提起他來,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許多人眼中,「袁隆平」這三個字,就代表著糧食。

那麼,為何我們在超市買米,都沒有見到過這些大米?又或者說,你有見過哪個品牌的大米是用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子麼?沒有吧?

為什麼呢?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就是產量。一年三季甚至是一年四季,這樣高產量的大米,口感方面肯定是跟不上的。

我們平時買大米,都是選擇東北大米、泰國香米等,雖然價格會高一些,但口感卻是極好的。

既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普遍不受我們普通人的歡迎,為何還要堅持做科研?為何還要堅持試種?

因為它的價值!因為它的意義!因為它所守護的底線!

它解決了我國困難年代的溫飽問題。它解決了當今世界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它保障著中國糧食安全的堅實防線!

吃過,幸甚!

在如今,說起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年輕一輩或許缺乏體會,因為沒有經歷過。

建國後,中國極度貧窮。逢災荒之年,填飽肚子都成了許多人活下去的唯一追求。就在此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橫空出世。

1976年起,全國推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1988年時,國內差不多一半的稻田,都種上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經歷了扒樹皮以充飢、食泥土以果腹的那些年代,才能深刻體會到,吃上一口大米飯的幸福。

在填飽肚子都成為一種奢望的貧困時期,哪裡還會去管這些大米的口感?能吃得上袁隆平的高產量雜交水稻,就意味著能活得下去。

可以這麼說:袁隆平是國之棟梁,更是國人的大恩人。

或許你也曾從那些饑荒之年走來,或許你也曾餓到前胸貼後背。在那些個時候,能吃得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幸甚!

沒有吃過,幸甚!

到了今天,我們有了各式各樣的大米可以選擇,琳琅滿目,五花八門。

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嚴重縮減,在全國已不超過9%,更多的是作為科研用途。

就算推廣,主要的推廣方向也不在國內,而是在貧瘠的非洲。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餵飽中國人之後,又在哺育著這個星球上的其他貧困地區。

作為年輕一輩,對於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多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味。

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已經不需要為了溫飽、生存而擔憂。

我們生活在這個欣欣向榮的年代,有層出不窮的英雄在為了我們負重前行,有數不勝數的國之棟梁在為我們撐起一片美好的天。

不需要吃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幸甚!

從水稻,到糧食安全堅實根基

從困難年代走來,我國極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糧食是我們的絕對剛需,我們可以沒有車沒有房,但絕不能沒有了糧食。糧食太多吃不完,可以拿去餵養牲畜,但絕不可以少。

我國擁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各式糧食儲備,比如前段時間的儲備豬肉。

我國的糧食儲備量,絕對超乎你的想像。當然,並非是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作為儲備,因為現今完全不需要。

各式糧食豐足,儲備那麼多也總還會有剩餘。怎麼辦呢?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糧食甚至可以餵給機器,比如乙醇汽油。

將糧食與多種植物纖維一起發酵,再與汽油混合,就成為了車子的「口糧」。如此,不僅能消耗掉剩餘糧食,減少對原油的依賴,還確保了農民耕種糧食的積極性。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糧食只是糧食麼?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一定程度,糧食就已經不是單純的「讓人吃」的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深藏在中國糧食安全防線底的堅實根基。

如若到了戰爭年代,炮火將絕大多數的地皮都翻了一遍。又或遇上了極端天災,導致大量糧食減產。這個時候,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有了用武之地。

就算口感差,但其蘊含的營養能量不差,是能夠讓我們活命的。

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會真正地理解,袁隆平這位九旬老者為國家和人民所做的貢獻有多大!

小小的水稻種子,能在短時間內為國家帶來數以億噸計的糧食儲備,這就是袁隆平的功勞!這就是袁隆平為中國糧食安全所打下的堅實根基!

只是如今的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動用到這一手「超級王牌」。

有袁老,國之幸!

