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是如何成為大國基石的?

2021-01-12 騰訊網

最近看到袁隆平院士在抖音上開號,視頻一條未發,粉絲已經突破千萬。

我的第一反應是國士無雙,袁老和鍾老這樣的國士受到追捧,說明國人的價值觀開始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這是好事。

第二反應,去年全球糧食減產,今年似乎情況也不樂觀,這讓大家意識到屯糧的必要和中國的糧食安全,袁老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

想到這裡,我翻了翻去年家裡囤的二十袋大米,驚奇的發現沒有一袋是袁老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仔細想想不僅自己從未吃過雜交水稻,就連超市裡也從未見過。

事實上,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的耕種面積不足9%,早已不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能量來源,並且這種大米口感成謎,有人說「味同嚼蠟」,有人說只適合蛋炒飯,總之就是沒辦法和泰國香米、東北大米或者天津小站米相提並論。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人?他的「超級稻」又是怎麼保證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01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在他之後,還有很多科研工作者研發了多種型號的雜交水稻,是袁老和這些不知名的科研人員共同支撐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糧食作為維持生命的基礎碳水化合物,如果不是放在特定的年代,很少會有人關注。

如果沒經歷過饑荒年代,是無法理解《1942》裡老地主拿女兒換小米的事情,今天中國人很少去關心糧食問題,說白了就是吃得太飽,想不起來當年挨餓的情形。

事實上,中國人不再為糧食擔憂,也才是近30年的事情。

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人,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拿著糧票去換糧食,國家對糧食定量配比,如果一個家庭裡有超過2個孩子,那他們家每月的頭等大事就是怎麼借糧票,或者還糧票。

當年中國在糧食上實行人頭配比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那個時候糧食產量少,農副產品也不豐富,雖然大多數人吃不飽飯,但不至於有少部分人餓死。

1976年我國的人口是9.3億人,糧食總產值大約2.8億噸,平均下來每人每年的口糧大概是300公斤,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開始大規模的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

到了1984年,我國人口增長了一個億,糧食產量增長了1.2億噸,人均口糧也達到了390公斤,這一年,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到了1990年,我國人口達到了11.4億,糧食總產量4.4億噸,人均口糧仍然保持了390公斤。

在這十四年裡,中國人口爆炸,人口數量增長了2個億,但耕地沒有增加,反而還大幅減少,但我們的糧食增產了1.6億噸,其中水稻的佔比一直保持在40%以上。

在中國人口爆炸、糧食需求暴增的這些年裡,恰好水稻的貢獻是最大的。

如果當年沒有袁隆平們的「雜交水稻」,中國最先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工業化進程,而是怎麼填飽肚子。

90年代以後,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開始萎縮,隨後就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糧食佔比,因為此時中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化肥、農藥、水電設施、農業機械化開始量產,雜糧的產量連年上漲,口感欠佳的雜交水稻也就慢慢從中國人的餐桌撤了下來,中國人再也不會擔心填不飽肚子,反而開始擔心失控的體重。

02

糧食自足有多重要?

基辛格曾對一位記者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

1973年糧食危機,當時國際市場的石油和糧食以每年300%-400%的速度上漲,全球都在為糧食發愁,因為石油價格上漲可以停產,但沒有糧食,那可是真的會死人。

唯一在本次糧食危機中偷樂的是美國,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供應國,當時世界上95%的糧食儲備都在六家跨國農業公司手裡,這六家公司無一例外都是美國人的企業,

1972,全球糧食減產嚴重,世界糧食儲備只有2.09億噸,只能維持66天。

1974年,世界糧食產量創下歷史最高記錄,但世界糧食儲量卻減少了2500萬噸,只有37天的存量。

到了1975年,糧食存量只能維持27天。

問題是糧食去哪了?

問題就出在美國的這六家公司,它們串通起來減少糧食供應,從而抬高價格。由於美國政府不要求提供精準的糧食報告,所以只有這幾家糧食巨頭才知道穀倉裡到底堆放了多少糧食。

1974年蘇聯糧食欠收,在基辛格的操作下,蘇聯同意用石油向美國換取3000萬噸的糧食,幾乎清空了世界糧食儲備,短短幾個月,小麥和大米的價格上漲了70%,小麥的價格由65美元一噸漲到了110美元一噸,大豆價格直接翻倍。

同年,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幾個人多且窮的國家遇到了旱災,糧食嚴重減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始利用糧食作為武器,以達到其政治目的。

1973年,當社會主義國家智利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措施時,美國馬上停止了對智利的糧食援助,智利政府只能拿著外匯去國際市場上購買高價糧,很快智利的外匯消耗殆盡,接下來智利開始出現糧食短缺,這讓中產階級開始暴走,智利政府只能向美國請求糧食貸款,結果被無情拒絕,直到智利爆發軍事政變,社會主義政府下臺後,美國才重啟對智利的糧食援助。

同時在糧食麵前跪下的還有印度,當年印度作為第三世界的帶頭大哥,一直對美國發動越南戰爭表示不滿,後來印度糧食減產,為了獲得美國人的糧食援助,印度政府在越戰問題上直接選擇了閉嘴。

所以,不缺糧食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那些國際禿鷲還會低三下四地討好你,以低價策略求你買他們的糧食,但真到了缺糧的時候,那就不是簡單的糧食買賣問題了,他們會先讓你把閨女賣了,再把自己的兒子押上,如果不從,那就只能餓死。

