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們所有關注的問題當中最重要的,都說民以食為天,在農民的眼裡,沒有什麼是比糧食還要重要。而中國的農耕文明,一直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即便是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農具和方法到現在依然能夠使用,就比如說:刀耕火種。不過因為這個方法會汙染環境,所以現在在農村裡面大家都沒有再繼續使用,就連秸稈都不會焚燒了。雖然說這個方法已經不再使用,但是撇去會汙染環境以外,並沒有其他的任何問題,甚至還更加的方便,而且種植出來的農作物也更加好一些。
在古代的時候,每個農民都會有幾畝田地的,雖然大家的耕種方法並不一致,但其實也是大同小異罷了。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明代的時候,一畝田地所能夠生產出來的糧食也不過是兩百到四百斤而已,這種產量根本就不能夠滿足農民們的生活需求。而中國的歷史這麼長久,農業發展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為什麼產量卻一直上不去呢?這並不是因為耕種方式有什麼問題,也不是古代人不夠聰明,而是農作物的產量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水稻作為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這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改變過的。如果將產量提高的話,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了,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從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正因為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前,才會有大躍進這種十分荒唐的事情發生。這是因為國家需要將產量提高,只有先成為農業大國,我們才有機會、才有可能會成為工業大國。
人工雜交的方法,其實在很久以前,古代人們就會使用這種方法了。不過一直到了袁隆平先生研究出雜交水稻之前,水稻這種糧食都被認為是無性雜交的,大家就一致認為這是不能夠通過人工實現雜交,並且達到增產的目的。很多比較著名的人物都曾提出過,這種「無性雜交」的學說,不過這種說法,後來就被袁隆平先生給推翻了。經此以後,中國的雜交水稻就開始走向世界,讓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也正因為如此,袁隆平先生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他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在他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是非常的艱辛,他帶領著團隊一起經歷了許多的挫折和大家的冷嘲熱諷。
等到雜交水稻出來以後,首先能夠感受到其中幸福的就是中國的農民了。在種植雜交水稻以後,田地裡面的糧食也從幾百斤的產量突破到一千斤了,這樣一來就提高了農民們種田的積極性了。種田不僅能夠養活自己家裡人,還能夠賺錢存起來,一年到頭來,生活也開始有了盼頭。而現在的農民們所種植的水稻,全都是使用袁隆平先生研究的雜交水稻的種子,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存在著一點點的小瑕疵,但是不得不說這個產量是真的提高上來了。不是大躍進時期的虛假產量,而是真真切切有這麼多的糧食可以收穫。
不過在這種以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時代裡,很多人就開始擔心了,害怕這種水稻是轉基因的水稻。在這裡要告訴大家,這種水稻不是轉基因的,根本就不用擔心基因的問題。而且這麼多的中國人吃了這麼多年,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完全沒必要擔心。現在的水稻的產量是越來越高了,而中國也真的從農業大國轉換成工業大國了,但這都離不開那些科研人員的努力,非常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