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2021-01-15 環球網

寒冬時節,地處華北平原的山東省無棣縣,高度鹽鹼的土地微微泛白。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

「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以前,這片鹽鹼地上很難種糧食作物,只能種一點兒棉花,而且畝產很低,一年下來幾乎賠本。」起初對渤海糧倉工程半信半疑的徐寶懷說,「現在土地改良了,小麥、玉米畝產能達到七八百斤,每畝土地至少能收入600元。」

無棣縣科技局副局長李德新說,示範區採用中科院院士李振聲技術團隊研究出的「土壤改良和種植模式調整技術體系」,種植了中科院和山東聯合培育的一批優良品種。2013年,儘管播種期偏晚,灌溉設施尚未完全配齊,但小麥平均畝產仍達340公斤,接近當地普通良田產量,且小麥籽粒品質較好,出粉率高,可達國家二級標準。

作為全國渤海糧倉工程的先行者之一,無棣縣對鹽鹼地的改造也是整個中國努力改良中低產田、保障糧食安全的縮影。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列為2014年六大主要任務之首。同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低產田是制約當前中國糧食持續穩定增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中低產田面積很大,中科院分析數據顯示,環渤海河北、山東、遼寧、天津就有4000多萬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

而這塊地產區也恰恰是最具增產潛力的區域。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啟動的「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覆蓋環渤海鹽鹼地,力爭到2017年實現增糧60億斤,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

無棣縣幾年前剛剛摘掉貧困「帽子」,財力仍然有限,但還是財政出資530萬元,成立了國有獨資公司——無棣中科現代農業工程有限公司,以企業模式進行渤海糧倉項目運營。目前,項目區共投資4000多萬元。

李德新說,如今項目區鹽鹼地土壤含鹽量大幅下降,改良效果明顯。項目區實現了播種、收割全程機械化。2014年,無棣縣還計劃安裝物聯網系統,對農作物生長環境進行綜合智能監測,使專家遠程指導農業生產。當地還在積極探索小麥與玉米輪作、小麥與棉花套種模式,使農民增產又增收。

「我們用小財政辦大農業,就是要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向鹽鹼地要糧,闖出一條發展中低產田糧食生產、高效現代生態農業的路子,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無棣縣長丁海堂說。

