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袁隆平院士在抖音上開號,視頻一條未發,粉絲已經突破千萬。
我的第一反應是國士無雙,袁老和鍾老這樣的國士受到追捧,說明國人的價值觀開始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這是好事。
第二反應,去年全球糧食減產,今年似乎情況也不樂觀,這讓大家意識到屯糧的必要和中國的糧食安全,袁老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
想到這裡,我翻了翻去年家裡囤的二十袋大米,驚奇的發現沒有一袋是袁老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仔細想想不僅自己從未吃過雜交水稻,就連超市裡也從未見過。
事實上,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的耕種面積不足9%,早已不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能量來源,並且這種大米口感成謎,有人說「味同嚼蠟」,有人說只適合蛋炒飯,總之就是沒辦法和泰國香米、東北大米或者天津小站米相提並論。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人?他的「超級稻」又是怎麼保證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01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在他之後,還有很多科研工作者研發了多種型號的雜交水稻,是袁老和這些不知名的科研人員共同支撐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糧食作為維持生命的基礎碳水化合物,如果不是放在特定的年代,很少會有人關注。
如果沒經歷過饑荒年代,是無法理解《1942》裡老地主拿女兒換小米的事情,今天中國人很少去關心糧食問題,說白了就是吃得太飽,想不起來當年挨餓的情形。
事實上,中國人不再為糧食擔憂,也才是近30年的事情。
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人,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拿著糧票去換糧食,國家對糧食定量配比,如果一個家庭裡有超過2個孩子,那他們家每月的頭等大事就是怎麼借糧票,或者還糧票。
當年中國在糧食上實行人頭配比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那個時候糧食產量少,農副產品也不豐富,雖然大多數人吃不飽飯,但不至於有少部分人餓死。
1976年我國的人口是9.3億人,糧食總產值大約2.8億噸,平均下來每人每年的口糧大概是300公斤,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開始大規模的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
到了1984年,我國人口增長了一個億,糧食產量增長了1.2億噸,人均口糧也達到了390公斤,這一年,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到了1990年,我國人口達到了11.4億,糧食總產量4.4億噸,人均口糧仍然保持了390公斤。
在這十四年裡,中國人口爆炸,人口數量增長了2個億,但耕地沒有增加,反而還大幅減少,但我們的糧食增產了1.6億噸,其中水稻的佔比一直保持在40%以上。
在中國人口爆炸、糧食需求暴增的這些年裡,恰好水稻的貢獻是最大的。
如果當年沒有袁隆平們的「雜交水稻」,中國最先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工業化進程,而是怎麼填飽肚子。
90年代以後,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開始萎縮,隨後就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糧食佔比,因為此時中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化肥、農藥、水電設施、農業機械化開始量產,雜糧的產量連年上漲,口感欠佳的雜交水稻也就慢慢從中國人的餐桌撤了下來,中國人再也不會擔心填不飽肚子,反而開始擔心失控的體重。
02
糧食自足有多重要?
基辛格曾對一位記者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
1973年糧食危機,當時國際市場的石油和糧食以每年300%-400%的速度上漲,全球都在為糧食發愁,因為石油價格上漲可以停產,但沒有糧食,那可是真的會死人。
唯一在本次糧食危機中偷樂的是美國,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供應國,當時世界上95%的糧食儲備都在六家跨國農業公司手裡,這六家公司無一例外都是美國人的企業,
1972,全球糧食減產嚴重,世界糧食儲備只有2.09億噸,只能維持66天。
1974年,世界糧食產量創下歷史最高記錄,但世界糧食儲量卻減少了2500萬噸,只有37天的存量。
到了1975年,糧食存量只能維持27天。
問題是糧食去哪了?
