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2021-01-12 瀟湘晨報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11月2日,農業農村部專家在湖南衡南測得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基地種植的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加上同一地塊今年已經收穫的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早稻和晚稻兩季相加,平均畝產超過1530公斤,也就是3060斤,突破了預定的3000斤的目標,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非常激動,更加激動。原來能夠達到880公斤,我就很滿意了,現在超過了900公斤,我是非常滿意。現在進一步把品種、經驗向全省全國推廣開來,為國家的糧食生產做出新的貢獻。

優勢明顯 平均每畝增產100公斤以上

跟普通稻相比,第三代雜交水稻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叄優一號是這次測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2011年袁隆平院士團隊成立課題組著手研究。2017年小面積試種成功,到今年下半年,已經在全國50多處試驗田進行攻關示範種植。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它的優勢主要是穗子大,它每棵的大穗子有八九百粒,平均有四百粒左右,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要增產10%—20%,就是增產100公斤以上。我們全國有2億5000萬畝的雜交稻,每畝增產100公斤,那就不得了了,可以增產幾百個億,增產半個湖南省的糧食產量。

端牢飯碗·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

雜交稻畝產不斷取得突破,也在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智慧。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4.5億畝,約佔糧食總面積的30%,產量約佔我國糧食總產量的40%。

養活自己的同時,中國經驗也在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做著貢獻。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袁隆平被聘為首席顧問。如今,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全世界有一億五千萬公頃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有七千五百萬公頃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增產兩噸算,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可以多養活四到五億人口。

【編輯:蘇亦瑜】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的發展史,本來就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發。」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的一間會客室牆上懸掛著一幅照片,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左上角有袁隆平寫下的一行字:湖南漵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 「畝產1000公斤」,這是袁隆平80歲時許下的生日願望,在2014年已經實現。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糧食為萬物之首,糧價為百價之基。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然而,人們還清楚地記得,1976年三系雜交水稻推廣前,具有同樣地理氣候優勢的湖南,水稻畝產僅僅300公斤;30年後,畝產800公斤的超級稻,已遍布三湘四水……2008年10月,超級雜交稻在示範區躍上畝產900公斤大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笑的格外燦爛。說起雜交稻的演變過程,袁隆平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三系法像包辦婚姻,兩系法像自由戀愛,超級稻有點兒像獨身主義」。
  • 中國飯碗:讓近14億人吃飽吃好 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糧食關係國家安危、人民幸福。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糧食安全發展之路令世界矚目,共和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近14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方案。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中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海水稻一旦推廣,意味著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糧倉。據測算,中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
  • 糧食種子安全嗎?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2021年1月12日,中國農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主要糧食種業發展有關情況。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據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良種覆蓋率有望達到97%以上。「目前我國水稻畝產為470公斤左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到1.7倍。我國水稻品種培育已由以往單一的追求單產的提升向品質和營養的改良方向轉變,優質和高產並重是目前水稻育種的主攻方向。」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
  • 《講述·中國故事》第七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守望稻田:「每天都要到田裡去」 就在啟程來北京的前一天,袁隆平還去田裡觀看了稻田長勢。
  • 分子生物技術「增援」超級雜交稻育種
    本報5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吳俊) 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攻關,引入了分子生物技術作為外援。昨天下午,「十二五」國家科技部「863」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在長沙啟動,目標是運用分子生物技術,精細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狀基因,創製一批優異新種質及新材料,選育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質高產新品種,並推廣種植4000萬畝。
  • 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新華網長沙12月1日電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11月30日,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表述他的願景。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均佔全球水稻生產和消費總量的28%左右。因此,水稻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據統計,2020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45114.0萬畝,總產量21186.0萬噸。與「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相比,水稻播種面積減少393.6萬畝,總產量增加了897.7萬噸。從單產水平看,2011年我國水稻平均單產445.8公斤/畝,2020年提高至469.6公斤/畝,提高了23.8公斤/畝,增幅5.3%。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2004年,袁隆平從以色列領取了「沃爾夫」獎後,又從美國捧回「世界糧食獎」。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文/樊勝根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中國的糧食安全是世界的糧食安全,同時世界的糧食安全也是中國的糧食安全。因營養不良代價非常高,但是投資營養回報率高(見圖4)。例如改善農業發展戰略,不僅僅是糧食方面,還要進行專門的營養幹預,進行兒童的營養幹預,改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戰略,轉變為以營養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戰略。
  • 耕地保衛戰:當利用強度接近極限時,怎麼保障糧食安全
    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中國是全球耕地第三大國,比中國更多的是美國和印度,但和二者相比,中國的耕地資源已經接近極限,「美國可耕面積全球第一,比我們要多很多,印度國土面積比我們小,但耕地比我們多。在美國,開墾的部分,有大面積的休耕,還有大部分可耕面積還沒有開墾。而中國可耕面積已經很難再開發了,就是20多億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