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柴達木鹽鹼地試種海水稻,年逾九旬的袁隆平又上了熱搜要聞榜。
大江南北,戈壁高原,袁隆平團隊將水稻種遍了祖國大地。
然而,你有吃過這些雜交水稻麼?
吃過?幸甚!
沒有吃過?幸甚!
吃與不吃,都撼動不了它的地位
袁隆平,無愧「國士」之稱。提起他來,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許多人眼中,「袁隆平」這三個字,就代表著糧食。
那麼,為何我們在超市買米,都沒有見到過這些大米?又或者說,你有見過哪個品牌的大米是用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子麼?沒有吧?
為什麼呢?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就是產量。一年三季甚至是一年四季,這樣高產量的大米,口感方面肯定是跟不上的。
我們平時買大米,都是選擇東北大米、泰國香米等,雖然價格會高一些,但口感卻是極好的。
既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普遍不受我們普通人的歡迎,為何還要堅持做科研?為何還要堅持試種?
因為它的價值!因為它的意義!因為它所守護的底線!
它解決了我國困難年代的溫飽問題。它解決了當今世界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它保障著中國糧食安全的堅實防線!
吃過,幸甚!
在如今,說起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年輕一輩或許缺乏體會,因為沒有經歷過。
建國後,中國極度貧窮。逢災荒之年,填飽肚子都成了許多人活下去的唯一追求。就在此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橫空出世。
1976年起,全國推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1988年時,國內差不多一半的稻田,都種上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經歷了扒樹皮以充飢、食泥土以果腹的那些年代,才能深刻體會到,吃上一口大米飯的幸福。
在填飽肚子都成為一種奢望的貧困時期,哪裡還會去管這些大米的口感?能吃得上袁隆平的高產量雜交水稻,就意味著能活得下去。
可以這麼說:袁隆平是國之棟梁,更是國人的大恩人。
或許你也曾從那些饑荒之年走來,或許你也曾餓到前胸貼後背。在那些個時候,能吃得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幸甚!
沒有吃過,幸甚!
到了今天,我們有了各式各樣的大米可以選擇,琳琅滿目,五花八門。
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嚴重縮減,在全國已不超過9%,更多的是作為科研用途。
就算推廣,主要的推廣方向也不在國內,而是在貧瘠的非洲。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餵飽中國人之後,又在哺育著這個星球上的其他貧困地區。
作為年輕一輩,對於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多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味。
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已經不需要為了溫飽、生存而擔憂。
我們生活在這個欣欣向榮的年代,有層出不窮的英雄在為了我們負重前行,有數不勝數的國之棟梁在為我們撐起一片美好的天。
不需要吃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幸甚!
從水稻,到糧食安全堅實根基
從困難年代走來,我國極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糧食是我們的絕對剛需,我們可以沒有車沒有房,但絕不能沒有了糧食。糧食太多吃不完,可以拿去餵養牲畜,但絕不可以少。
我國擁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各式糧食儲備,比如前段時間的儲備豬肉。
我國的糧食儲備量,絕對超乎你的想像。當然,並非是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作為儲備,因為現今完全不需要。
各式糧食豐足,儲備那麼多也總還會有剩餘。怎麼辦呢?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糧食甚至可以餵給機器,比如乙醇汽油。
將糧食與多種植物纖維一起發酵,再與汽油混合,就成為了車子的「口糧」。如此,不僅能消耗掉剩餘糧食,減少對原油的依賴,還確保了農民耕種糧食的積極性。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糧食只是糧食麼?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一定程度,糧食就已經不是單純的「讓人吃」的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深藏在中國糧食安全防線底的堅實根基。
如若到了戰爭年代,炮火將絕大多數的地皮都翻了一遍。又或遇上了極端天災,導致大量糧食減產。這個時候,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有了用武之地。
就算口感差,但其蘊含的營養能量不差,是能夠讓我們活命的。
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會真正地理解,袁隆平這位九旬老者為國家和人民所做的貢獻有多大!
小小的水稻種子,能在短時間內為國家帶來數以億噸計的糧食儲備,這就是袁隆平的功勞!這就是袁隆平為中國糧食安全所打下的堅實根基!
只是如今的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動用到這一手「超級王牌」。
有袁老,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