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2020-12-05 經濟日報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

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中國有1億公頃的鹽鹼地,其中有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水稻是改良種植鹽鹼地的首選糧食作物。

袁隆平說,他計劃在三年之內培育出一個耐海水的濃度在0.3%到0.9%的高產雜交稻,畝產300公斤以上,並希望3年內把它選育成功,最後發展到1億畝海水稻鹽鹼地。每畝增產最低300公斤來算可以增產300億公斤糧食,這相當於中國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

袁隆平認為,如果全球有50%的稻田推廣中國這種新培育的雜交稻,全世界有稻田1.5億公頃,其中一半種雜交稻,每公頃增產2噸糧食的話總產量就多1.5億噸,可以多養活4至5億人口,「生產雜交稻和海水稻不僅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糧食安全,還對促進世界和平意義重大。」

據悉,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是主要面向東協和中日韓(10+3)雙向開放合作的創新性平臺,在與東協地區工商、港口、船舶海工及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平臺作用,促進中、日、韓與東協各國在海洋、經貿、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贏、共同繁榮。

本屆論壇以「東亞聯通、絲路共贏」為主題,為期2天,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東協成員國及歐美等36個國家和地區約五百位嘉賓參會。

(責編:徐曉燕)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的發展史,本來就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發。」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袁隆平: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18日在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一億多畝可以種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參加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研發海水稻改良鹽鹼地可使鹽鹼地成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部分。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6年的耕耘與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獲「共和國勳章」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對此袁老有一個美好的闡釋:我們的水稻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看著好高興,坐到稻穗下乘涼」。禾下乘涼夢是袁老對雜交水稻高產的一個理想追求,即是袁隆平的中國夢,也是中國人的糧食夢。儘管已經90歲高齡,本該退休享受天倫之樂的袁隆平,至今仍然堅持在崗位工作。袁隆平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了雜交水稻研究,用盡力氣為自己的「禾下乘涼夢」而奮鬥,為人類謀福利。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我很榮幸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研究發展雜交水稻,去克服糧食短缺問題,也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讓我們不久的將來達成目標。,每年派出青年科學家前往非洲相關國家,從事雜交水稻的科研、推廣、普及工作,繼續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和水稻,提高糧食產量。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那麼兩種進行雜交就有可能出現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C品種。C品種就提高了水稻的整體產量,基於這種理論,成功引起了國家科委的注意,並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領導,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終於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糧食產業也迎來了舉世矚目的變革。1981年,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家水稻研發團體。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跟菜湯一樣鹹的「不毛之地」上,神奇地種植出了水稻!與此同時,中國新培育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能夠「聰明」地拒絕有害重金屬——鎘的汙染,讓大家吃得更加安全。兩種新型水稻,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來。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這是袁隆平第一次出席國際性會議,他早就用英文寫好題目為《中國雜交水稻》的論文。按照會議安排,每組有兩名專家發言,一人宣讀論文,一人即席答辯。袁隆平的論文由國際水稻所理事林世成研究員宣讀,他自己即席答辯。袁隆平以準確流利的英語回答專家們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震動全場。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而就在近日,在一則視頻上見到袁老用他認為的破碎英語發言時,簡直是眼淚情不自禁地往下流,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決定通過魅力人物誌挖掘他的故事。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再來說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於1949年成立,比工程院誕生早了45年,中科院全體院士共812人,和工程院院士人數差不多。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袁隆平能夠入選工程院院士了。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們熟知的鐘南山也屬於中國工程院院士。
  • 海水稻就是種福田!袁隆平: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現場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本次會議上,袁隆平院士以視頻形式致辭並高度評價海水稻推廣豐收成果,他指出:「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畝產達到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袁隆平: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2008年03月30日獲中國著名科學家獎、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0年03月24日獲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 ▪2011年獲馬哈蒂爾科學獎。 ▪2014年01月10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5年獲第十四屆世界傑出華人獎。 ▪2016年10月03日獲第一屆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