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地處華北平原的山東省無棣縣,高度鹽鹼的土地微微泛白。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
「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以前,這片鹽鹼地上很難種糧食作物,只能種一點兒棉花,而且畝產很低,一年下來幾乎賠本。」起初對渤海糧倉工程半信半疑的徐寶懷說,「現在土地改良了,小麥、玉米畝產能達到七八百斤,每畝土地至少能收入600元。」
無棣縣科技局副局長李德新說,示範區採用中科院院士李振聲技術團隊研究出的「土壤改良和種植模式調整技術體系」,種植了中科院和山東聯合培育的一批優良品種。2013年,儘管播種期偏晚,灌溉設施尚未完全配齊,但小麥平均畝產仍達340公斤,接近當地普通良田產量,且小麥籽粒品質較好,出粉率高,可達國家二級標準。
作為全國渤海糧倉工程的先行者之一,無棣縣對鹽鹼地的改造也是整個中國努力改良中低產田、保障糧食安全的縮影。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列為2014年六大主要任務之首。同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低產田是制約當前中國糧食持續穩定增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中低產田面積很大,中科院分析數據顯示,環渤海河北、山東、遼寧、天津就有4000多萬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
而這塊地產區也恰恰是最具增產潛力的區域。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啟動的「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覆蓋環渤海鹽鹼地,力爭到2017年實現增糧60億斤,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
無棣縣幾年前剛剛摘掉貧困「帽子」,財力仍然有限,但還是財政出資530萬元,成立了國有獨資公司——無棣中科現代農業工程有限公司,以企業模式進行渤海糧倉項目運營。目前,項目區共投資4000多萬元。
李德新說,如今項目區鹽鹼地土壤含鹽量大幅下降,改良效果明顯。項目區實現了播種、收割全程機械化。2014年,無棣縣還計劃安裝物聯網系統,對農作物生長環境進行綜合智能監測,使專家遠程指導農業生產。當地還在積極探索小麥與玉米輪作、小麥與棉花套種模式,使農民增產又增收。
「我們用小財政辦大農業,就是要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向鹽鹼地要糧,闖出一條發展中低產田糧食生產、高效現代生態農業的路子,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無棣縣長丁海堂說。
根據規劃,包括無棣縣在內,山東省將在2014年把「渤海糧倉」示範區面積擴大到16萬畝。未來五年力爭將輻射面擴大到1500萬畝,預計可年增產15億公斤糧食。
河北省則布局了9大增糧示範區開展「百千萬」示範工程,即百畝試驗田,千畝核心示範區,萬畝輻射區,同時開展不同區域的增糧關鍵技術研究,力爭到2017年實現糧食增產15億公斤。遼寧省和天津市也加快了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提高「渤海糧倉」項目執行效率,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凝練工程示範模式和特點,推廣機制、示範技術,分步實施「低產農田增糧增效科技專項」,擴大技術輻射帶動的規模,努力提升中國低產田農業增產增效能力。(記者李志暉 潘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