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11月2日,農業農村部專家在湖南衡南測得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基地種植的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加上同一地塊今年已經收穫的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早稻和晚稻兩季相加,平均畝產超過1530公斤,也就是3060斤,突破了預定的3000斤的目標,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非常激動,更加激動。原來能夠達到880公斤,我就很滿意了,現在超過了900公斤,我是非常滿意。現在進一步把品種、經驗向全省全國推廣開來,為國家的糧食生產做出新的貢獻。
優勢明顯 平均每畝增產100公斤以上
跟普通稻相比,第三代雜交水稻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叄優一號是這次測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2011年袁隆平院士團隊成立課題組著手研究。2017年小面積試種成功,到今年下半年,已經在全國50多處試驗田進行攻關示範種植。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它的優勢主要是穗子大,它每棵的大穗子有八九百粒,平均有四百粒左右,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要增產10%—20%,就是增產100公斤以上。我們全國有2億5000萬畝的雜交稻,每畝增產100公斤,那就不得了了,可以增產幾百個億,增產半個湖南省的糧食產量。
端牢飯碗·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
雜交稻畝產不斷取得突破,也在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智慧。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4.5億畝,約佔糧食總面積的30%,產量約佔我國糧食總產量的40%。
養活自己的同時,中國經驗也在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做著貢獻。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袁隆平被聘為首席顧問。如今,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全世界有一億五千萬公頃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有七千五百萬公頃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增產兩噸算,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可以多養活四到五億人口。
【編輯:蘇亦瑜】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