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10月6日,曾是茫茫灘涂的東臺條子泥墾區湧起無邊的金色稻浪,在紅色鹽蒿鑲邊映襯下,構成金秋鹽鹼地上令人振奮的豐收圖景。「新墾灘涂第一年種稻,畝產破千斤,部分田塊有望突破700公斤。滄海變良田,條北只用一年,創下沿海灘涂大面積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範例,堪稱奇蹟。」正帶領農業專家踏田考察、核驗理論測產的著名農學家、水稻栽培學家凌啟鴻說。
位於東臺條北2—4區的這片新墾灘涂共7230畝,由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和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沿海開發(東臺)公司、南京北盛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今年初開墾種植水稻。與以往灘涂先養十年魚再種稻不同,這片處女地頭年直接播種。開鐮在即,鹽城市農科院技術人員對其中18塊田塊進行測產,理論畝產523.3公斤,其中408號田理論單產高達737.5公斤,達到每公頃10.5噸的「超高產」指標。專家組現場查看水稻結實長勢,認為「數據與所在田水稻實際情況甚為符合」。
「今春剛來時,連鹽蒿都沒有,風一刮漫天沙土,這光板灘上能種稻?」江蘇省沿海開發(東臺)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海祥說,鹽分重、肥力低,土質嫩成為最大挑戰。「鹽分在30‰以上,最高89‰。灌溉系統供水能力不足,水質不好,又遇高溫,先期栽下的3000畝秧苗枯死700畝,許多田塊是兩次甚至四次播種。沙土幹時像麵粉,溼時如澱粉,播種旋耕半小時內不秧插,土壤板得竟無法紮根立苗。」
在不毛之地種稻,還要穩奪高產,唯有技術創新。「我們摸索出『5N快速高效脫鹽法』『三幹法奪三苗』以及鹹水灌溉等關鍵技術,克服難題。4月1日開始土壤改良作業,到5月20日播種插秧時,耕層含鹽量總體已降至3‰以下。」負責項目技術的鹽城師範學院兼職教授、鹽鹼地改良專家、研究員茆訓東說。以深耕、勤灌、多旋來「改土」,用良種、密植、足肥促豐產,一系列綜合配套措施讓灘涂當年就成米糧倉。
在一處堆放牛糞的堤埂上,幾根瓜蔓,綠葉寬肥,牽出成串瓜果。省土壤肥料首席專家、推廣研究員殷廣德說:「低鹽牛糞是鹽鹼地最好的有機肥。在灘涂能按照綠色產品標準來種植,不添加化學物質,嚴格控制投入品,通過最經濟、環保、高效的改良方式增加肥力、控制病蟲草,這樣做很難得。」
「鹽鹼地是人類的後備糧倉,全國15億畝鹽鹼地,江蘇佔1000萬畝,而鹽城沿海灘涂達683萬畝。加速鹽鹼地改良,可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保障糧食安全打開廣闊的空間。」茆訓東說,「過去,灘涂種稻後的五年不種麥,今年水稻收割後,我們將撒下麥種,挑戰『灘涂頭年噸糧田』的更高目標。」
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