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鹽鹼地頭年種稻實現「超高產」 畝產破千斤

2020-11-24 中國江蘇網

喜看稻菽千重浪。10月6日,曾是茫茫灘涂的東臺條子泥墾區湧起無邊的金色稻浪,在紅色鹽蒿鑲邊映襯下,構成金秋鹽鹼地上令人振奮的豐收圖景。「新墾灘涂第一年種稻,畝產破千斤,部分田塊有望突破700公斤。滄海變良田,條北只用一年,創下沿海灘涂大面積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範例,堪稱奇蹟。」正帶領農業專家踏田考察、核驗理論測產的著名農學家、水稻栽培學家凌啟鴻說。

位於東臺條北2—4區的這片新墾灘涂共7230畝,由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和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沿海開發(東臺)公司、南京北盛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今年初開墾種植水稻。與以往灘涂先養十年魚再種稻不同,這片處女地頭年直接播種。開鐮在即,鹽城市農科院技術人員對其中18塊田塊進行測產,理論畝產523.3公斤,其中408號田理論單產高達737.5公斤,達到每公頃10.5噸的「超高產」指標。專家組現場查看水稻結實長勢,認為「數據與所在田水稻實際情況甚為符合」。

「今春剛來時,連鹽蒿都沒有,風一刮漫天沙土,這光板灘上能種稻?」江蘇省沿海開發(東臺)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海祥說,鹽分重、肥力低,土質嫩成為最大挑戰。「鹽分在30‰以上,最高89‰。灌溉系統供水能力不足,水質不好,又遇高溫,先期栽下的3000畝秧苗枯死700畝,許多田塊是兩次甚至四次播種。沙土幹時像麵粉,溼時如澱粉,播種旋耕半小時內不秧插,土壤板得竟無法紮根立苗。」

在不毛之地種稻,還要穩奪高產,唯有技術創新。「我們摸索出『5N快速高效脫鹽法』『三幹法奪三苗』以及鹹水灌溉等關鍵技術,克服難題。4月1日開始土壤改良作業,到5月20日播種插秧時,耕層含鹽量總體已降至3‰以下。」負責項目技術的鹽城師範學院兼職教授、鹽鹼地改良專家、研究員茆訓東說。以深耕、勤灌、多旋來「改土」,用良種、密植、足肥促豐產,一系列綜合配套措施讓灘涂當年就成米糧倉。

在一處堆放牛糞的堤埂上,幾根瓜蔓,綠葉寬肥,牽出成串瓜果。省土壤肥料首席專家、推廣研究員殷廣德說:「低鹽牛糞是鹽鹼地最好的有機肥。在灘涂能按照綠色產品標準來種植,不添加化學物質,嚴格控制投入品,通過最經濟、環保、高效的改良方式增加肥力、控制病蟲草,這樣做很難得。」

「鹽鹼地是人類的後備糧倉,全國15億畝鹽鹼地,江蘇佔1000萬畝,而鹽城沿海灘涂達683萬畝。加速鹽鹼地改良,可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保障糧食安全打開廣闊的空間。」茆訓東說,「過去,灘涂種稻後的五年不種麥,今年水稻收割後,我們將撒下麥種,挑戰『灘涂頭年噸糧田』的更高目標。」