1972年,我國對雜交水稻項目立項,1973年,袁隆平攻克了雜交水稻的技術難關,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我國開始大範圍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

顯然這不是時間的巧合,美國人的騷操讓中國人意識到,工業化的前提是先要實現糧食自足,否則自己的生命線就握在了別人手裡。這也是為啥我們要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際上就是死守每個中國人的一畝三分地。

03

這個世界上吃不飽飯的國家很多,我們也僅僅維持了基本保障。

2019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是6.6億噸,進口糧食1.1億噸。這倒不是因為咱們國家的糧食不夠吃,實際上中國的三大主糧自給率已經達到了98%以上,再加上往年的盈餘,自己吃飽完全沒有問題,之所以還要進口,除去貿易上的要求,更多的是為了提升口感。

但是這裡需要明確一點,98%的自給,並不代表這些糧食都是給人吃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餵了牲口。

中國除了14億人以外,還有上百億的家禽和牲口,這些改善中國人夥食的動物們也需要糧食的餵養,如果真的出現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市面上沒有進口糧食,那我們只能斷了「二師兄」的口糧來彌補缺口。

而同樣是人口超十億的印度,2019年的糧食總產量是3.1億噸,大米出口了987萬噸,這還比2018年減少了200萬噸。實際上,印度一直都是糧食出口大國,大米出口一直排名在泰國之後,是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要知道印度本國有超過2億人吃不飽飯,之所以勒緊褲腰帶還要出口糧食,就是為了換點外匯,要不然拿什麼去買俄羅斯的武器?怎麼去升級設備,完成工業化?

和印度有同樣問題的國家不在少數,為了升級本國的工業體系,就只能拿礦產或者糧食去換外匯,遇到極端年份,很容易造成人為糧食短缺。

事實上,新中國在初期也是靠這個模式積累的原始資本,後來我國的工業體系初步建成,糧食的產量也就跟著上來了,隨後改革開放,我們可以拿著加工好的初始工業產品換外匯,就再也不用靠賣血補貼本國工業了。

2020年3月,世界糧食計劃署曾發布報告,在新冠疫情、洪水和蝗災的三重加持下,全球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25個國家面臨嚴重饑荒,是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越南作為大米出口大國,第一時間暫停了大米出口,隨後國際米價就上漲了30%,不過很快米價就開始回落,因為泰國和印度覺得這是個擴大出口的好機會,迅速彌補了越南大米的缺口,反而越南自己的大米在港口停了半個多月,最後實在扛不住,趕緊降價賣了出去。

這裡需要特別提下印度,2020年印度連遭洪水、蝗災和疫情的暴擊,糧食大幅減產,但印度政府仍咬牙拿糧食換外匯,為此莫迪還號召印度人民多練習冥想,也算是為低碳節能做出了榜樣。

如果真的遇到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咱們和那些歐美發達國家肯定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但其他國家不好說,特別是印度。

結語

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已經突破了畝產1噸,國內除了幾處試驗田外,種植量很少,因為中國人對食物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初級階段,一線城市甚至再向歐美看齊。

那袁老的這些水稻的價值何在呢?

答案是非洲。

事實上,非洲有十幾個國家都在種植中國的雜交水稻,而種子就是我們對非洲國家的援助項目。

對於多數掙扎在飢餓線上的國家,糧食比其他援助來得更為實際些。

此文完,如果覺得文章不錯也請順手點個讚,幫作者轉發一下吧。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經歷過饑荒的袁隆平,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
  • 中國人的驕傲,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有多大
    水稻作為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這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改變過的。如果將產量提高的話,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了,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從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正因為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前,才會有大躍進這種十分荒唐的事情發生。這是因為國家需要將產量提高,只有先成為農業大國,我們才有機會、才有可能會成為工業大國。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個兒子,現狀如何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說起這些振奮人心的名號,我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熟悉的名字——袁隆平。仍然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一線做研究,為祖國奉獻一生。由於當年一直在湖南懷化下轄的洪江市一所農校教書和搞雜交水稻的研究,所以自己孩子的名字也與湖南有一定關係,分別是: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陽。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雖然,這位傑出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並沒有袁老那麼大的名氣,但並不妨礙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優63」(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後者更成為了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至少適合16個省種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廣西、浙江和陝西等地。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這一段偶然的經歷,締結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武義縣農民延續了40年的跨世紀情緣。靠著這半斤種子樣本,武義縣農技人員到海南選配成功了「汕優64」雜交晚稻新組合。從此,武義縣走上了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之路,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只有30餘萬人口的武義,1986年被省政府列為「商品糧基地縣」,成為糧食產出大縣。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哪怕~~它其實就是個高仿經核實:袁老對這個號並不知情這會兒袁老正在海南科研攻關,勿cue呀袁老一直孜孜不倦為國人吃貨事業奮鬥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
  • 雜交水稻重大突破,袁隆平給了顆「定心丸」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對於糧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我國雖然每年糧食產量非常大但是依然無法滿足我們的正常需求,所以我們需要向外國進口大量的糧食來補充我們的糧食供給,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各國的糧食產業也是遭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不過在這關鍵時刻也是傳出了好消息,袁隆平教授開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年產量非常高,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出現也是整個世界的福祉。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其實,袁隆平的英語水平本來就很高,甚至可以說,英語本就是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