問題就出在美國的這六家公司,它們串通起來減少糧食供應,從而抬高價格。由於美國政府不要求提供精準的糧食報告,所以只有這幾家糧食巨頭才知道穀倉裡到底堆放了多少糧食。
1974年蘇聯糧食欠收,在基辛格的操作下,蘇聯同意用石油向美國換取3000萬噸的糧食,幾乎清空了世界糧食儲備,短短幾個月,小麥和大米的價格上漲了70%,小麥的價格由65美元一噸漲到了110美元一噸,大豆價格直接翻倍。
同年,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幾個人多且窮的國家遇到了旱災,糧食嚴重減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始利用糧食作為武器,以達到其政治目的。
1973年,當社會主義國家智利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措施時,美國馬上停止了對智利的糧食援助,智利政府只能拿著外匯去國際市場上購買高價糧,很快智利的外匯消耗殆盡,接下來智利開始出現糧食短缺,這讓中產階級開始暴走,智利政府只能向美國請求糧食貸款,結果被無情拒絕,直到智利爆發軍事政變,社會主義政府下臺後,美國才重啟對智利的糧食援助。
同時在糧食麵前跪下的還有印度,當年印度作為第三世界的帶頭大哥,一直對美國發動越南戰爭表示不滿,後來印度糧食減產,為了獲得美國人的糧食援助,印度政府在越戰問題上直接選擇了閉嘴。
所以,不缺糧食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那些國際禿鷲還會低三下四地討好你,以低價策略求你買他們的糧食,但真到了缺糧的時候,那就不是簡單的糧食買賣問題了,他們會先讓你把閨女賣了,再把自己的兒子押上,如果不從,那就只能餓死。
1972年,我國對雜交水稻項目立項,1973年,袁隆平攻克了雜交水稻的技術難關,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我國開始大範圍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
顯然這不是時間的巧合,美國人的騷操讓中國人意識到,工業化的前提是先要實現糧食自足,否則自己的生命線就握在了別人手裡。這也是為啥我們要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際上就是死守每個中國人的一畝三分地。
03
這個世界上吃不飽飯的國家很多,我們也僅僅維持了基本保障。
2019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是6.6億噸,進口糧食1.1億噸。這倒不是因為咱們國家的糧食不夠吃,實際上中國的三大主糧自給率已經達到了98%以上,再加上往年的盈餘,自己吃飽完全沒有問題,之所以還要進口,除去貿易上的要求,更多的是為了提升口感。
但是這裡需要明確一點,98%的自給,並不代表這些糧食都是給人吃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餵了牲口。
中國除了14億人以外,還有上百億的家禽和牲口,這些改善中國人夥食的動物們也需要糧食的餵養,如果真的出現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市面上沒有進口糧食,那我們只能斷了「二師兄」的口糧來彌補缺口。
而同樣是人口超十億的印度,2019年的糧食總產量是3.1億噸,大米出口了987萬噸,這還比2018年減少了200萬噸。實際上,印度一直都是糧食出口大國,大米出口一直排名在泰國之後,是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要知道印度本國有超過2億人吃不飽飯,之所以勒緊褲腰帶還要出口糧食,就是為了換點外匯,要不然拿什麼去買俄羅斯的武器?怎麼去升級設備,完成工業化?
和印度有同樣問題的國家不在少數,為了升級本國的工業體系,就只能拿礦產或者糧食去換外匯,遇到極端年份,很容易造成人為糧食短缺。
事實上,新中國在初期也是靠這個模式積累的原始資本,後來我國的工業體系初步建成,糧食的產量也就跟著上來了,隨後改革開放,我們可以拿著加工好的初始工業產品換外匯,就再也不用靠賣血補貼本國工業了。
2020年3月,世界糧食計劃署曾發布報告,在新冠疫情、洪水和蝗災的三重加持下,全球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25個國家面臨嚴重饑荒,是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越南作為大米出口大國,第一時間暫停了大米出口,隨後國際米價就上漲了30%,不過很快米價就開始回落,因為泰國和印度覺得這是個擴大出口的好機會,迅速彌補了越南大米的缺口,反而越南自己的大米在港口停了半個多月,最後實在扛不住,趕緊降價賣了出去。
這裡需要特別提下印度,2020年印度連遭洪水、蝗災和疫情的暴擊,糧食大幅減產,但印度政府仍咬牙拿糧食換外匯,為此莫迪還號召印度人民多練習冥想,也算是為低碳節能做出了榜樣。
如果真的遇到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咱們和那些歐美發達國家肯定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但其他國家不好說,特別是印度。
結語
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已經突破了畝產1噸,國內除了幾處試驗田外,種植量很少,因為中國人對食物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初級階段,一線城市甚至再向歐美看齊。
那袁老的這些水稻的價值何在呢?
答案是非洲。
事實上,非洲有十幾個國家都在種植中國的雜交水稻,而種子就是我們對非洲國家的援助項目。
對於多數掙扎在飢餓線上的國家,糧食比其他援助來得更為實際些。
此文完,如果覺得文章不錯也請順手點個讚,幫作者轉發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