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論壇現場展出的產自鹽鹼地的農副產品。 王曉斌 攝

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18日在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一億多畝可以種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參加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研發海水稻改良鹽鹼地可使鹽鹼地成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部分。

論壇現場。 王曉斌 攝

海水稻即耐鹽鹼水稻。一段時間以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海水稻研究團隊在山東、浙江等多個省份建立區域試驗種植基地,示範種植海水稻近兩萬畝。據介紹,今年各基地平均畝產達400多公斤。

論壇期間袁隆平接受記者採訪。 王曉斌 攝

「海水稻真正的意義在於對鹽鹼地的治理。」從事農業機械研究和推廣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指出,中國一直在提倡發展高效農業,其根本在於土地治理。通過研發推廣海水稻等系列舉措,可新闢出規模化的可耕種土地,因而鹽鹼地將是中國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重要組成部分。

「鹽鹼地也是財富。」寧夏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許興經研究發現,適度改良的鹽鹼地,有利於高品質農產品的生產。

「很多研究表明,適度鹽鹼等逆境條件,能促進植物的次生代謝物的積累。」許興說,在輕鹽鹼地上生產出的農產品均有著較高的品質及與眾不同的風味。(完)

相關焦點

  • 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的發展史,本來就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發。」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各地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海水稻就是種福田!袁隆平: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現場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本次會議上,袁隆平院士以視頻形式致辭並高度評價海水稻推廣豐收成果,他指出:「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畝產達到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袁隆平又有新身份!受聘為廣東這所高校特聘院士
    袁隆平在儀式上發言,他表示,很高興受聘為廣東海洋大學特聘院士。他希望能與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專家共同努力,研究選育耐鹽鹼高產水稻,並將第三代雜交水稻儘快應用到生產上,為國家糧食生產作出更大的貢獻。他說,利用雜交稻的雜種優勢培育耐鹽鹼高產水稻,前途光明。
  • 《講述·中國故事》第七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由繁到簡、效率越來越高。 拓荒人精神:從畝產700公斤到1200公斤 「糧食始終是國計民生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袁隆平說,為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1996年農業部中國超級稻計劃立項。
  • 袁隆平提出發展海水稻目標:年增產300億公斤,養活8000萬人口!
    儘管今年達到90歲的高齡,但袁隆平依然沒有放下糧食科研工作,而且一直帶領團隊攻關一線,最近他向媒體介紹了最新的研究進展。據環球網報導,4月14日,在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袁隆平表示,正在不斷發掘水稻耐鹽鹼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秈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跟菜湯一樣鹹的「不毛之地」上,神奇地種植出了水稻!與此同時,中國新培育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能夠「聰明」地拒絕有害重金屬——鎘的汙染,讓大家吃得更加安全。兩種新型水稻,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來。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袁隆平抖音一天粉絲數破千萬!第一條抖音將是這個內容
    談拓荒人之前,還是要從袁隆平的「海水稻」說起。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其中約有2-3億畝具備改造成農田的條件。基於此,袁隆平提出了一個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8千萬人口。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他把海水稻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糧食為萬物之首,糧價為百價之基。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近日,各大新聞網站爭相報導,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創下了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海水稻因為其耐鹽鹼的神奇特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海水稻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鹹水中種出來的水稻是不是...
    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