相關焦點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我們可以從謝華安的個人經歷看出,很多關鍵詞都和福建有關,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龍巖。雖然,這位傑出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並沒有袁老那麼大的名氣,但並不妨礙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優63」(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後者更成為了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至少適合16個省種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廣西、浙江和陝西等地。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戰亂的年代。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 嘗盡逃難的艱辛。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他決心要讓中國人民吃上飽飯。(資料圖片)袁隆平為什麼學農?他這麼說的:「很多人對學農業專業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我考大學的時候,大半壁江山已經解放。國民黨政府管轄之下的大學已經沒剩下幾所了,只是在四川還有幾所大學。我是1949年9月上旬進大學的。
  •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3個兒子,他們如今都過得怎樣?
    袁隆平老先生雖然說沒有怎麼出現在媒體的聚光燈下,但是百姓對於老先生的關注度一直沒有減少過,作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袁隆平老先生似乎很少向媒體和大眾們提及過除開專業領域的其他東西,其實袁隆平的家庭也是有著很多故事的,不過因為老先生的事業所受到的關注度太高,很多人都沒有什麼機會去了解他的家人們。
  •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3個兒子,他們如今都過得怎樣?
    ——陸遊《示兒》」大家對袁隆平這個名字應該是非常的熟悉,袁隆平老先生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也是「共和國勳章」的獲得者,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是我們國家研究和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在其專業領域研發出了多種雜交水稻的育種方法,他的相關研究給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眾多國家帶去了雜交水稻,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個地方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糧食危機。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已經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了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第二年成功攻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這位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隆平也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數億中國農民都有了奔頭。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鄭板橋"一輩子只幹一件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東北大米跟它有關係?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衝這名字「袁隆平中華拓荒人」這個號就在短短數小時粉絲突破千萬網友們關注的理由也異常統一:誰讓我吃了他家大米而後~~美國、日本也都找到具備不育特質的水稻不過研發搞來搞去,結果都不大理想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儘管兩天前才來看過,他依然顯得不放心。示範田內的水稻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兩天前,袁隆平在這裡宣布,超級稻新品種「超優一千」中稻在長沙城區示範種植成功,每畝單產最高達1012公斤,攻克了長沙種植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課題。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important}看見有人提問說,「都說袁隆平如何的偉大,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具體為中國農業發展作出了多大貢獻!除了雜交水稻,他還有啥?」有鑑於此,在這裡,我隨便聊幾句。首先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典型,我國科技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的雜交水稻到底養活了多少人,我沒有調查過。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沒有得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多少人的具體數據。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其實,袁隆平的英語水平本來就很高,甚至可以說,英語本就是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所以歷屆的諾貝爾獎並沒有提到過中國的雜交水稻,雖然按照我們當初的說法,既然是能夠解決十多億人吃飯問題的貢獻,諾獎肯定是囊中之物了,但事實是至少理論上並不是完全的創新。
  • 中國人的驕傲,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有多大
    吃是人們所有關注的問題當中最重要的,都說民以食為天,在農民的眼裡,沒有什麼是比糧食還要重要。而中國的農耕文明,一直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即便是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農具和方法到現在依然能夠使用,就比如說:刀耕火種。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尊貴特權,全球僅兩人有,另一個是英國女王
    如今我們每天都能夠吃到熱騰騰的白米飯要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袁隆平。在小學的課本上就出現過關於袁老的課文,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為中國農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袁老已經九十歲了,同齡人都在享受退休後的生活,但袁老依舊堅持每天工作,繼續為了人類的幸福,為了今後的人都能夠有飯吃貢獻自己的力量。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當時連毛主席都在《黨內通信》作出指示。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可見當時的糧食危機有多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 為什麼我國大多數人,都沒吃過袁隆平種植的大米?
    我們平時都對袁隆平有所了解,也很佩服他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但你真的了解袁隆平所種的大米嗎?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吃過袁隆平所種植的大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而我們絕大多數吃的雜交水稻,全都是謝華安教授的研製成果。首先,袁隆平打破了超級雜交稻的世界新機濾,他的湘兩優200,是目前產量最高的了。不過一般的農民朋友們,都是沒有人種植的。除了對環境要求太嚴格之外,這些水稻還不抗病。最開始嘗試種植水稻的時候,還有大面積的稻瘟病產生。另外,這個品種的水稻也確實幹澀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