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一輩子只幹一件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
90年來,袁隆平在農業糧食生產領域默默耕耘,無怨無悔。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十六年實現增產豐收,中國人再也不用為"每天能否吃飽飯?"、"會不會突然鬧糧荒?"而擔心。今天的我們有此幸福的生活都要感謝袁隆平院士,他和以他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是中國真正的脊梁!
常年紮根農田,經常見不到人,都是常有的事。業內有行話說:"找袁院士啊,你得到農田裡去,別的地方你找不到人的。"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而袁隆平是經常鑽研起來不著家,就著饅頭水匆匆吃幾口就又投入到了科研中。面對這樣的袁隆平,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中國人自古就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傳統,"齊家"是排在第一位的,那麼為科研水稻事業奉獻了一生的袁隆平,他的孩子如今又都怎麼樣了呢?
其實袁隆平總共養育了3個孩子,受袁老的薰陶,他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工作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只是繼承了袁老低調務實、艱苦樸素的家風,在外人面前不那麼耀眼而已。
袁隆平的大兒子名叫袁定安,20世紀60年代出生於中國湖南一個平凡的小山村,從出生起,袁定安就很少見到父親,童年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很忙。那時候,中國農村還處在很貧窮的狀態,很多時候還鬧糧荒,吃飽飯是袁定安最大的夢想。隨著年齡增長,知道父親是在為解決吃飽飯的問題而忙來忙去不著家後,心裡有的只有對父親的敬佩,也對父親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所感染。從這時起,一顆奮鬥的種子悄然留在了袁定安的心中。
那個年代上大學是很不容易的,但不服輸的袁定安以父親拼命工作的精神為榜樣,刻苦學習,從小就堅定了自己的理想,認準了自己今後的道路,靠著堅持不懈和努力奮鬥,最終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在學校袁定安同樣努力,不對自己放鬆,學習企業管理的他經常像父親下田實踐一樣到企業實習,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大學畢業後,袁定安如願以償進入到了自己理想的大企業工作,在國企的幾年,袁定安又擁有了很多的實戰經驗,最終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下海創業,最終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了農業科技領域的企業家。
袁定江是袁隆平的二兒子,同大哥袁定安不同的是,袁定江出生時生活條件好了許多,上學也沒有過去那麼困難,他同樣很少見到父親,但對父親同樣充滿了崇拜和敬佩。
高中畢業的袁定江順利的進入了湖南財經學院學習,畢業後選擇進入了政府部門工作,也許是受父親和哥哥的影響,袁定江在幾年的工作之後便進入到了了珠海市某單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參與農民的貸款業務,也在農業領域紮根發展。
受父親和哥哥的影響,袁定江工作兢兢業業,他沒有把吃"鐵飯碗"當成一種榮譽,而是時時刻刻鞭策自己,工作中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沒過幾年,他成功轉型到了隆平高科技公司,依靠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管理知識,成功擔任了公司的副總裁,參與企業高層的管理。
優秀的人總是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努力。憑著一股韌勁,袁定江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績,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工作的越久,袁定江就越是明白,一個人是很渺小的,但一個人同樣可以做出不凡的事情。只有像父親那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國家需要結合起來,積極為國家、為百姓多做貢獻,人生才會更有意義。正是明白這些,袁定江才會把企業做的越來越大,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除了袁定安和袁定江,袁隆平還有一個小兒子,他就是子承父業的袁定陽。作為袁隆平最小的兒子,從小就在父親和兩個哥哥的榜樣中生活,耳濡目染,袁定陽有更多的時間和父親在一起,在袁隆平3個孩子中,父親和他所從事的事業對袁定陽影響最深。小時候袁定陽就立志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果不其然,在大學畢業之後袁定陽就開始了該領域的學習,謙虛的態度加上肯吃苦能吃苦的拼勁,讓袁定陽在農業科技領域飛快成長。看到兒子有志繼承自己的事業,袁隆平很高興,悉心教導,嚴格要求,終於有一天,袁定陽可以自己獨立從事農業科技工作了。他與父親一同,都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為中國糧食問題默默奉獻。如今,袁定陽已經成為了隆平研究所的首席科研專家,真可謂是"虎父無犬子,上陣父子兵"!
選擇一條道路,就意味著選擇了這條道路上所特有的艱辛。世界上有千千萬萬條路,但真正適合你的只有一條,不斷學習,努力實踐,在探索中堅定自己的選擇,在實踐中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如同袁隆平和他的3個孩子一樣,一輩子就做一件事,做好做精做細,每個人都將擁有自己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