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2021-01-2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中國文明網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今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回想當年,從對經典理論產生懷疑,到迎難而上開始雜交水稻研究,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一個又一個攻關目標取得突破,一路走來,夢想伴隨著奮鬥,既有探索的艱辛,又充滿奉獻的快樂。

袁隆平「禾下乘涼夢」雕塑。他曾夢見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掃把一樣長,穀粒猶如花生米那樣大,人們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涼。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魏科 攝

20世紀80年代的袁隆平。圖片由湖南文明網提供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路有餓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我,我意識到自己既然是學農出身,就應該為農民增產糧食、為人們吃飽飯作貢獻。1964年,我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經過9年的艱苦努力,1973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1976年起,雜交水稻得以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這項科研成果讓中國人有了徹底擺脫飢餓的希望。

1978年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拓荒。也是在這一年,我的科研生涯相應發生重大轉變,晉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使我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改革試驗田。從此,我就在試驗田裡年復一年地耕耘、播種,希望把雜交水稻的種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過去了,實踐表明,雜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規稻增產20%。近年來,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佔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而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產水稻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科學研究無止境,我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近十多年來,我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級稻攻關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目標的實現,比我的預期提前了5年。

20世紀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觀察雜交晚稻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殷菊生 攝

2009年9月,袁隆平帶各國朋友參觀試驗田。新華社發

從2015年開始,我們又向超級稻新的目標發起了攻關:大面積示範每公頃達16~17噸!迄今,也已取得重要進展。2015年到2017年,雲南省箇舊市的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已連續3年在6.8公頃的示範片上實現每公頃超過16噸。2018年,這個示範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積高產示範,平均單產每公頃17噸,創造了新的大面積種植水稻產量最高世界新紀錄。

這40多年來,我深切地體會到黨和國家對農業、對科技的重視,特別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鑽研科學技術的積極性,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發也是得益於此而大力發展,產量紀錄頻創新高。我追求高產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禾下乘涼」最終將夢想成真,令人欣慰。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為了完成這個心願,我和我的團隊積極推動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的進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1979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後,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通過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0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我聘為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範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為造福世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種子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既解決當地的糧食問題,又發揮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2014年9月13日,袁隆平使用遙控器操控飛行器噴灌雜交水稻試驗田。湖南日報記者趙持 攝

2017年9月29日,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

一路走來,我於1981年獲得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2001年獲得首屆最高科技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此外,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美國「世界糧食獎」和以色列「沃爾夫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成績代表過去,原來我只想搞到八十歲,但是面對新時代新機遇,老驥伏櫪,我還要拓荒不止、奮鬥終身。

其實,我只是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代表,我的故事就是一個為億萬民眾解決糧食問題的故事。我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人「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能力,同時,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發揮重要作用。(袁隆平口述,辛業芸、劉忠宏整理)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位孫女近照曝光,真實顏值眾人驚呆
    寫進了教科書上的偉人---袁隆平#袁隆平 當大家第一次聽到「袁隆平」這三個字,知曉他的故事我想應該是在我們中學課本裡面吧。那是大家第一次了解到「他的故事」,那時的他大概四五十歲,些許白髮,手捧著心心念念的水稻生怕出點什麼差池…那時候的他是多麼的專注和認真,滿心眼裡都是稻田,是他的熱愛,是他心心念念的讓人們吃飽飯的信念…那一刻我們才了解到他就是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是我們教科書裡的了不起的人物,是時代的英雄。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位孫女近照曝光,真實顏值眾人驚呆
    那是大家第一次了解到「他的故事」,那時的他大概四五十歲,些許白髮,手捧著心心念念的水稻生怕出點什麼差池…那時候的他是多麼的專注和認真,滿心眼裡都是稻田,是他的熱愛,是他心心念念的讓人們吃飽飯的信念…那一刻我們才了解到他就是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小小年紀,已初建夢想1930年初秋,在北平的一家醫院裡,有個小男孩出生了。當他的父親為他取名袁隆平時,或許從未想到這個名字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被全中國的人知曉,甚至被連同他的事跡也一起被載入歷史。
  • 雜交水稻之父養活一代人,遭到下代人的謾罵
    他,作為成就卓越的頂級科學家,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在20世紀時成功研製出來雜交水稻,讓全國人民努力吃上一口飽飯,使糧食不再缺乏下去,逐漸進入了小康的年代。 這位科學家幾乎誰都認識,就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成為了網友唾罵的對象。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武義縣的雜交水稻從上世紀80年代最高畝產突破400公斤,到上世紀90年代最高畝產突破600公斤,後到超級稻最高畝產突破800公斤,現在則是「袁隆平一號」有機稻降臨武川大地——水稻豐產豐收、農民增產增收的背後,是一段鮮為人知的、延續40年的關於雜交水稻之父贈送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世紀情緣的感人故事。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向袁隆平頒發「麥哲倫海峽獎」。當晚,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代表智利政府在長沙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頒發了「麥哲倫海峽獎」。在頒獎現場,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還向袁隆平頒發了「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向袁隆平頒發「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1953年8月,剛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袁隆平當老師的那些年裡,中國正經歷十分嚴重的饑荒,許多人都被餓死了,作為農業系統的一員,從那時起,袁隆平就立志一定要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的威脅。
  • 「水稻之父」袁隆平擁有全國唯一的榮譽駕照,網友:這是應該的
    現在的他被全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在這些成就背後,鮮有人知道袁隆平曾經走過一條艱難的路。後來,袁隆平在經過無數次觀察田地裡的水稻之後,靈感在他的腦海中閃現,如果可以人工培育雜交水稻,那麼水稻必將大大增產,作為深山教師的他提出這一想法後,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認為是對經典學術理論的背叛和無知,在一片質疑聲中,袁隆平沒有放棄,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實踐之路。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一提到袁隆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可你聽過這位聞名中外的科學家「飈英語」嗎?7月11日,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袁隆平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個兒子,現狀如何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說起這些振奮人心的名號,我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熟悉的名字——袁隆平。今年90歲高齡的他,仍然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一線做研究由於當年一直在湖南懷化下轄的洪江市一所農校教書和搞雜交水稻的研究,所以自己孩子的名字也與湖南有一定關係,分別是: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陽。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6年的耕耘與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獲「共和國勳章」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當人們問道他有什麼夢想時,袁老總是回道:希望有生之年實現「禾下乘涼夢」,如今袁隆平的超級水稻畝產已經達2000多斤,但袁老並不止步於此,而是向著更高的目標發起挑戰。如果從1964年,袁隆平在實驗田裡研究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算起,他已經在雜交水稻領域深耕了56年,付出了畢生精力。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是什麼?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先說說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於1994年成立,總共有院士902人,分成9個學部,袁隆平就屬於農業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