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

相關焦點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鹽鹼地上的奇蹟!江蘇沿海開發重點項目...
    昔日鹽鹼地,一年變良田!10月8日,記者在鹽城東臺市沿海的條子泥條北墾區看到,昔日的鹽鹼地變幻出一望無際的稻田。湛藍的天空下,黃燦燦的稻穗,與田埂上火紅的鹽蒿和遠方成排的風力發電機組,組成了這個秋天裡最美的詩篇。
  • 還畝產超千斤!太牛
    這種水稻其實叫耐鹽鹼水稻,這種水稻雖然可以種植在鹽鹼地上,卻也是需要在淡水環境中才能生長的,不可以用海水灌溉,但是在海邊的鹽鹼灘土地上,只要有淡水灌溉,就能種植這種水稻。我國的鹽鹼土地可不只是存在於海邊,內陸地區這樣性質的土地更多,比如在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甘肅等省市,不少沙漠都是由於河流乾涸形成的,所以沙漠土地的鹽鹼度都很高,內陸很多河流都是內流河,這樣的流域中很容易形成鹽鹼地,其他莊稼不容易生長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將擴大鹽鹼地改良面積
    此前,經測產驗收專家的田間測產,畝產達到了548.53公斤。  嶽普湖縣土壤鹽鹼程度高,乾旱少雨,全縣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的侵害。自2018年起,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嶽普湖縣作為全國首批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基地之一,進行海水稻種植試驗。
  • 中國最大沙漠邊緣長出「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據悉,「海水稻」是指在鹽鹼地上也能生長、能夠耐鹽鹼地的水稻。2018年5月,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山東、浙江和陝西的六大試驗基地同時插秧海水稻,開展試種試驗,為中國大面積鹽鹼地篩選優勢海水稻品種。
  • 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引入江水浸泡衝洗鹽鹼地,用沙土和農家肥再造耕層,並在其中養魚和河蟹,用來鬆動土壤,最後再種植鹼地水稻。」蔡雲樓說,企業歷經8年艱辛探索,最終成功改造數萬畝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可達千斤。結果,畝產水稻怎麼也不能突破600斤,而鹽鹼地種水稻700斤才回本。
  • 曲周鹽鹼地變成米糧川,農大師生用46年詮釋人定勝天
    在過去的46年中,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一代代農大人紮根曲周,將一片片白花花的鹽鹼地,變成了畝產過千斤的米糧川。告別國家救濟昔日鹽鹼地打出千斤糧曲周位於河北省南部的黑龍港流域低洼地帶。這裡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老鹼窩」,鹽鹼地面積曾經達到28萬畝,佔全縣耕地近40%。當地人形容道:「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上世紀70年代初,鹽鹼地已經嚴重影響了曲周乃至整個黃淮海平原的糧食產量。1973年,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北京農業大學的石元春、辛德惠、林培等幾位教師赤著腳、蹚著水走進了鹽鹼重災區——曲周張莊村。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結果表明,改良處理的水稻畝產達到524.5公斤/畝,常規種植79.9公斤/畝。這樣的成績讓胡樹文團隊的每位成員都很高興,也在他們的意料之中。路徑:提高投入產出比為何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方法見效這麼快?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新聞—科學網
    結果表明,改良處理的水稻畝產達到524.5公斤/畝,常規種植79.9公斤/畝。 這樣的成績讓胡樹文團隊的每位成員都很高興,也在他們的意料之中。 路徑:提高投入產出比 為何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方法見效這麼快?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鹽鹼地改良工作是苗、土、水、肥綜合協作的過程。」胡樹文說。
  • 收購一斤20元,畝產2千斤,很多人還沒見過,種植有前景嗎?
    收購一斤20元,畝產2千斤,很多人還沒見過,種植有前景嗎? 最近在農村最熱議的話題無非就是明年要種什麼了。特別是那些今年遭遇滯銷的農民來說,選擇一個好項目意味著翻身把錢賺,再選擇錯誤就是還得過著窮日子,於是農民朋友們都非常地謹慎。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以前,這片鹽鹼地上很難種糧食作物,只能種一點兒棉花,而且畝產很低,一年下來幾乎賠本。」起初對渤海糧倉工程半信半疑的徐寶懷說,「現在土地改良了,小麥、玉米畝產能達到七八百斤,每畝土地至少能收入600元。」
  • 能養魚能種稻,「魚稻共生」有這麼多益處……
    一方良田既可養魚、又能種稻,對於農戶和養殖戶來說,正是開闢生態經濟新空間的好機會。近日,北碚區聯合西南大學開展的「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試點取得初步成效,「一田多產,一水多收」的生態種養模式,未來或將大有可為。
  • 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原標題: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近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澱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
  • 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
    誰也想不到,這裡原來是一大片鹽鹼地。2019年,廣東省臺山市海宴鎮與陳日勝教授在海宴華僑農場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利用750畝由鹽鹼地墾造出來的水田試種海水稻,主要開展海水稻的選育、試驗與示範等工作,晚造(即晚季作物)畝產超過450公斤。今年早造,海水稻研究院已經實現海僑片區核心區種植海水稻面積約3000畝,試驗種植區種植海水稻面積約2000畝。
  • 【光明日報】鹽鹼地變良田:夢想如何實現?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這兩塊土地幾年前都如那塊沒有任何植物的土地,是他們在沒有借用任何外力的情況下,通過種植耐鹽鹼植物,改良了土地,讓鹽鹼地變成了良田。「這不是夢想,這是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我們通過10多年的努力,實現了這個夢。」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
  • 農民種小麥虧本的不如種這種果子,畝產4千斤,年收入上十幾萬元
    導讀:農民種小麥虧本的不如種這種果子,畝產4千斤,年收入上十幾萬元我們都知道,農村裡面的人都是靠著種地或者是養一些東西來賺錢的,這也算是我們農村人最基本的一種賺錢的方式,從很久以前都是這樣的。
  • 田長彥 讓鹽鹼地不再貧瘠
    在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中,改良鹽鹼地排水規劃,可降低鹽漬土含鹽量  新疆鹽漬土地面積約佔全國1/3,是荒漠化大區,也是中國最大的鹽鹼土區。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田長彥參加了新疆首批「科技興新」試點項目「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與綜合開發」課題,課題基點在阿克蘇地區新和縣。