根據規劃,包括無棣縣在內,山東省將在2014年把「渤海糧倉」示範區面積擴大到16萬畝。未來五年力爭將輻射面擴大到1500萬畝,預計可年增產15億公斤糧食。

河北省則布局了9大增糧示範區開展「百千萬」示範工程,即百畝試驗田,千畝核心示範區,萬畝輻射區,同時開展不同區域的增糧關鍵技術研究,力爭到2017年實現糧食增產15億公斤。遼寧省和天津市也加快了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提高「渤海糧倉」項目執行效率,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凝練工程示範模式和特點,推廣機制、示範技術,分步實施「低產農田增糧增效科技專項」,擴大技術輻射帶動的規模,努力提升中國低產田農業增產增效能力。(記者李志暉 潘林青)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人大代表萬連步:採取加快鹽鹼地改良等措施 保障糧食安全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7日訊 對於如何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董事長萬連步提出了關於加快鹽鹼地改良,保障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扶持民營新型肥料企業,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業政策支持
  • 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董事長萬連步:加快鹽鹼地改良,保障糧食安全...
    魯網5月24日訊 由於土地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我國土壤退化、酸化、鹽漬化和荒漠化問題日趨嚴重,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和工業化發展,而且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土壤鹽鹼化導致耕地不足,農業生產力下降,嚴重影響了我國糧食的有效供給。根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中國荒漠化公報》,中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1.16萬平方公裡,其中鹽鹼地17.79 萬平方公裡,我國鹽鹼地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達到30億元。與此同時,我國有1億公頃鹽鹼地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耕地佔用面積增加,使我國本就緊張的耕地資源面臨更大挑戰。
  • 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
    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六年連豐」基礎上,近來,中央重提重視糧食安全。8月2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表示,中國能夠實現口糧自給,但糧食安全不光是口糧,還要考慮飼料用糧。
  • 挺入大沙漠,種進鹽鹼地,這種水稻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
    公斤,專家表示這創下了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涂等「海水經過」的鹽鹼地生長而得名。只聽名字,可能會有人以為海水稻是生長在大海裡的水稻,其實,海水稻只是不懼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中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海水稻一旦推廣,意味著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糧倉。據測算,中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
  • 袁隆平: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現場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等聯合主辦,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農業部原副部長尹成傑、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原副院長馬曉等嘉賓參會致辭。
  • 田長彥 讓鹽鹼地不再貧瘠
    在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中,改良鹽鹼地排水規劃,可降低鹽漬土含鹽量  新疆鹽漬土地面積約佔全國1/3,是荒漠化大區,也是中國最大的鹽鹼土區。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田長彥參加了新疆首批「科技興新」試點項目「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與綜合開發」課題,課題基點在阿克蘇地區新和縣。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的發展史,本來就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發。」 從1976年到2018年,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創新,從未停歇的腳步 作為實打實的「90後」,袁隆平身體不如以往,但他對以科技創新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願望卻一如既往。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黑土地上化鹼為糧,描繪著綠水青山築牢「中國飯碗」的美麗畫卷。「百萬富翁」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東北蘇打鹽鹼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首席科學家王志春等專家認為,下大力氣攻堅鹽鹼地改良治理,不僅可以衝破增糧「天花板」,挖掘耕地面積「紅線」外糧食產能,實現耕地擴容、提質、增效,還可以創新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局部生態,重塑碧水藍天。肇源縣的鹽鹼地,如今已成為科技攻堅的競賽場。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耐鹽鹼水稻三亞實驗基地現場觀測指導。湖南雜交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楊漢樹 攝連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及地區為防止本土出現糧食供應短缺問題,啟動了限制本國糧食出口的政策。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上述地區調研後切實地感受到,鹽鹼地對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的重要影響。 讓13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離不開國內糧食的有效供給。當前,在常規耕地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增加耕地面積成為了增加糧食總量的主要途徑,而其中的鹽鹼耕地被寄予厚望。 據統計,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佔世界鹽鹼地的1/10,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
  • 袁隆平: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論壇現場展出的產自鹽鹼地的農副產品。 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18日在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一億多畝可以種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參加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研發海水稻改良鹽鹼地可使鹽鹼地成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部分。
  • 鹼地生態——鹽鹼地改良與耐鹽鹼植物列舉
    鹼地生態--鹽鹼地概況與植物研究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為9.54億公頃,其中我國就有9913萬公頃。1、利用鹽鹼地及灘涂地,解決人口糧食問題中國鹽鹼地規模大,大部分土壤嚴重鹽漬化,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難以在這些鹽鹼地生長。另外,灘涂地會被海水大量的覆蓋淹沒,除了生長一些紅樹木外,大部分都處於荒廢狀態。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鹽城鹽鹼地頭年種稻實現「超高產」 畝產破千斤
    10月6日,曾是茫茫灘涂的東臺條子泥墾區湧起無邊的金色稻浪,在紅色鹽蒿鑲邊映襯下,構成金秋鹽鹼地上令人振奮的豐收圖景。「新墾灘涂第一年種稻,畝產破千斤,部分田塊有望突破700公斤。滄海變良田,條北只用一年,創下沿海灘涂大面積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範例,堪稱奇蹟。」正帶領農業專家踏田考察、核驗理論測產的著名農學家、水稻栽培學家凌啟鴻說。
  • 不毛之地變身高產良田 內蒙古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當農業專家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圖布信蘇木(蘇木相當於鄉鎮)鹽鹼地改良項目區公布甜菜測產結果時,現場一片沸騰。  一直以來,耕地鹽鹼化成為影響當地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數據顯示,內蒙古現有鹽鹼化耕地1585.3萬畝,佔全區總耕地面積的11.4%。
  •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近日,各大新聞網站爭相報導,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創下了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海水稻因為其耐鹽鹼的神奇特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