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驕傲,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有多大

2020-12-05 墨染浮雲間

吃是人們所有關注的問題當中最重要的,都說民以食為天,在農民的眼裡,沒有什麼是比糧食還要重要。而中國的農耕文明,一直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即便是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農具和方法到現在依然能夠使用,就比如說:刀耕火種。不過因為這個方法會汙染環境,所以現在在農村裡面大家都沒有再繼續使用,就連秸稈都不會焚燒了。雖然說這個方法已經不再使用,但是撇去會汙染環境以外,並沒有其他的任何問題,甚至還更加的方便,而且種植出來的農作物也更加好一些。

在古代的時候,每個農民都會有幾畝田地的,雖然大家的耕種方法並不一致,但其實也是大同小異罷了。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明代的時候,一畝田地所能夠生產出來的糧食也不過是兩百到四百斤而已,這種產量根本就不能夠滿足農民們的生活需求。而中國的歷史這麼長久,農業發展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為什麼產量卻一直上不去呢?這並不是因為耕種方式有什麼問題,也不是古代人不夠聰明,而是農作物的產量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水稻作為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這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改變過的。如果將產量提高的話,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了,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從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正因為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前,才會有大躍進這種十分荒唐的事情發生。這是因為國家需要將產量提高,只有先成為農業大國,我們才有機會、才有可能會成為工業大國。

人工雜交的方法,其實在很久以前,古代人們就會使用這種方法了。不過一直到了袁隆平先生研究出雜交水稻之前,水稻這種糧食都被認為是無性雜交的,大家就一致認為這是不能夠通過人工實現雜交,並且達到增產的目的。很多比較著名的人物都曾提出過,這種「無性雜交」的學說,不過這種說法,後來就被袁隆平先生給推翻了。經此以後,中國的雜交水稻就開始走向世界,讓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也正因為如此,袁隆平先生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他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在他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是非常的艱辛,他帶領著團隊一起經歷了許多的挫折和大家的冷嘲熱諷。

等到雜交水稻出來以後,首先能夠感受到其中幸福的就是中國的農民了。在種植雜交水稻以後,田地裡面的糧食也從幾百斤的產量突破到一千斤了,這樣一來就提高了農民們種田的積極性了。種田不僅能夠養活自己家裡人,還能夠賺錢存起來,一年到頭來,生活也開始有了盼頭。而現在的農民們所種植的水稻,全都是使用袁隆平先生研究的雜交水稻的種子,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存在著一點點的小瑕疵,但是不得不說這個產量是真的提高上來了。不是大躍進時期的虛假產量,而是真真切切有這麼多的糧食可以收穫。

不過在這種以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時代裡,很多人就開始擔心了,害怕這種水稻是轉基因的水稻。在這裡要告訴大家,這種水稻不是轉基因的,根本就不用擔心基因的問題。而且這麼多的中國人吃了這麼多年,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完全沒必要擔心。現在的水稻的產量是越來越高了,而中國也真的從農業大國轉換成工業大國了,但這都離不開那些科研人員的努力,非常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堅持不懈。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誠然,袁老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世紀,為解決人民糧食問題作出卓越貢獻。 但是他的工作是研究什麼?什麼是雜交水稻?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就是產量。一年三季甚至是一年四季,這樣高產量的大米,口感方面肯定是跟不上的。 我們平時買大米,都是選擇東北大米、泰國香米等,雖然價格會高一些,但口感卻是極好的。 既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普遍不受我們普通人的歡迎,為何還要堅持做科研?為何還要堅持試種?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由於上世紀60年代,我國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大饑荒,導致全國性的糧食大危機。當時連毛主席都在《黨內通信》作出指示。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可見當時的糧食危機有多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
  • 如果中國沒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大家會餓肚子嗎?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是取得了相當好的成果,但是但非神話。也就是說如果不是這個技術,靠其他技術或者其他人員的研究成果,中國人也絕對能養活中國人自己,幾千年來都是這樣做到了的。 我國水稻播種面積佔世界第二,產量佔世界第一。世界水稻的主產區集中在亞洲。播種面積佔世界的近90%,水稻產量佔全球水稻產量的91%。在亞洲,印度、中國、印尼、孟加拉國、泰國5國水稻播種面積均在1000萬公頃以上。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總產量最高的國家,水稻產量佔全球總量的31%;印度是全球播種面積最多的國家,水稻播種面積佔全球總播種面積的29.5%左右。
  • 我國迎來一個好消息!雜交水稻重大突破,袁隆平給了顆「定心丸」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對於糧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我國雖然每年糧食產量非常大但是依然無法滿足我們的正常需求,所以我們需要向外國進口大量的糧食來補充我們的糧食供給,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各國的糧食產業也是遭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不過在這關鍵時刻也是傳出了好消息,袁隆平教授開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年產量非常高,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出現也是整個世界的福祉。
  • 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是如何成為大國基石的?
    事實上,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的耕種面積不足9%,早已不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能量來源,並且這種大米口感成謎,有人說「味同嚼蠟」,有人說只適合蛋炒飯,總之就是沒辦法和泰國香米、東北大米或者天津小站米相提並論。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人?他的「超級稻」又是怎麼保證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示範田內,袁隆平招呼著記者觀察豐收的水稻,袁隆平介紹,目前我國一共設有39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現在有些示範片已經豐收,「我們今年布置了39個點,目前為止,其中一半收割了,還有一半沒有收割,其中有6個點過了1000公斤(每畝),一個點過了16噸(每公頃)。」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上。——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其實,袁隆平的英語水平本來就很高,甚至可以說,英語本就是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對保證糧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袁隆平說。面對布朗的質疑,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的回應是:「(布朗)低估了科學、科技進步對提高糧食產量的巨大潛力。」他認為,通過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中國早就是這樣做的。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攻克、推廣水稻矮化育種技術使稻穀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第一次突破性飛躍。
  • 袁隆平為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發來英語致辭: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18...
    圖說:袁隆平在致辭 來源/視頻截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羅水元)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正在湖南長沙舉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向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獻上了一段視頻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雜交水稻平均產量達到了8噸/公頃,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將達18噸/公頃。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來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以下為致辭全文(中文譯文):最尊敬的非洲朋友們,你們好!我們熱情地歡迎各位來到長沙,來參加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我是袁隆平。我主要是在雜交水稻方面工作。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在採訪中,袁老表示,退休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退休後沒事做反而會有失落感。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